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戰馬--War Horse

战马/雷霆战驹(港)

7.2 / 165,701人    146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李和 理查寇蒂斯
演員: 艾蜜莉華特森 彼得穆蘭 傑瑞米爾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偷油貓

2012-03-02 09:09:04

《戰馬》再次提醒我《十三釵》有多爛


    《戰馬》以一匹馬的命運為主線,表現了戰爭中動物的忍耐與抗爭,也描述了人在戰爭這種極端環境下的各種表現。這是一部典型的史匹柏戰爭電影,不缺乏美國大片的任何一個元素,但又通過戰爭講述了戰爭中的人性。從《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再到這部《戰馬》,我認為他對戰爭電影的掌握已算是爐火純青了。

    大概一戰應該算是歐洲騎士精神的謝幕演出了吧。一次英國紳士們率領的成功騎兵衝鋒最終未能敵得過新式武器「機關槍」的掃射,而這不到十分鐘的場景成了喬伊作為戰馬的唯一一次戰鬥,之後的全部時間都在描寫它為自己生存的努力和與他邂逅了的人們。而這正是電影出彩的地方,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與戰馬同命運。在戰爭中喬伊有忍耐、有抗爭、有為戰友做出的犧牲也有悲痛與喜悅。這是一匹被人性化了的戰馬,但是這人性化絕不做作,影片中的煽情也能做到恰到好處和適可而止。和史匹柏之前的戰爭電影一樣,影片再次著意描寫了戰爭中人的善良、冷漠與友誼,這其中不乏殘酷也不乏溫情。他讓每個觀眾都明白無論是戰馬還是人,無論是自方還是敵人大家都是無奈的,是被捲入戰爭的無辜者,作為人的本質大家並無不同。雖然影片結尾的大團圓有點刻意,有點太好萊塢了,不是很給力。但是誰叫原著是兒童文學呢,作為觀眾總是不願看到戰馬慘死在戰場的吧。

    同樣以戰爭為背景,也同樣是煽情,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兩個月前的那部《金陵十三釵》。現在看來,連奧斯卡的提名都混不上還真不冤枉《十三釵》。與《戰馬》相比,兩部影片的立意高度是完全不同的。《十三釵》就像是個懦弱的乞丐撕開自己總是癒合不了的傷口向人展示,再誇張的哭訴自己曾經有多痛苦和打他的人有多殘忍。張藝謀終究還是將「敵我」分的太明白了,雖然也想表現人性,但是全力美化此「人性」的同時卻又忍不住刻意去醜化彼「人性」。導演擺脫不了對敵人的仇恨,自然也無從站在更高的立意上去描寫戰爭,所以這部完全脫離美國價值觀的電影能獲得金球獎提名已經算是個奇蹟了。《十三釵》大概也只能在國內喚起人們的傷痛記憶,而拿到國際上卻很難讓人有共鳴。看過《戰馬》後更讓《十三釵》在國內成功而美國卻惡評如潮的原因一目瞭然。另外,對於煽情的掌控,《十三釵》也太過濫觴,張藝謀還不懂得適可而止。同為戰爭題材的電影,張藝謀的稚嫩和史匹柏的成熟還是能形成鮮明對比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