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更好的明天--A Better Life [US]

更好的生活/一个更好的人生/更好的人生

7.2 / 14,280人    USA:98分鐘

導演: 克里斯魏茲
編劇: 艾力克伊森
演員: 德米安畢齊 Nancy Lenehan Isabella Rae Thomas 喬昆柯西諾 提姆格里芬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西四小二

2012-03-05 01:43:55

從《更好的人生》開始


看克里斯·韋茲的《更好的人生》(A Better Life),其實這不過就是又一個美國夢的故事。雖然這一次它涉及到了移民(偷渡)、父子等多個關鍵詞。但挖掘顯然並不深,總覺得像是又講了一個溫情的故事,而所謂溫情脈脈不過又是一層面紗,因而並不真實。然而,過程中卻總是想到60多年前德·西卡的那部《偷自行車的人》。雖然心裡明知道並不太可能會有德·西卡那麼牛逼,也不太可能有《偷自行車的人》那麼優秀,但也還是不斷感嘆韋茲的深度和細緻。而且,德米安(飾演男主角卡洛斯)的演技真棒。那些表情和眼神,細緻而又絕不過份。

影片地15分鐘左右,主人公卡洛斯幹完一天的工作坐卡車回家,坐在副駕駛位置的卡洛斯透過窗戶看到各式樣人:帶著小狗跑步的年輕女人,悠閒開懷的美國富人,穿背心卻依然露出滿目紋身的黑幫……這幾個鏡頭一下子就觸動了我。

到影片接近尾聲,卡洛斯被關進監獄,即將遣送回墨西哥,卻又擔心起來。生怕導演也想無數中國影片那樣,到最後突然來個「N年後」,然後就是兒子大學畢業,生活優越,回故鄉尋找父親,父子團聚天倫之樂……提心弔膽一秒一秒、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終於看到了最後。終於,「四個月後」的字樣出現了,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兒。不過,韋茲終於還是證明了他的功力。影片的結尾當然還是展現父子的不同之地的處境和選擇,不過並非所謂功成名就、大愛突現的結局方式,「更好的人生」當然指向兒子的未來人生,但更指向父子相互理解之後所溢出的希望。希望是之於未來的,韋茲並沒有讓其急於成為現實。雖然不若《偷自行車的人》的結尾那麼有力,但至少沒有想不少話語影片那樣臨了泄掉。

現實那麼殘酷,怎可能有如影片中那麼陡轉和溫暖美好的結尾。不過是為了庸俗的一點兒眼淚和求得一點兒心安而已。我們中國人則向來是如此的,一方面見不得旁人大富大貴美滿幸福,若眼見了十有八九是要仇之或吐酸水的。而另一方面,則又看不得太過悲慘的畫面,總是期待好人好報能有美好,其實是由此聯想到了自己,認為自己所經歷之磨難之類日後庇護有好報,這說起來也是善良的跡象,但細想之下,卻總覺得免不了「偽」的嫌疑。

想到馮小剛有一次談到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的結局。說張藝謀最開始的結局根本不是如此,而是那些孩子們沒有找回來。但我們看到的結尾是,孩子們都又回到了課堂上,電視台也來了,送來了城裡人的「愛心」。有觀眾質疑說這樣的表現不僅不符合現實,而且純粹從電影藝術層面講也是無力的。馮小剛的回應是: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總是比導演聰明,張藝謀難道不知道這種結尾是不可能的?是無力的?但不這麼多他這片子能出來麼。

這就是電影工作者的妥協,然而我們卻並不能全然怪罪他們不去抗爭,只知逆來順受。我們還須知,一個好的電影環境和氛圍對於影片和電影工作者是多麼地重要,以及所謂抗爭從來都並非只是導演們的事情而已。它與我們每個人有關,即便你也許並不常看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