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上空英雌--Barbarella

太空英雌芭芭丽娜/新太空英雄芭芭拉/女野人之电影版

5.8 / 35,938人    98分鐘

導演: 羅傑‧華丁姆
編劇: Jean-Claude Forest Claude Brule
演員: 珍芳達 John Phillip Law 安妮塔帕倫貝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Nouvelle

2012-03-20 00:02:14

"A woman's body"--法國後新浪潮時期電影的轉型


在劍橋電影手冊系列﹣戈達爾中看到對Barbarella一個很有趣的引用,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後新浪潮時期法國電影的轉型:

As the state of France is inscribed on the body of women in the 60s, now a woman's body symbolizes the change. In 1967, the apotheosis of American influence was achieved in Roger's film version of Jean-Claude Forest's sic-fi erotic comic strip,Barbarella, which starred Amercian actress Jane Fonda as robotic sex object. But by 1972, when Fonda returned to French film in Tout va bien, her role was that of an earnest, feminist journalist.(Jill Forbes, Pierrot le fou and Post-New Wave Cinema.)

如果說60年代女性身體對法國人來說是國家標誌上象徵自由平等博愛的Marianne的剪影,那麼對於美國人來說則是像徵性與英雄主義的巴巴麗娜。這位性感女英雄的出現標誌著改變,她讓深受希區柯克和gangster movie影響的電影手冊派導演認識到美國電影已經不再是他們所熱愛的那個了,是時候和美國大眾電影說分手了。

二戰後美國文化實實在在地對法國電影的發展變革起到了影響。比如新浪潮的誕生,四五十年代出現的專門介紹美國文化的雜誌,電影手冊本身也對美國電影給予持續的關注和評論,直到這些批評家們自己拿起攝影機開啟了新浪潮,而許多電影的劇本和原型即源於1945年創刊的Série Noire中翻譯和介紹的美國thriller小說;比如60年代,面對越戰,深受50年代阿爾及利亞戰爭的影響的法國人認識到美國或蘇聯的帝國主義問題與法國本國政治同等重要,而這種對美國及國際事件的關注則對Dizga Vertov派具有重大影響,推動了68年五月學潮時期政治電影的開創,試圖探索帝國主義與電影製作之間,影像的重現力量與影像的政治性之間的聯繫;又比如,巴巴麗娜的出現,讓後新浪潮的導演們意識到法國電影的出路在於naturalization和domestication,將焦點從國外轉回國內,發掘本土素材。

其實早在1965年戈達爾的Pierrot le fou就已經顯露出了反主流的關注國內問題的嘗試,儘管同樣具有越戰,美國士兵等國際政治元素,但戈達爾則傾向於將這一看似遠在越南的戰爭帶入在法國的男男女女的生活中去,其1967年的Loin du Vietnam更強調了國際事件對於法國本土人的生活的影響以及每一位法國人為之應負的責任。

因而,72年,噹噹年的巴巴麗娜﹣簡方達以一位女性主義記者的形象出現在探討國內問題的Tout va bien中時,法國電影的"the long love affair with American popular fiction and popular cinema" had definitely ended.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