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

蝇王/童年无悔/蝇王

6.9 / 20,439人    92分鐘

導演: 彼得布魯克
編劇: William Golding
演員: James Aubrey Tom Chapin Hugh Edwards Roger Elwin Tom Gama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西帕克

2012-03-24 07:30:13

人之性惡


人之性惡
[蠅王]Lord of the Flies
出品:英國 導演: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 年代:1963 文:西帕克
       孟子曾經說過,「人之向善」如同「水之就下」,彷彿剛出生的嬰兒便註定是天真無邪,毫無危害。不過對此,荀子則有一句「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一語捅破了那層偽善的窗戶紙。雖然我們不願意承認,但不管是從現實,還是內心的潛意識,似乎驅動我們的都是原始的獸性慾望。如果把荀子的話翻譯成佛洛依德語境,便相當於,被口腹之慾,生存本能和最早的性衝動,操控的我們,其實才是真正的本我,是最靠近潛意識冰山底部所在。隨著我們長大,為了融入社會,才慢慢構築起了自我和超我的防線,變成了善良守法的良民。不過,一旦秩序的窗戶紙被捅破,那人類又將面對如何的命運呢?在彼得·布魯克的名作[蠅王]中,導演給了我們一個極端的答案,失控與殺戮,即使在未成年的少年身上,也已存在。「我希望如果真的有一群孩子,面對如此情況,會有別的結果」布魯克如是說,但無論如何,[蠅王]給了我們,一種最接近真實的可能。
       [蠅王]改編自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的諾貝爾得獎小說,長久以來一直有著廣泛影響,雖然包裹著兒童文學的外衣,卻蘊含著關於社會以及人性的深邃思考。雖然在中國,它並不像《動物農莊》或者《一九八四》那般知名,但在西方文學界,它卻有著更佳的名聲。恐怖之王史蒂芬·金也曾表示,如果要他給孩子推薦一本反覆閱讀的書的話,那就只有《蠅王》了。
       小說和電影,分享了相同的框架。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一群孩子坐上飛機逃離被核彈摧毀的英國,飛機在一座小島上墜毀,而這群孩子也必須在島上建立自己的社會。起初,這裡是文明秩序的,人人有分工,人人都能發言,人人都有肉吃。但很快,一切都被打破,對權力和食物的渴求,讓這群孩子開始分崩離析。
       理性卻懦弱的男主角拉爾夫,是全片的中心人物,整部電影從他的視角和道德觀出發,演繹了社會坍塌的全過程。拉爾夫和豬仔努力維護的火種,正是文明的最終象徵,他靠著知識分子的眼鏡點燃,卻永遠得不到強權者的維護。在他們看來知識和藝術僅僅是工具,殺戮和慾望才是人們的終極目的。最終豬仔被一群孩子集體殺害,獸性的傑克成為了島的主人。孩子們用自己的行動,再現了他們逃離的人類社會,一次次摧毀自己的全過程。
       「蠅王」這個名字,出自希伯來語,在《聖經》被認為是污穢和糞便的象徵。在電影中,它則是祭祀「野獸」爬滿蒼蠅的豬頭。正因為對這一終極邪惡的崇拜和害怕,人們才終於失去了理智。但這樣的野獸,卻是徒有其表的(電影中,它被比喻成飛行員的屍體),揭開它的表皮便會發現「紙老虎」的真諦。可惜的是,大眾是愚昧的,他們無法承認最簡單的真理。而知道真相的孩子要嘛是被當做「野獸」誤殺(象徵勞動者的賽門),要嘛被當成「野獸」追殺(象徵政治改革者的拉爾夫)。其實,真相才是統治者最害怕的武器。
       威廉·戈爾丁在小說中有過這樣總結,「惡之出於人,猶如蜜之出於蜂!」。確實,這種失序,從文明建立的最開始,便以埋下了種子。看似公平的拉爾夫,實際上卻只是擁有海螺,便有了所謂的終極話語權。掌握武力的傑克,也不曾受制與任何人。在此時的社會,特權已然誕生,正是為了追求,這「平等」中的「更平等」,才最終導致了天平兩端的失衡。
       最後提一點,是小說中有,而電影中無的。可怕的「蠅王」曾在幻象中與單純的賽門對話「我在警告你,我可要發火了。你難道不知道?沒人需要你。知道嗎?我們將要在這個島上玩樂。懂嗎?我們將要在這個島上尋找快樂!不要再做嘗試了,我可憐的、誤入歧途的孩子,不然我們就會要你的小命。明白嗎?傑克、羅傑、莫里斯、羅伯特、比爾、豬崽子,還有拉爾夫他們都要你的命。懂嗎?」寓言了這個戈爾丁移情最多者的命運。無論政客和軍人們如何爭鬥,第一個被開刀的,永遠最天真無辜的普通人。

(原載於《看電影》天地街66號)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