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生于七月四日/七月四日诞生/生逢月日

7.2 / 116,684人    145分鐘

導演: 奧立佛史東
編劇: 奧立佛史東 Ron Kovic
演員: 湯姆克魯斯 Raymond J. Barry Caroline Kav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眾電影

2012-03-03 04:31:57

《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出棒未捷雞先死,長使男人淚滿襟【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版權聲明:轉載時請以超連結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資訊及本聲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95801820.html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9)

繼續看奧斯卡獲獎影片。本片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電影講述二戰結束「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一個年輕人的故事。男主角在二戰後生於美國國慶日7月4日。男主角從小在家庭的教育下信任國家,想要報效祖國。高中畢業後,越戰剛剛開始,為了遵從自己的理想,男主角加入了陸戰隊。三軍前,男主角與自己青梅竹馬的女孩在畢業舞會上吻別。在越南戰場,男主角第二次出任務時,部隊誤殺了很多越南普通民眾,讓男主角很震驚。隨後,在慌亂中男主角殺死了自己的一個戰友,他想向上級承認自己的過失卻遭到拒絕。在接下來的任務中,男主角被槍擊中腳部,但他繼續攻擊,使他遭到第二次槍擊而暈倒。男主角醒來後,自己已經半身癱瘓,再也不能走路,還喪失了性能力。為了保住自己的雙腿,在骯髒的醫院中待了幾個月後,男主角終於回到家中。回到家後,男主角看到高中同學已經成立了自己的事業,而且願意給他提供工作,但他拒絕了。之後,男主角去見了青梅竹馬的女孩,但並不讚同她參與組織的反戰示威。男主角越來越消沉,每天喝醉到很晚,直到被父母趕出家門。男主角來到墨西哥,結識了很多越戰殘疾士兵,並和一個妓女有了性高潮。男主角回到美國,向被自己誤殺戰友的父母承認了事實,他得到了原諒。於是,男主角重新振作起來,組織退伍士兵反對越戰、反對戰爭。幾年過去了,男主角要為競選總統發表演講,兒時母親的幻想成真了。

電影很沉重,有一種凝重的感覺。它通過片中男主角的大半生,展現了美國「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一代年輕人悲劇般的生活,他們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被廢掉的一代。這就是電影的主題。電影中雖然越戰是主要內容,但它表現的卻不僅僅是簡單的反戰主題,而是深層次的揭示出這代年輕人悲劇命運形成的原因,全方位的講述這代年輕人是如何一步步被「廢掉」的。

這些年輕人成長在美國二戰後的勝利中,他們從小就在父母的教育下、宗教的指引下、媒介的宣傳下,認為軍人是光榮的,為國家而戰更是一種榮譽。同時,他們對國家忠誠也讓他們對國家的敵人抱有著巨大的仇恨。所以,這代年輕人在甘迺迪的感召下加入了軍隊,成為了越戰中的普通士兵。在他們的眼中,只有在戰爭中成長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可是,在經歷過戰場上的血腥與殘忍後,這代年輕人廢掉了——他們因為在戰鬥中負傷而成為殘疾,心理也變得越來越不健康,變得自暴自棄。戰爭使得本應該大有作為的青年,只能依靠殘存的肢體苟活,成為了廢人,而且這些年輕人可能如男主角般,還是處男就已經成為了太監。這是多麼的悲哀!這還不是最悲哀的,最悲哀的是在這代年輕人殘疾後,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信仰、信奉的理念都變成了騙局,對他們來說整個世界都坍塌了。他們不僅要承受身體的殘疾,而且還失去的信仰,人生最痛苦的事莫不過如此!以上就是這代出生在二戰後「嬰兒潮」的年輕人們所經歷的一切,失去身體、失去生活、失去信仰,只剩一下一具行屍走肉般的軀殼。他們這代年輕人正可謂「出棒未捷雞先死,長使男人淚滿襟」啊。

當然,電影最後還是給予了觀眾們希望。頹廢的男主角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困境,解開了自己的心結,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義。這些使得本片結尾就像大部份好萊塢電影一般,有著積極向上的且讓人振奮的結尾。只是這代廢掉的年輕人中,像男主角這般的畢竟還是少數,電影最後給觀眾的確實是「希望」,而不是現實。

通過電影的故事可以看到,男主角這代年輕人生活變得如此悽慘,是大環境使然。雖然其中有個人選擇的因素,但主要還是由社會背景造成的。冷戰的形成、甘迺迪的政策、共產主義對美國的威脅,宗教上的教育、美國的獨立精神,等等這些都促使男主角成為了大環境的犧牲品。如果男主角早出生幾年或者如他弟弟般晚出生幾年,他就會有另一種生活態度,他的生活可能是另一番模樣。此外,縱觀越戰的歷史,發現美國參與越戰大都是與政府有關,可見當時的美國確實如男主角所說:他們信任國家,但是不信任政府。因為政府是一個大忽悠!從甘迺迪忽悠到尼克森。寫到這裡,就不想多說了,因為美國七十年代有太多的東西可寫,那是一個改變美國的時代。總之,本片真實細膩的將男主角這代年輕人的生活從內到外的描繪出來,讓人看到現實的同時,也為他們感到悲哀。

影片拍攝很出色。本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鏡頭的運用。全片中有很多平緩的運動鏡頭,如對人物的取景、房間內的擺設的取景、以及校園內、舞會中、示威抗議中的各種鏡畫面的選取。這些都給人流暢自然的感覺,看起來即大氣又溫馨,很有代入感。此外,電影的剪輯也非常出色,尤其是男主角帶領退伍軍人抗議總統時電視畫面與實景的結合,全面立體的表現出現場的緊張氣氛與人物的心態,非常契合劇情。另外,電影的音樂也莊重、大氣,符合電影的基調——悲愴與壓抑。總之,電影在拍攝方面是極為出色的,奧利佛 Stone依靠本片獲得最佳導演實至名歸。本片也再一次證明了奧利佛 Stone的能力,可謂一代電影大師。

表演方面,本片的演員都很出色。男主角扮演者Tom Cruise的表現讓我大為驚嘆。他在片中將男主角年輕時的帥氣與懵懂、殘疾後的絕望、回家後的暴虐,以及對性的渴望、失去信仰的痛苦等等若干方面,展現的淋漓盡致。很難想像這是我印象中的奶油小生Tom Cruise,原來他也是有演技的。除了男主角之外,片中其他角色都是配角,出場時間並不多。勉強稱之為女主角的Kyra Sedgwick相貌一般,稱不上是美女,大概是大嘴在作怪。真搞不懂為什麼好萊塢總是有一些有缺陷的女星,不是牙不好,就是眼睛歪、眉毛斜,難道找不到正常美女了?其他人就不說了。

總結一下。這部電影我是非常喜歡的,情節有起伏、人物有起落,還涉及政治、軍事、歷史多個方面,主題深刻,演員表演也很出彩,畫面更是相當精緻。這樣一部電影沒能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實在不應該啊!我怎麼都想不出,為什麼《為戴茜小姐開車》能獲得最佳影片?奧利佛 Stone很冤。

截圖:

Born.on.the.Fou[01_45_45][20120302-200752-7] Born.on.the.Fou[01_44_19][20120302-200726-6] Born.on.the.Fou[01_44_13][20120302-200706-5] Born.on.the.Fou[01_44_13][20120302-200701-4] Born.on.the.Fou[01_44_19][20120302-200644-3] Born.on.the.Fou[01_43_55][20120302-200613-0]

Kyra Sedgwick

Kyra Sedgwick

序列:0733

Born.on.the.Fourth.of.July.1989.720p.BluRay.x264.DTS-WiKi

2012-03-0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