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王者逆襲--Coriolanus

科里奥兰纳斯/王者逆袭(台)/英雄叛国记(港)

6.1 / 29,021人    123分鐘

導演: 雷夫范恩斯
編劇: 約翰洛根
演員: 雷夫范恩斯 傑瑞德巴特勒 潔西卡雀絲坦 布萊恩考克斯 凡妮莎蕾格烈芙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ORENZO

2012-02-29 07:31:03

《科利奧蘭納斯》:古籍舊貌換新顏


《科利奧蘭納斯》是莎士比亞晚年的一出可與四大悲劇相媲美的古羅馬歷史悲劇。影片根據莎士比亞戲劇改編,原作講述羅馬貴族馬修斯因為在「科里奧里」城立下軍功而獲得了「科里奧蘭納斯」大將軍的封號,並且成為羅馬執政官候選人,但是他拒絕當眾展示他在戰爭中留下的傷疤以獲取羅馬平民的支持,於是兩個護民官宣稱他為「叛徒」,並將其放逐。馬修斯一怒之下投奔伏爾斯人,並且與自己的宿敵奧菲迪阿斯合攻羅馬。他在羅馬的朋友和戰友無法阻止他。最後,他的母親說服了他放棄進攻,但他自己卻被奧菲迪阿斯殺害。本片由拉爾夫·費因斯自導自演,將莎翁筆下的古羅馬悲劇故事搬到現代的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演繹。

莎翁筆下的《科利奧蘭納斯》引據史實記載1579年譯出的古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之《希臘羅馬名人並置列傳》,描述的是公元前5世紀羅馬共和國時期,將軍卡厄斯·馬歇斯的一段傳奇故事。莎翁將其原型引入自己的作品中,按時代精神,予以改造,寄託腹心。這是一部反映入性弱點的悲劇,將軍卡厄斯·馬歇斯因剛愎自用自尊心過強被民眾所棄,投靠敵營又被母親所難,最終落得被殺的下場。

電影將莎翁筆下關於心理和人性的描寫放大,並以今托古,將故事設定在現在的貝爾格勒。電影包裹著現代的虛殼,內裡卻仍是莎士比亞的核心,人物的對白皆為古英語。可以解讀的幾點如下:


1:孤膽英雄的剛烈心性。

電影開場即用媒體和民眾的言辭讓我們以為卡厄斯·馬歇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全民公敵,他暴戾成性、傲氣十足。事實上,卡厄斯·馬歇斯的確是一個英雄,他帶兵有方,驍勇善戰,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將軍。然而正是他剛直的性格,被玩弄政治手腕的他人利用,媒體和輿論則變本加厲,愚弄民眾對其恨之入骨。

2: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莎翁從《亨利六世》到《科利奧蘭納斯》,對民眾有一個漸趨理性同情的發展過程,對於民眾「可以覆舟」的力量也開始有所認識。卡厄斯·馬歇斯未得民心,電影的開場即點出。民眾因食物危機,發動各種騷亂。有一場民眾和警察對峙的騷亂鎮壓場面,卡厄斯·馬歇斯出來試圖化解矛盾,卻被群眾橫眉冷對千夫所指。英雄失去了立足的土壤,便毫無價值可言。正因為此,卡厄斯·馬歇斯才走上了叛變的道路,這為他的悲劇命運奠定了基礎。

3:母親如羅馬的化身。

母親伏倫妮婭更多的是羅馬的化身,她有著古希臘斯巴達式的信念(斯巴達系古希臘城邦名,其民風以簡樸、刻苦、苛嚴、黷武等特點傳諸後世)早年驅遣兒子上戰場,嗜軍功如命,訓喻空房怨婦似的子媳,電影中的那幕:「我要是有十二個兒子,我會希望十一個兒子都戰死沙場,都不願一個苟活於家中」,說明馬歇斯的母親對兒子的軍人式的教育,如羅馬和祖國一樣讓馬歇斯重負在身。電影其後的綬軍禮以及母親給兒子包紮傷口的一幕,更是點明了母子之間的微妙關係,心理學的崛起一度使科利奧蘭納斯成為繼漢姆雷特之後的又一個「戀母情結」主人公。此外,莎氏本人的母親死於1608或1609年,這或許也是導致劇作家戮力以藝術形式表達母子關係的因素之一。

4:現代政治圖景的隱喻。

電影很好地還原了原著中的人物並引入了現代的意義。西裝革履羅馬護民官,吐口水的女群眾代表,老謀深算捭闔縱橫的執政官,都在現代戲碼中有了新的意義,科里奧蘭納斯被母親鼓動參與競選,可他不願玩政治遊戲,亦不願投身於那些為贏得席位而必須的社交應酬和宣傳事物當中。他的競選行動幾乎立刻被他的政敵所破壞,選舉以失敗告終,科利奧蘭納斯也慘遭放逐。電影無疑是對現代政治圖景一個很好的隱喻,從佔領華爾街運動不確定的結局到伊拉克戰爭。「科里奧蘭納斯」不僅是個偉大的悲劇,也意味著政治中不斷的妥協。政治家們一直面臨著一種困境,有時候要博得民眾支持,無法遵從自己內心的道德準則。美國喬治敦大學的B. R. 史密斯斷言:「如果說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有哪一部是專為華盛頓官場所作,那就是《科利奧蘭納斯》了」。

5: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馬歇斯對自己的對手,傑拉德·巴特勒飾演的奧菲狄烏斯尊敬有加,頗有一種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的惺惺相惜之感。羅馬的戰爭會議上馬歇斯對奧菲狄烏斯曾說:「我妒忌他高貴的人格」,看似是一種諷刺,其實卻是他發自內心的尊敬。奧菲狄烏斯一角較有意思。他雖屢敗於科利奧蘭納斯手下,當科氏前去投奔時卻忘其前愆,取其後效,欣然接納,更顯出誇張的熱情(擁抱時奧氏稱自己心臟劇跳,比娶新娘、進新房還要激動。這曾引得一些評家解讀出性愛的涵義);電影中的確也有數幕兩人的近距離對壘。對科利奧蘭納斯說來,奧菲狄烏斯不僅是個旗鼓相當的對手,甚至可說是「另一個自我」,然人不遭妒是庸才,當馬歇斯功高震主時,奧菲狄烏斯便不再英雄惜英雄了,而是毫不留情斬他下馬。

6:人性導致的必然悲劇命運。

回顧卡厄斯·馬歇斯的命運,與他的性格以及他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他被母親以軍隊式教育養大,之後被羅馬共和國派去迎戰敵人伏爾斯人,英勇攻下科利奧里城,被稱為科利奧蘭納斯,可他頭腦簡單,脾氣暴躁,不肯低聲下氣,得罪了群眾和群眾的代言人護民官,結果從一個人民英雄變成了一個被放逐的敵人,他無路可走,便投奔伏爾斯人,為奧菲狄烏斯效勞。卻不久他就因他逐漸崛起的地位被奧菲狄烏斯所妒,終於在之後合攻羅馬之時,被母親勸服(也源於他和他母親的微妙關係),最終被奧菲狄烏斯所殺。縱觀他的悲劇命運,都是人性的角力導致的必然結果。



雖然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然而莎翁對於科利奧蘭納斯始終是抱著同情的態度的,導演兼主演拉爾夫·費因斯說:「我有些喜歡他的不受歡迎。」事實上,他改編《科里奧蘭納斯》的興趣可以追溯到2000年參演《科里奧蘭納斯》舞台劇。「我覺得我和這個角色之間還有一些沒完成的故事。」正是因為費因斯對莎翁這個故事的熱愛,我們才得以見到這個現代版本的詮釋。不得不說,電影的改編還是很成功的,「這是最具有男人味的一部作品。」另一個製片Gabrielle Tana笑著說。費因斯把他的「羅馬」描繪成一個權力國家,而沃爾斯奇則是一個試圖保持自治的古老族群。兩族之間的戰爭戲碼精彩過癮,也符合原著中的大量戰爭戲設定,政治戲碼被喻以現代意義,更使電影拔高了一個層次。費恩斯的表演依舊是那種內斂的張狂,不羈時讓人不忍叫好。此外幾位配角譬如其母瓦妮莎·雷德格瑞夫也極有力量。電影區區1千萬成本,獨立又不乏普世精神,實在難能可貴。同樣是處女導的作品,反觀安吉麗娜·朱莉的新片《血與蜜之地》,口碑則是高下立判,看來演而優則導沒那麼容易,需要的更多是個人修養和文化積澱。



參考

百度百科:科利奧蘭納斯
莎劇《科利奧蘭納斯》及其現代意義——文/陸谷孫
《莎士比亞研究十講》(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列入「名家專題精講」第五輯出版)
科里奧蘭納斯:莎士比亞戲劇的現代政治隱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