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戰馬--War Horse

战马/雷霆战驹(港)

7.2 / 165,701人    146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李和 理查寇蒂斯
演員: 艾蜜莉華特森 彼得穆蘭 傑瑞米爾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lprazolam49

2012-03-03 22:43:19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史匹柏的滑鐵盧


《戰馬》的票房、外媒評論、得益於奧斯卡新評審規則進入提名、最後卻又顆粒無收的事實無一例外地證明了:相較於史匹柏之前的作品,這確實是部不被待見的影片。

如果說戰馬已經不再作為工具出現在當下或未來的戰爭中,那麼這部片子完全印證了史匹柏的江郎才盡。情節生硬做作、情感支離破碎、幾場有象徵寓意的戲毫無鋪墊、說人說馬兩者得不償失。

電影中有一場馬被鋼絲纏在戰場中央的戲,這是一段毫無鋪墊、立意高於敘事本身的失敗案例。對戰的雙方士兵在戰場到處瀰散的煙霧中發現一匹從來沒有見過的馬,而後既然不畏生死、冒著危險前去解救,而雙方士兵在這一短暫的突發事件中居然通力合作、停火歇戰,握手嘮嗑。這就像《金陵十三釵》中被人詬病的歌女取耳環段落一樣,嬌柔和匠氣。雖然力圖表現人性中的善,但是我相信,對於任何一個置身於那樣環境中,情商和智商正常的人,是斷斷不會也沒有必要做出這樣的舉動。

動物和兒童題材的故事最難拍,如何表現與人的互動都直接關係到電影的成敗。這一次,史匹柏依靠大特寫(馬的面部乃至眼神)和馬的動作來賦予其通人靈性,而非通過客觀記錄馬的行為、用前後剪輯讓觀眾對其行為產生自己的認同(比如美版《忠犬八公》)。這一點很俗,也很做作,成了它最失敗的地方。它無一不體現人類理性中的夜郎自大,那種到處氾濫的人道主義精神已經被用來肆意地去揣測其它物種,彷彿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自負。難怪有人說只有養過動物的人才會喜歡這部影片。

人物的情感是需要敘事一點點積累、然後產生代入。《戰馬》在前半段的方向很對,但戰爭一旦爆發,這種敘事便完全失控。首先人物主線斷了:時而這個人、時而那個人,沒有主次,而這些人的故事間又缺乏必要的內在連貫、前後彼此獨立,只有戰爭這個大背景相同。第一男主對戰馬的思念,本可以作為貫穿始末的主線,然而也沒有被從頭拎到尾、或是用主線支線彼此穿插的手法進行,只是很生硬地安排在故事的前後作為開場和收尾。更何況男主不到三軍年齡、英國又非第一戰場、家裡更面臨著失去田地、無家可歸的悲慘命運,他是如何拋棄一切奔赴戰場的?這一切的結果都不會有讓觀眾產生戰爭浮世繪的感覺,帶來的只有割裂。

而近期以一個長鏡頭帶出所有人物的《Love》和香港下層浮世繪的《奪命金》,都很好地示範了眾多人物如何在有限的片長內彼此聯繫相互影響,但又保持各自的獨立性。這一點都比《戰馬》做的好,你可以拿戰爭和大地域面積做藉口,但參考下明格拉的《冷山》是如何拍攝被戰爭分隔的人們彼此思念、並以此保持內在連貫的。《戰馬》的馬作為串起各種人的視角,它僅僅只起到了一個道具、一面鏡子的作用,保持獨立、彷彿在卻又不在地游離於各個支線外;除了和第一男主的故事外,他沒有與任何其他角色發生互動,在他們的故事裡,它退化為單純的道具,人物的故事是人物的故事,馬的故事又是馬自己的故事,說人說馬得不償失。或許很多人認為這樣已經足夠優秀了,但要想獲得小金人,顯然它的支離破碎註定了這樣的結局。

最後說說攝影。廣角、搖鏡、色彩濃郁,一切都這麼的熟悉,讓人想起上世紀90年代風靡全球的好萊塢商業大片,而最後一場團圓戲的影調和構圖,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對1939年《亂世佳人》的抄襲。

或許,復古是對《戰馬》的委婉批評,它既不夠感人,又不符合影迷的預期。畢竟,當一個人開始懷舊時,他生命中的無力將漸漸取代所有的能動和創造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