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思語

2012-03-20 17:23:26

希臘和土耳其的愛斷情傷


同樣沉在杯底厚厚一層粉末的咖啡,在希臘要叫希臘咖啡,在土耳其,一定要叫土耳其咖啡。

同樣的茴香酒,在希臘叫ouzo,在土耳其,叫raki

他們對對方,都有著輕蔑的稱呼。因為這兩個國家,有太多糾纏不清的歷史。

土耳其統治希臘400年,曾有鎮壓和屠殺;亦有吸收培養他們入朝為官,上至宰相的歷史,因為穆斯林不可以被奴役,外國人才能充當他們的「職業經理人」。在奧斯曼帝國崛起和強大的時代,穆斯林文化的包容性最大地體現了出來,在國家最高科研機構里,活躍著大批的希臘人和猶太人。所以,電影中穆斯塔法對凡尼斯說:我們一直在向希臘人學習,在天文學上。

豈止是天文學呢?古希臘奠定了整個西歐文明的基礎——文化的和政治的,但作為國家機器,希臘又一直是孱弱的。從羅馬時期的衰落,直至充滿血淚的近代。可說希臘語的人,一直比他們的穆斯林鄰居具有文花上的優越性。

這種優越性卻沒法保護他的子民,在奧斯曼帝國衰落的時候,顯示其虛弱和暴虐的時候,不受到殺戮和驅逐。

大量的人口交換始於土耳其國父——阿塔圖爾克建立起共和國之初,但極端的民族主義並沒有給土耳其帶來好處,人口交換回來的穆斯林,大多是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民。趕走的希臘人,大多是受過教育的人士。更不要說東土問題了。

1961年火車站告別一場戲,一閃而過的雕像,就是國 父 他 老 人 家。

這部電影,一直在以舉重若輕的方式,述說著希臘人經歷的重大變故。話題雖然沉重,情節卻詼諧有趣。最妙的是故事的切入點——香料。伊斯坦堡從古代起就作為東西物品交換的重要港口而繁榮,香料市場是伊城旅遊必到之地。而食物,民以食為天,它更代表了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無論世事滄桑,一大家子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歡樂的團圓飯,才是最重要的事。

食物也不僅僅是食物,瓦西裡外公用香料擺星系圖,從外交官的家宴採購單敏銳地感覺到政治的風雲突變,他是一個有大智慧的哲人。外公說:星空裡看不見的東西才是人們感興趣的。這看不見的東西就是超越了國家與民族的愛。

凡尼斯最討厭穿制服的人,因為制服象徵著權力,象徵著國家機器,它的錯誤,總是給人民帶來災難,之前的被驅逐,之後的軍政權上台。在希臘電影《查里頓的合唱團》里,有對軍政權的嘲諷,可見希臘人民是不喜歡那段專制時代的。所以他會給舅舅的訂婚宴搗亂,因為他不喜歡來自軍人背景的煮雞蛋都會燒傷的女人。

但如果得出「軍人很討厭」的結論的話,那就又錯了。否則故事中的穆斯塔法,就不會是英俊而有情的,只是這種情,被掩蓋在了教條的規矩之下。就像一類人只是個抽象概念,而一個人才是打交道的途徑一樣,民族仇恨是個抽象的概念,大多數時候是國家機器的武器,當你面對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對你友好對你微笑的時候,你又怎能報之以仇恨呢?

電影的設定很有趣,它一直沒有明確告訴我們,凡尼斯母系的血統問題。也許他們都是希臘人,因為包括外公瓦西里在內,信奉的都是東正教。但是在61年,為什麼外公和媽媽能留在土耳其?因為他們是土耳其血統?國籍?這個家庭裡的文化衝突,常常是因食物而起,也因食物而終。想起爸爸說的那句:拜占庭皇帝的肉丸子裡就沒有肉桂,我就想笑。(拜占庭是說希臘語的王朝。)

在片頭道白中凡尼斯說:食物和故事一樣,都要加香料才精彩。那麼,和班美的愛情,就是電影中的肉桂,甜中帶澀,心酸而浪漫。很喜歡最後的結局,兩個幾歲小朋友的愛情又怎麼可以依靠一生?即使是一生的錯過讓人痛徹心扉。歷史的創傷,不是靠浪漫可以沖淡的。

想起帕慕克的《雪》,卡爾斯橫穿土耳其去找尋青年時代喜歡的女人,凡尼斯為了班美,半生孤獨。兩國男人的痴情,倒是一樣的。笑。民族衝突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也是一樣的深。

電影中更多有趣的橋段,比如艾姑媽的帕金森好好壞壞,尤其是最後一次的「治癒」等等,就不一一例舉了。畫面方面,插入的宣禮頌和撣地毯的伊斯坦堡以及黑帽子東正教士的雅典很有愛。結尾的星系更是美到要命又首尾呼應。

據說這部電影是希臘賣座率最高的電影,這樣詼諧,好看,充滿智慧地回顧歷史,從最生活化的視角述說老百姓喜怒哀樂的電影,又怎能不受歡迎呢?我們的很多導演和製作人老是說審查制度如何,可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耐心和勇氣,把真正反映現實的故事搬上螢幕,一味地娛樂化或是跪著歌功頌德,電影業又有什麼希望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