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倭寇的蹤跡--The Sword Identity

倭寇的踪迹/TheSwordIdentity

5.4 / 692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浩峰
編劇: 徐浩峰
演員: 于承惠 宋洋 趙圓圓 馬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jalminha

2012-02-26 01:34:14

我眼裡的武俠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不逛,也用不著錢,我來學藝!」孫老者立起來,「我練趟給你看看,看夠得 上學藝不夠!」一屈腰已到了院中,把樓鴿都嚇飛起去。拉開架子,他打了趟查拳:腿 快,手飄灑,一個飛腳起去,小辮兒飄在空中,象從天上落下來一個風箏;快之中,每 個架子都擺得穩、准,俐落;來回六趟,把院子滿都打到,走得圓,接得緊,身子在一 處,而精神貫串到四面八方。抱拳收勢,身兒縮緊,好似滿院亂飛的燕子忽然歸了巢。
「好!好!」沙子龍在臺階上點著頭喊。
「教給我那趟槍!」孫老者抱了抱拳。
沙子龍下了臺階,也抱著拳:「孫老者,說真的吧;那條槍和那套槍都跟我入棺材,
一齊入棺材!」
「不傳?」
「不傳!」


看到裘冬月下山,在莊稼地裡一時發性,輾轉挪步,操起身法來,老舍的一猛頭從腦子裡躍出來.習武最重是招式,招式最重是步法,在影片的最高潮,看似荒誕的對決之中,再次將這一要旨丟到觀眾面前.忘記那些飄來飛去的武功,忘記那些拳頭速度快過子彈的戲碼,這次的電影更像是對於和平年代的武學的全新詮釋.

片頭一開始的塘邊相遇,像極了一幕舞台劇.如同縮小了比例的江湖,當然,這不是江湖.刀上棍下,一一放倒.習武之初的身手,多為形意,所以架子一現,缺了步法,勝負已經三兩招出了結果.看片子之前,我拜讀了一些文章,所以對此片寫實古樸的武術風格有所心理準備,並不為動,接下來的如同漫畫分格一樣的巷戰,似乎更加典型的被打上了導演的個人烙印.

無論是主角的談吐,幾大門長者的作派,都古風盎然.當然不是台詞,是"范兒".官兵穿的紙甲,或是穿著紙甲的官兵,也許並無不同,同樣是一樣物什而已.倭寇已經盪盡,矛盾所向何處?主角的出現讓這一眾人精神立刻抖擻起來,各自歸位,拾起閒置得落塵的行頭,演得熙攘.宗別和武功都不重要了,那是輔助,氣氛沒有了其他武俠電影裡,大敵目前的肅殺和緊張,反而變得鮮活起來.無論是吉普塞女郎的一些惡搞橋段,還是官兵象小丑一樣的佈陣表演,大家都勁頭十足.就像整部影片中的場景選擇和佈局一樣,片子的氣場始終籠在一個資訊封閉的空間裡,舞台劇的風格顯露無疑.

在船斗一段戲,裘冬月多次想像拆招,最後卻被反制.讓我再次想起北野武的里最後的對決.而兩部影片的氣脈如出一轍,都是強調高手相較,一招定勝負的理論.快速,凌厲,樸實,準確.片中對於樸實的把握,似乎有些過了頭兒.仔細一想,卻處處有道.在天下太平之世,鑽研武學的,無外是門派中人,而多年過去,鯰魚效應都已經蕩然無存了,沒有外敵內患,互相之間的比式,點到為止,和紙上談兵又有何分別?更不消說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褪去的招式手段了."如影如響"讓一個體力充沛的女人力退數名壯漢,可見武學要旨已經精練到何樣地步了.

如此這些,以致到最後的煮油祭鞭,對於全部江湖套路,對於那個威武驍勇年代的複製和還原已經達到了高潮,每個人都在其中如痴如醉,無法自拔.這恐怕才是他們所有人內心中嚮往的生命本質,是他們的塔塔.宋洋和於承惠的交手是我所期盼的,可遲來的沒有想像中那麼火暴.當然,我已經讓導演溫柔灌輸了將近100分鐘,還擁有盼望火暴的念頭本來就是不該,腳步的使用,回到了比武的最重基礎.兩人分立,如廣播操一樣的舞弄兵刃,是對於武學理念的學院派習演.最後一招,是發於江湖,收於江湖的句號.主角苦苦追尋的似乎並不是開宗立派和為戚將軍廣撒威名,是讓自己生有所依,是完成了一種對於武術的現實訴求.

策馬美人歸,倭刀藏於閣.

我多希望能有一雙最清亮的眼睛,能透過螢幕看到那兵器纍纍的暗室中廣落的灰塵,要什麼名號,要什麼門派吶.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江湖,甚至不算是一類武俠,這是和平年代,一眾人群對於大道武學的反芻,對於刀光劍影的追憶,彼此暗合,默契十足,對於將要遺忘的傳統認真百倍的獻祭.

此文僅個人觀點,若與大家意圖相左.還望見諒.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