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任任銳銥

2012-02-29 16:16:47

點球成金:不一樣的運動電影


點球成金:不一樣的運動電影


說實在的,我從來沒有見過一部體育電影的最高潮時發生在轉會期總經理的辦公室的。

這的確實前所未有的。儘管此類電影的套路早就約定俗成——以先抑後揚的手法,講述一群loser從一連串的挫敗和低谷中爆發,最終在比賽里創造奇蹟的勵志故事。而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點球成金》雖然還是不可避免的走上這條老路,好吧,真的是沒人願意看一支弱隊不停的輸球,額,神馬,你是國米的球迷?當我沒說好了,卻始終保持著難得一見的冷靜和抑制。

有多抑制?一部棒球電影裡卻沒出現幾次像回事的比賽場面,從頭到尾都拒絕熱血。取而代之的是大段的討論和爭辯,更不要說那始終陰冷和低沉的畫面——誰還在乎這可是陽光明媚的加州城市奧克蘭,正如沒人計較為什麼洛杉磯在黑色電影裡永遠曝光不足一樣。實際上,電影似乎正是追求的這種冷感,彷彿我們是在「很多年以後」重溫一段新聞紀錄片,而不是與片中人一道熱血沸騰。

總之,這可不是普通體育電影的派頭兒,面對這樣一部電影,你必須凝神靜氣。在加上本片的編劇同樣是阿蘭索金,我們忍不住把《點球成金》與去年那部很不一樣的傳記片《社交網路》相比。兩部片子都有一股很不客氣的內行氣質,《點球成金》把棒球術語和技術分析(統稱為錢球,也是本片的名字的由來)成捆的丟給觀眾——至少對我們這些美國以外的非棒球迷來說,理解這些玩意兒絕對不比弄懂程式語言輕鬆(程式設計師同志們請無視我這句話),而喬納希爾飾演的耶魯牌人肉棒球電腦在氣質上跟扎克伯格也有的一比(你妹阿,看清楚哥說的是氣質)。但正如新一代社交網路之誕生並非那部電影的主題,數學建模與統計分析在棒球競技上的應用也不是本片實質上的重心。真正的焦點全聚集在布拉德皮特的角色身上,這個沒能實現自身價值的前天才棒球手,現任的球隊經理人,試圖通過引進顛覆性的戰術理論,來完成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帶領一支資金拮據,人才流失殆盡的小球隊,挑戰那些靠雄厚資金財力在這場金錢遊戲中立於不敗之地的巨無霸們。

即使我們弄不懂他是怎麼做到的,這個過程已經被表現得足夠有趣和耐看了——只需要記住:皮特和他的得力助手喬納希爾才是這場競賽的角逐者,其他人要嘛是靠經驗吃飯的守舊派,要嘛是工具和陪襯,他們一起發現了棒球運動的關鍵秘密,然後喬納希爾提建議,皮特做決定,一個複雜思考,一個滿腔勇氣。這倆個性格迥異的角色之間的對手戲無疑是本片的精髓,表現的尤為出彩的喬納希爾更順帶為略顯沉悶的氛圍貢獻著寶貴的輕鬆要素。而這對搭檔通過一通電話搞定球員轉會大戰的場景也自然成為了全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像一場戰役的決定性時刻發生在指揮部里一樣。

說到底,《點球成金》還是個有關理想、信念與勇氣的故事,論犀利程度與社會批判意義,它或許無法與《社交網路》相比,但卻也足以憑藉與眾不同的風格和手法,從傳統運動勵志題材電影當中脫穎而出。

之前就說過,幾乎沒有那部運動電影能拋棄勵志,《點球成金》沒有離開也沒有必要離開這條老路。如果說電影前半段還是令人驚奇並帶著真摯的傷感,後半段主人公終於被勝利眷顧的清潔,那也就稍嫌平庸了。比如說,在決定性的比賽中,一位從不被信任的球員首次登場就打出一記全壘打成為比賽英雄。(你以為人人都是林書豪嗎?!)比如說,當皮特強迫主教練聽從他的用人方略時球隊的表現立馬翻天覆地?不管這些情節有無事實依據,如此安排都顯得太戲劇性。以致於對不了解棒球的觀眾來說,主人公的成功過程似乎有些過於水到渠成了。而單身父親這條親情線索的烘托,雖然有現實作為依據,畢竟也免不掉似曾相識之感。

好在電影的勵志情節都發自真誠。《點球成金》所體現的價值觀,並非傳統職業競技體育意義上的成功——那意味著勝利是唯一目標。恰恰相反,影片經常以主人公年輕時的際遇來提醒觀眾:對他而言,成功的最大意義不是奪取錦標,而是讓那些被忽視、低估和埋沒,甚至自我放棄的球員們,實現應有的價值,避免重蹈自己的覆轍。不要忘記,他所篤信 的錢球理論,恰恰是旨在通過複雜而恰當的比賽數據分析,靠科學而不是經驗和直覺來判斷球員實力。從而發掘出那些被丟在冷板凳上虛度光陰的金子。影片裡曾經提到他放棄去史丹福就讀而直接在高中畢業後直接進入職業棒球隊——這段往事頗有深意,因為錢球的一項重要結論,恰恰是從大學進入職棒的球手,成功機率遠比從高中直接進入的球手要高。

同樣是講述以弱勝強的神話,強調細節和專業性的《點球成金》,以其厚重的寫實感而格外令人信服,也比大多數棒球電影都更能展現這項運動的實質。你將看到,一場比賽——特別是棒球比賽,是諸多個體和因素發揮功效的結果,絕不是英雄球員臨危受命小宇宙爆發振臂一揮,擊出全壘打轟碎投光燈抱得美人歸。因此,影片折服了喜好棒球的美國觀眾,同時收穫了好評和票房。

而最精彩的勵志之筆,卻在於捨棄。輝煌戛然而止,所謂奇蹟也無非是打破常規賽紀錄而已,球隊在季後賽一敗塗地。而當大球會波士頓紅襪傾力相邀時,面對頂尖的薪資和大有可為的前景,主人公卻拒絕了。

這個曾經的失敗者成功了嗎?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季後賽的成績才算數」。或者請聽某個資深入士的判斷的蓋棺定論——錢球沒用。

即便電影最後是他在車裡聽著女兒的歌:you r a such loser dad。但你我都知道,他追逐過,他實現過,他快慰過,這就足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