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lanor

2012-03-12 20:31:01

Take it, feel it and pass it on


      剛好是前幾天聽的lecture里,說的是美國大學的 law in history,提到the most dramatic change is the way teaching was done,which is followed the Socrqtic questioning style,並且一直沿用至今。而在那之前的一個星期,剛好有南周評論版一哥們兒寫蘇格拉底的死寫得風姿勃發。
 
    下午看了《The history boys》,戲劇改電影,演員台詞功底實在了得,用詞華麗流暢,書袋也吊得無跡可覓,看完了想想差不多題材老美的《死亡詩社》確實夠爛,不論老師學生都只能念幾句惠特曼的「Oh,captain,my captain」,怪不得歐洲文化中心論到現在也是如此地有市場。
 
    背景是80年代文法男校,出場人物有三位歷史老師、八名學生和一個校長。
 
    喜歡在騎摩托車時把手放到后座男生ball上面去的Hector老師為人風趣隨和不拘小節,教學方式散漫又無章法,他熱衷於培養學生對詩歌修辭的好感,八個學生經常會在法語課上模擬妓院的對話場景以鞏固對虛擬態語氣詞彙的掌握……然而學生並非會被這種慢節奏無績效的老式教學方式所迷惑——他們的目標是牛津或劍橋的歷史系。校長請來了牛津畢業的年輕教師Irwin,這位老師的教學犀利、深刻而充滿激情,與Hector的方法剛好形成良性互補,最終八名學生全部得償所願。
 
    被我說的若無其事的概括底下大概是一般中國學生難以理解的種種情感及其處理方式。當我將Darkin對Irwin的表白與Clive對Maurice的進行對照時,發現了相類似的各種要素。因此感情是激勵我觀看然而我卻不願予以多說的東西,我對蘇格拉底感興趣。
 
    Hector的教學方式是蘇格拉底式的嗎?校長對這個做了肯定的回答,那麼看起來新潮鋒利的Irwin呢?我倒覺得也是。
 
    片中開頭一幕很有意思,也有可能是我想多了:一個學生騎車去了教堂,神父正在說著禱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全能之主的祝福,聖父、聖子和聖靈,會保佑汝等,並與汝共存,現在如此,今後亦然,阿們。」再看到後面分別出場的三位老師,總有一種隱隱對照著trinity的感覺。剛好三位老師採取的是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於是就想當然了。
 
    Dorothy作為唯一的女教師,她的教學嚴謹而深具批判意識。Hector則並非是散漫無目的教學方法令學校不能令人接受,相反,校長說過「有效」這樣的話,只不過因為他摸ball的動作被女巡查員看到了而被迫退休。新來的Irwin則能夠最大地調動學生的求知熱情,三個性格、方式各異的老師湊在一起,教出了八個牛津劍橋的學生其實也順理成章。
 
    Hector是要求在長期的教學中對學生潛移默化,注重文學素養並依賴這樣的基礎,喜歡弔書袋的他何嘗不是在白髮蒼蒼的時候才能夠「隨心所欲」的呢?他深信時間能夠帶給人最大的安慰,然而他又確實被時間傷害不淺這樣的矛盾體現在他出場發言的每時每刻,並且他是以此為享受的。崇拜安逸是懦夫的行為,他在花甲之齡仍然以一種浮士德式的姿態戰鬥著,一點兒也不美觀,但卻讓人心生好感——這不能夠稱之為同情,同情該是對他以及對我們這些心生好感的人的嘲笑。它不會讓人憤怒,但它不應該用在Hector的身上,即便他壯士斷腕般今朝酒醉明日赴死。Hector是個純粹的、天生的老師,他不需要用校規或者其他東西包括道德來約束自己,因為他認為對於一個真正的教師來說:「教師」的身份就應該是最大的約束,除此之外,百無禁忌。
 
    Irwin則簡單得多,他是個已經被急功近利的現代性給弄得別彆扭扭的那種傢伙,可是,無奈地,非常招人喜歡。無論是觀眾還是學生,更或者是萬人迷的Darkin。他的尖酸和深刻一樣惹人憐愛,猶如他的自信和自卑,那般恰到好處地融合,使他既囂張又惶惑。涼薄的雙頰代表自制,眼鏡的遮掩則又精光四溢,每個人都愛他愛得不行,愛到連他漏洞百出的字體也被了解和模仿。Irwin上課時的passion很強大,相當吸引人,賺得的眼球使他既得意又恐懼。以致於到最後,連我都以為他真的會跪在地上,suck Darkin……Irwin是這樣的一位老師,他不止像Hector那樣簡單的傳遞與索取,更多的時候他將兩者融為一體,使自己猶如禁慾的僧侶一般脆弱到不堪一擊,而揭開寡陋的面具攻擊他的人總是存在。我們都愛Irwin,學生愛,老師同樣愛,他自己也愛,所以在最後他對與Darkin之間約會的忘卻是那樣的無理但含情脈脈。Irwin本身沒有做教師的自覺,所以,他越來越是那種需要隨時提醒自己有所自覺的討厭狀。他太年輕,經不起考驗,故而不如捨棄考驗,這一點我們既愛又恨。
 
    Dorothy的出場份額短暫但並非無效,她對歷史的看法猶如歷史自身一樣地充滿了偏見但使人不得不敬畏。她是隱者,但並不低調,她在合適的時候綻放,容易教人忽然陷入無所適從地尷尬,因為她居然那麼簡單又真實,就好像近代史手冊一樣,卻又最容易受到無數觀點的左右而易於搖擺。Dorothy應該起調和的作用,但事實上她往往最為激動,學生記得這樣的老師的存在,正因為記得她偶爾的雷霆萬鈞。
 
    三位老師其實共同體現的都是蘇格拉底的智慧與責任,因為這一點避無可避,又因為——there it is。短短兩個小時的電影,反映出了如此多的道理,卻並不擁擠逼仄,相反倒有一種天性的詩意緩緩淌過,簡直是最好的英式教育白皮書,不得不感嘆,一個好的戲劇,張力的確能夠做到文學性與表演性的極致,或者說是能夠找準那個最佳平衡點,從而在任何情況下贏得時間和空間。
 
    電影看完了,有人醒悟說,原來自始至終強調的居然不是那句「history is just one fuckin' thing after another.」而是Hector說的,education needs 「Take it, feel it and pass it on」。
 
    所以,這部影片其實從頭到尾都是在向雅典公民蘇格拉底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包括那無處不在的洋溢在年輕與老朽的肉體之中的愛與責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