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嬌與志明--Love in the Buff

春娇与志明/志明与春娇2/LoveinTheBuff

6.9 / 1,395人    112分鐘 | Hong Kong:111分鐘

導演: 彭浩翔
編劇: 彭浩翔
演員: 楊千嬅 余文樂 楊冪 徐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康雪燭_Titans

2012-03-16 04:37:14

香港做減法,北京做加法——以及彭浩翔的馮小剛化……


   時間推回2010年,彭浩翔用《志明與春嬌》講述了一群香港人的市井生活。故事很簡單,一條禁菸令的線索,串起了一系列入物。除了主人公張志明和余春嬌,他們的朋友一樣是故事清晰個性鮮明。因為那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煙火氣,《志明與春嬌》打動了幾乎所有嚮往愛情的文藝青年。彭浩翔在這部電影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時隔兩年,《志明與春嬌》的續集《春嬌與志明》將於3月30日在全國上映。而此次,彭浩翔開始肆無忌憚地消費上一部電影帶來的小清新、小感動和小聰明。

  比如沒有看過《志明與春嬌》的觀眾,很可能會看不懂《春嬌與志明》。後者扯出了無數前者故事的線頭,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任這些原本有血有肉的人物散落在片子的各處。甚至於兩部影片結尾結構完全一致——也許這是自己對自己的自戀致敬,又或許是為了迎合觀眾對大圓滿的心理預期。

  這種對已有印象的過度消費,可以有很多種解讀:或者說合拍片通病,或者說彭浩翔的個人野心,又或者就是這部電影墮落了……我寧願相信的解讀方法是:城市生活的加減法。

  就生活而言,香港在做減法,北京在做加法。這是這兩個城市骨子裡最不同的氣質。我們可以猜測彭浩翔在北京長住了一段時間,便想把在北京獲得的新鮮感覺拍進《春嬌與志明》。這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是有那麼一些時刻,《春嬌與志明》看上去那麼的像《獨自等待》;而另一個結果就是,整個片子開始做加法,而無論演員和導演都未必能全部駕馭這些加上去的東西,於是變得不接地氣。

  《志明與春嬌》很簡單,表達現代港女的一種做減法的愛情觀:我喜歡你是認為你會喜歡我,要歡樂不要犧牲,要收穫不要押注,更不要大家耗在一起浪費時間。

  而到了《春嬌與志明》,突然被無故加上許多影片並不能承載和消化的問題:一個男人離開一個女人在外漂泊闖蕩天下時如何安置自己的感情;一個女人在面對愛情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時怎麼辦;對戀人以往感情史的糾結;大叔與幼稚男的選擇;青春姑娘的誘惑……太多了,太重了!彭浩翔似乎把他這兩年想過的見過的愛情問題,都丟進了這部影片。而這些問題架在影片的主線結構之上如一團亂麻,既不能互相支撐,又不能給影片推進以動力。於是不堪重負的影片結構就在情節推進中將這些加上去的問題一一半途甩下,最後只剩下張志明與余春嬌在北京南站又一次下決心要在一起。

  故事回到原點,導演用鏡頭語言表達的問題一個都沒有解決。偏偏彭浩翔不是馮小剛,楊冪也不是舒淇,來不了《非誠勿擾2》那種揣著明白裝糊塗過日子的中年生活。

  彭浩翔了解香港,了解發生在香港的愛情故事,個中細節拿捏精準。但他不了解北京,尤其不了解北京的愛情故事。可《春嬌與志明》又偏偏要拍北京,於是,「北京」在影片中可以替代為任何一個以外來人口為主體的富裕的現代城市。這只是一個標籤,偏偏這個標籤又模糊不堪。回顧彭浩翔過去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在講他所熟悉所精確知曉得故事。《春嬌與志明》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也許彭浩翔從此要開始拍一些他並不是那麼了解但自以為是的東西了——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為導演的墮落。

  《春嬌與志明》之後,彭浩翔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繼續做加法,做合拍片,花幾年時間把內地某個人群某種生活某樣心態摸透,也許下一部電影會是如《買兇拍人》或《青春夢工廠》般的犀利之作;二是回去做減法,拍香港,拍香港人,那麼下一部影片便會是另一種驚喜,好比誰能想到《維多利亞一號》血腥未散他就拍了《志明與春嬌》這樣的柔情呢?

  當然還有第三種大家誰都不願意見到的可能性——也許彭浩翔從此一步步向馮小剛靠近,拍出了21世紀的「新大腕」或者「90後的非誠勿擾」,然後盆滿缽滿成為新一任中國票房之王。這不是聳人聽聞,《春嬌與志明》真的隱約傳遞出了這樣的傾向。

  說真的,彭浩翔這加減法,要慎重地做。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