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倭寇的蹤跡--The Sword Identity

倭寇的踪迹/TheSwordIdentity

5.4 / 692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浩峰
編劇: 徐浩峰
演員: 于承惠 宋洋 趙圓圓 馬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花的力量

2012-02-29 08:21:37

武俠回歸評書——《倭寇的蹤跡》



      如果你聽過傳統評書《封神演義》、《七俠五義》抑或是改良評書《白眉大俠》之類,就會知道破陣是評書武俠的主要結構。如同走到哪裡,兇案就發生在哪裡的柯南一樣,白玉堂和徐良們的江湖俠義生活,也集中體現在解決「陣」這個謎題上。

    但中國的武俠電影並沒有承襲傳統評書「破陣」的結構,「陣」往往是構成電影的元素之一(即使如《太極張三丰》、《少林三十六房》具有特別明顯「陣」的特徵的電影,基本結構也是走練功升級的套路),卻很少成為貫徹電影的基本結構(像李小龍的《死亡遊戲》一樣)。

    徐浩峰在拍完《倭寇的蹤跡》之後,接受採訪時說,以往武俠電影都是評書武俠,也許他的意思指傳統武俠電影武的假和俠的空吧。不管以往武俠電影如何,他的《倭寇的蹤跡》這次倒真是像傳統評書靠攏了。

    《倭寇的蹤跡》的基本結構就是套用傳統武俠評書的結構,解決兩個陣:「如響」和「如影」。兩個陣連綴起整部電影,各色人物在設陣破陣中各自表現,和傳統評書不同的就是沒有無限增多的外援。

    破陣其實挺符合電影的要求,矛盾集中,衝突尖銳,特色人物圍繞一個中心展開,但這種形式對「陣」的設計和破解要求也很高,做的好就是高等級的智力遊戲,編劇導演帶領觀眾展開一場開動腦筋的智慧之旅,做的不好,就是編劇導演設計的玄機可能被觀眾一眼看破,影片還以慢於觀眾智商的速度進行。

    《倭寇的蹤跡》是第三種情況,徐導演設計的詭計,觀眾都沒法參與進去,大概徐導演也沒準備讓觀眾參與進去。所以這個電影最終變成了徐浩峰導演的個人獨白,自娛自樂,完全沒觀眾什麼事兒。

    這也許和徐導演對電影的認識有關係吧。但是我想,電影即使不承載娛樂功能,僅僅是個人表達的一個渠道,那為了達成暢通的交流,許多手段還需要熟悉,很多規則還要遵守的。這就和寫小說一樣,如果連基本文法都不遵循,立意或人物再好,又有誰能讀出來呢?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