迷鹿
2012-02-25 07:42:18
武術的蹤跡
不要相信打分,請相信自己的眼睛。
----------------------假正經的分割線---------------------
故事的結構其實非常之精彩。無名刀客為了開宗立派,必須挑戰無疑巷四大門派,連闖四門就可開門授業。可四大門缺以刀客所用的近似倭刀,乃邪道為由,趕走刀客。後更以正所謂「正道」。誣陷刀客為「倭寇」圍攻刀客於湖中小舟之上。
故事不可謂不精彩,尤其是無疑巷挑戰四大門,方可開宗立派的規矩。太對我胃口。而點題的倭寇的蹤跡,也變成了一個絕佳的諷刺命題。
導演徐浩峰不僅整理出版過真正意義上的武林掌故。也寫過武俠小說,所以影片一出,就以寫實為根基進行宣傳。
沒有了我們印象中常見武林高手大戰三百回合。敵我過招,短促有力,瞬息已見分曉。
所以這根本故事一部武俠電影,準確的說,這是一部古裝武術電影。因為電影中與俠沒有任何關係,江湖也不過是個舞台,用來幫助導演闡述自己武術思想的平台。
沒有多餘的動作和台詞,比武的雙方靜默無聲,只有出手時的兵刃相擊。然後再歸於寂靜。這樣的比武,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古龍式風格的影像化。
事實上徐浩峰本人就十分推崇古龍。電影的鏡頭,台詞,打鬥,也很容易讓別人這樣認為。尤其是男主角在船上飲酒,當看到放在腰腹的酒杯和男主角的念白,內心忍不住暗呼了一聲陸小鳳!甚至覺得他會不會也一吸氣把杯子吸到嘴邊。
而這樣的比武和台詞,很容易被人說成裝逼。
不可否認我第一次看到刀客挑戰無疑巷的片段時,感官完全被顛覆。這不是驚艷,而是完全的陌生,像是武林的另一條路。
但在電影院裡,看到無疑巷比武時,我就有了這樣的考慮,雖然整個電影院裡加上我才3個人。其實這個並談不上嚴重,一旦你在電影最開始接受了這樣的比武模式,這個問題就會慢慢淡化。反而是男主角,隨著戲份的加多,尤其是在與女性角色互動時,面部表情緊張僵硬。始終繃著。台詞都變成無情緒起伏的念白。哪怕他長相英武,並且真的有些像四條眉毛陸小鳳。
導演並不是要打造古龍式的武俠電影。而是古龍的小說非常符合本片的要呈現出來的氣質。所以,你會看到一些古龍式的橋段,但這卻不是一部古龍式的電影。
事實上在我走出電影院時還沒有明白過來這其中的意味。這兩者之間微妙的關係讓你很不容易發現。從而忽略,認為這是一部古龍式的電影。
所以這在電影中後期曾給我帶來很深的困惑,讓我以為導演是在「古龍式的比武」和自己要表達的「真實的比武」之間搖擺不定。因為比武的風格在後期的幾場比武中不停的變化。氣質上呈現出來的是古龍簡潔冷冽的風格,工作上忽然古龍忽然寫實。這樣的困惑讓我很頭疼。
而造成這樣困惑的主要原因,是導演雖然打造了所謂真實的比武環境,但在不少動作場面上的交代又顯得太過模糊和隨意。大多的比試鏡頭都沒有明確的交代,一方就已倒下。雖然導演在之前曾寫過文章,說真實打鬥中,其實很難看清打鬥者的動作。但電影的意義,就在於讓觀眾明白這一個瞬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尤其是這樣一部來闡述自己思想的電影。如果這真的是一部武術教學片,那麼最起碼的,也應該告訴觀眾你都做了些什麼,而不能告訴了他們這是一部實打實的武術電影,可看完的眾人,還是一頭霧水,沒有搞清楚這與之前的武俠電影有何區別。
這也僅僅只是說比武。其中不少雙方亮兵刃,單純震懾敵手的鏡頭,更是變成了傳統觀念上的武俠電影模式,沒有任何交代的,兵刃莫名其妙的握與掌中或者懸於某處。又完全是寫意流。但這又不像是電影該有的思路。
導演的思路在闡述武術關係時總會不自覺的產生衝突。從而讓觀眾也陷入彼此不分的漩渦。
需要說明的是這並不是在詬病在一些打鬥中導演會把鏡頭忽然移開這樣的做法。這樣只聞其聲不見其形的方式其實是種有趣的觀影體驗。在打鬥進行中忽然切換到與此無關的週遭環境中,只有兵刃撞擊的表現手法與我甚是受用,不得不說這是另一種對比武意境描述的另一種手段,但當一個片子裡反覆使用就顯得有些膩了。
而最後一場打鬥戲,也真的如人所言笑的前仰後合,笑的原因倒不是兩人跳舞一般的動作,而是我總覺得於老爺子在蹦蹦跳跳中,也是一臉掩不住的樂色,就越發的忍不住歡笑起來。
而高手心中模擬比武的幾個場景雖然會讓人看的雲裡霧裡,但仔細想想還是能明白的,但也說明了導演在「腦中作戰」和「實際交手」之間明顯缺乏讓人明白這兩者關係的過渡,而這樣的場面一旦再遭遇之前說的比武模糊化,就更加讓人摸不著頭腦,在虛實轉換中的動作也是虛實不知,就很難讓人體會這其中的玄妙。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影片雖然上映了,但排場卻幾乎統統都是少有人光顧的上午場,而下班時間的黃金時段,則鮮有場次。這也該是院線對這個片子在黃金時段的上座率一種極端的不信任感。當然,這也是市場對現如今「武俠電影」的一種態度。在沒有大牌撐場面的前提下,武俠類電影在院線的眼裡,對觀眾的吸引力甚至不如某些粗製濫造的國產恐怖片。
當然,放下這些不說。導演對比武的大體思路也與多年來唯心主義大不相同了。只是在大語境下的具體表現實在難堪重任。
比武,與其說是技擊的展示,倒不如是導演自己對武術的闡述和想法。
比武。是對技巧,時間,心理的考驗,如果掌握了正確的時間,摸透了對方的心理,那麼以一定的技巧,你就可以擊敗遠強於你數倍的敵人,所謂內力,在高度緊張的技擊中,變得空泛。而武林高手,也不再像金庸式的越老越吃香。人在擁有越多經驗的時候,年齡也越來越大。身心以不再如年輕人般自如。遲緩的反應在比武中變得致命。
比武以不再是技高者勝。而是腦力的角逐。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於大爺在船上敗給了毫無功夫的舞女,最後卻在正面交鋒中贏了交給舞女功夫的刀客。在敵我不明的情況下,他敗給了時機佔優的舞女和年邁的自己。而真正交鋒時,功夫和經驗幫他戰勝了對手。
比武也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算術題。更難能可貴的是,以後再出現這樣的小說和電影時,不明所以罵娘的觀眾會少些。
說來可笑,整個電影,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電影中偶爾出現的很有時代感荒誕戲謔。有些黑色幽默的不著邊際卻著實逗趣。其實電影在進入追殺「倭寇」時,迎合片名就已經進入了一個諷刺荒唐的場景,而這個荒誕的印象明顯要比武術來的更為深刻。
而兩顆星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導演像是完全沒有考慮過要去照顧一下觀眾的觀感似的,只是想要把自己表達的呈現出來就好了,至於你是否接受,就是你的事情了。簡單的說,就是要觀眾去迎合導演的思路,來觀看這個影片。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甚至是一部比《失戀33天》還要糟糕的電影。雖然後者是一個各方面都有嚴重缺陷和短板的倒霉電影。但最起碼他是在試圖拍的讓人喜歡,雖然結果很差強人意——很多人喜歡他不過是因為他的話題性。
而另一個比較傷感的問題是,這個甚至無法達到失戀那樣的電影小說互惠互利的雙盈利局面。這頂多算是徐浩峰在支出自己小說階段的人氣。而依靠這部電影來讓小書出現小幅增長的可能性,實在是低之又低。
看到有人提到電影的細節很講究,看的時候並沒有深究。在我看來,這樣的電影,細節的精細顯然是必須的。而導演更應該做的是,在硬件鋪設完好後,如何更圓潤的來講述整個電影。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