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真愛一世情--Legends of the Fall

燃情岁月/秋日传奇/真爱一世情(台)

7.5 / 186,536人    133分鐘

導演: 愛德華史威克
編劇: Jim Harrison (Ⅰ) Susan Shilliday
演員: 布萊德彼特 安東尼霍普金斯 艾登昆恩 茱莉亞歐蒙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楊巔峰

2012-03-27 02:34:08

來自空無,獻給緣 (有沒有分 就得看自己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各種念頭分別概念標籤 就是有為法,就是這些念頭讓我們痛苦,我們要直接去質疑念頭,或者當念頭湧現的時候,只是不接受不抗拒的在一旁默默地看著它的自生自滅,隨波逐浪而非隨波逐流,人豈能被自己做的夢給嚇死?我們都是大海,起心動念是海水產生的浪花,把浪花當成了自己 難免會跌宕起伏而迷失了那顆如如不動的心---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發現真理的過程就像剝洋蔥,每當我們撥開一層,我們就離真相接近一步,直到見證空無---萬物之源(這可不是虛無主義)

分別就是二,二就是簡單問題複雜化,呼吸之間有空無,乃至呼吸自身也來自於空無,緣起性空,念頭,眼耳鼻舌身意皆是如此

王陽明曾說過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說地如此透徹以致於我懷疑他甚至熱切到想親自幫我們把人生這條大路走一走了。王陽明的本意是說,作為人心本體的至善是超經驗界的,它不是具體的善的行為。有所為而為的善是手段,無所為而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間具體的善惡。具體的善行只是無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發用流行。王陽明說人心之無善惡是要人們不要去執著具體的善行而認識本心。是不是聯想到了老子道德經裡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我們都喜歡思考:心田升起的各種念頭 ,產生種種心相 ,可就是不反觀自照 迴光返照 那顆產生這個思想的如如不動之心。醒悟之路就是從腦到心的路 就是從思考到專注覺知的路 就是從二回到不二一味直至零的路 (參禪,秘訣在專一其心,所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萬物得一,各正性命',故『一'為萬物之始,但還不是究竟法。雖云『得一萬事畢',但若在這個一生出執著,便落二、落三,猶不是真空。什麼是真空?就是零。這個零,像個圓圈,是無大無小、非內非外、無始無終,不落於數,但所有數目都未曾離開它。修行,要從一修回到零。從這個零,能發生無量無邊的作用,雖云『得一萬事畢';但到了這個零,連一事也無,這時,『一法不立,萬慮皆空',是究竟解脫!)亞當與夏娃偷吃的智慧果含義是分別心,所以上帝把他們逐出了伊甸園,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產生了分別心 所以從至樂地無我中侷限固化出來了這個充滿分別痛苦的小我。所謂的原罪 只是無明分別而已。大智若愚,不是他不能分別,而是他不願分別 或者可以說是他的心胸已經寬大到了可以包容一切是非好壞善惡 因為只要有善就肯定有惡, 不思善不思惡 不讓自己的心因此而躁動不安,正所謂 難得糊塗。思考是耗散能量的,專注覺知是跟隨無窮能量獲得共鳴 ------道生萬物,真空妙有.

六祖惠能言:「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每個人都本就是,可以把每個人都看成一個管道 如果很清靜的話 就可以接通無限的空無,但因為不同程度的妄想分別執著各種概念標籤把這個接通源源不斷的「道」的這個通道給污染塞住了,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為什麼說我們都是懷揣著無價之寶卻四處乞討的乞丐,正是如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天無私不偏袒任何人,只要你懂得觀照,懂得看自己,你就是無限。心理學來講就是讓我們的意識接通集體無意識 相當於靈修中的阿卡西記錄,唯識宗裡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活活潑潑的,時刻生滅,不生不滅,正如瞬息萬變的大海一般,所以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喬達摩悉達多在菩提樹下餓的快死,徹底放下自我死就死吧 觀照呼吸直至呼吸脫落瞥見了從自我中解脫的空隙 進入禪定 ,出定後,他慨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原來眾生實平等無異,皆有佛性,能入佛不可思議解脫之境。如今卻被愚痴妄想所蓋,不見自性真心,恆作種種顛倒執著,以致輪轉生死海中,受大苦惱,久不能出,真是可憐可惜!」覺悟了一體的存在走進我們現實的生活,處處都是淨土。釋迦是無數世的修行悟到的空性,發現了眾生解脫最簡單的路。這是直接改變現實生活的路。這是把直接從一切痛苦中解脫出來的路。這是一切眾生當下就可以進入幸福生活的路。觀照是宇宙的能量。存在於我們一切生命體中。【觀照】只能用,不能用語言文字傳遞。但是修行的人可以透過語言文字去領悟,所以執著一切語言文字相的人,永遠不會知道【觀照】。沒有地獄和天堂,自我就是地獄,不執著自我就是天堂。不執著於自我,此岸就是彼岸,當你痛苦時,你意識到是自己的念頭在攪亂自己平靜的心緒,當下你的痛苦就消失了。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如果真想笑,那就笑吧,老子也說過「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但願笑完了,會親自做一做,驗證一下。不是叫你餓死自己才去觀照呼吸,而是時時刻刻觀照 呼吸或者念頭或者聲音 觀自在 觀世音,現在就開始。

喜悅永遠在此一剎,執著 恐懼 悲觀 痛苦永遠來自於二,二就是無明,二就是活在過去或未來 ,二就是只活在我們身體精神里 而把外界的所有存在當做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 , 二就是眼睜睜地錯失我們所能欣賞的當下一剎--------------------------------------念頭來源於空而消失於空,我們只知道有念頭而從沒發現念頭之間的空,就更別談 念頭底下的空,如果能夠回歸空,就回歸了那個一切的存在:道 上帝 當下 覺照 佛 如來。就從自我的幻象中瓦解 不再被自身所謂地無明思想念頭分別所束縛。從而無粘著地活在這個流動的世界,無住地活在這永恆的一剎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與宇宙合一, 和宇宙做愛,沒有你我的世界,你我就是宇宙。

我們以為能夠選擇就是自由,選擇的範圍越大就越自由,但這只是個帶有超高級迷惑性的畫餅充飢而已,很容易把它作為自我放縱的藉口。真正的自由 就在the present 懂得覺知 當下就是禮物 當下就是自由。因為理想永遠在遠方,慾望從來難於填滿,而慾望與理想都來自於當下或者過去某一剎那建立起來的概念罷了,而這個理想與慾望自建立起來的時候就時時刻刻在牽制我們,讓我們從當下分裂出來。當然 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目標,但樹立之後,就不要再被它束縛住了,可以去不斷接近它,甚至能否達成它也已經不重要了,時時刻刻地努力卻又未曾感覺到累,這種自由與充足 想不成功都難。努力但不執著結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為而無不為。

我們也大可使用思考和時間 ,但又不能僅僅侷限於思考和時間的幻象之中,否則我們將永遠沉迷於夢中而不能自拔 作繭自縛。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反者」在我看來就是從那個空無的底子返回來產生的思考念頭行動這個有和各種對立隨之形成, 有為來自於無為;而「弱者」就是那個念頭思考行動之間的空和產生它們的源頭的空無,柔弱勝剛強,因為剛強也來自於柔弱,念頭行動思考都來源於那個空無。是我們在使用知識 而非被知識所侷限 知識分別思考並沒有罪,但在尚未認識自己的真相前,知識就很可能複雜化,導致被知識所役。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念頭都來自於那個空無,正如在我們的呼吸之間有那個空,在呼吸之下也存在那個空,我們只知道呼吸而不了解那個空無。所以當某個人能夠回到那個空無 那個清淨心的時候,他就回到了萬事萬物的源頭,他就能看見每個人的念頭,轉識成智------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所謂的智慧和神通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現了,但不能執著於此,否則容易入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本性空性到底存不存在,有體會過這種寧靜的人 即使只是曾經瞬間體會過 那是他福德積累很深才有因緣體會到空性的寧靜 。只要他品嚐過之後,他就會下定決心要遠離自我,不再與自我認同。但是沒體會過的人,若產生出離心要遠離自我 那也是福德很大的人,因為他苦夠了,苦的強度在於他對苦很敏感,那個苦不在於苦的本身,而在於他對苦的敏感,那股對苦的敏感,敏銳的感覺 就是覺照的原動力 而覺照也是這種敏感心的源動力。所以說至人無夢 至人無己 神人無功 聖人無名,因為他已經從念頭中超脫出來了,當然他還可以思考,但他在思考的同時 能夠覺知自己的思考,這樣的念頭就談不上夢想了,即使是夢 也是清醒夢了 他可以逍遙遊了--------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當我們只侷限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時,頭上的陰霾纏繞著我們就非常痛苦,但當我們站在太陽的角度看地球時 就覺得一切本該如此 一小片的烏雲對太陽來講 根本就不存在,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克里希那穆提曾說過 :「這個世界一向慣於遵守傳統的途徑,其實我們內心的不安就由此開始。因為我們追尋的是別人的許諾,我們不假思索地追隨別人所擔保的無憂無慮的精神生活。但如果我們開始全盤地拒絕,不是在思想上,而是在行動上拒絕所有的宗教權威,所有的禮儀和教條,我們立刻發現自己陷入孤立的狀態,而且開始與整個社會為敵,我們不再是受人敬重的高尚人士。然而只要你一涉及『面子』問題,就不可能接近那無限的、不可臆測的實相了。」

面子猶如浪花,我們都希望浪花跳地高高的去讓別的浪花抬頭瞻仰 滿足自我的虛榮心,但卻從未想到低頭看看自己腳下默默無聞的故鄉---大海,浪花竄起再高,也終要回歸大海。但是想要放下,想要回歸,想要覺醒 也是慾望,也是執著,前期必須有 否則如何開頭?大死方能大生,不破不立。連翅膀都沒有,要如何飛翔?真能飛翔後 要把飛翔都放下 才能瞬移 無所不在 回歸本來面目。巴拉這一大堆 是因為虛榮的惺惺作態 還有內心的一點與大家的分享之心,一半一半吧,咱們都是一體的喲. 觀者即所觀之物,只有當我不存在了,我就成道了,知行合一。每個人都是赤裸裸地來到人世 然後又塵歸塵土歸土地離開 生生世世,從空無中來,到空無中去 ,每天睡去不就如同死了,每天醒來不就又是新生嗎?其即時時刻刻我們都在死也在生 新陳代謝,每七年時間我們身上百分之九十八的細胞就得更新一遍,一個人不是一瞬間老的,而是時時刻刻都在老去,生離不開死,死是為了新生,向死而生不是消極 而是更加積極的生活態度。自在圓融,無染無著。這個世上一定有條道路,一直通往幸福的永恆。經歷所有的一切都是尋找,為了踏上這燦爛的旅程,行雲流水的喜悅,無憂無慮的生活,是我們喜歡的節奏。穿過幽暗地歲月 也曾感到徬徨 , 當你低頭地瞬間
才發覺腳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地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遠 盛開著永不凋零 藍蓮花。此刻這一份的寧靜 是因為你在心裡, 那些煩惱來自 有時候的遲疑 ,我曾經寂寞漂泊 在這茫茫人海里 如此嚮往的你 卻一直在這裡 。清晨每一縷的陽光啊 依然悠遠的天空啊 ,晚風輕撫的臉龐啊 每個無夢的夜晚啊,感覺著你的神奇 感覺著你的平凡 你的精彩 。我愛這精彩的世界 交織著太多的悲喜,我愛這精彩的電影 如夢幻如空花,我那總沉默的朋友 你讓我感覺到力量,曾在我心中的傷痛,如過眼的雲煙。所謂的佛性就是那個覺照,空無覺照 當下就是永恆的幸福,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狂心無錯,錯的是被狂心搞得渾渾濁濁,在無明中流浪生死,連自己的心念都看不到,如何了脫生死?留得一顆清醒安寧的心。那 ,澄靜的智慧即由澄清的心靈中自然浮現,自然就能真切地認識本來的我啊!

不經過親身體悟,即使說的天花亂墜,也難免認為不過是唯心主義,寫了這麼多,要丟棄的本就是思維,固著的角度,如果親身實踐的話,呵呵 。看到即是有緣,而有沒有分,就得看你有沒有看自己了
人人皆有能力靠自己進入自由的了悟領域,而所謂的真相、真理或道,都指向同一境界。自知之明是智慧的開端,愛的起點,恐懼的終點,創造的源泉,在其中含藏著整個宇宙,也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掙扎;而「自我」正是恐懼的集結地、萬病之源、萬惡之源。--------基督·克里希那穆提

-----------------------------------------------------------------------------------------

如果人心對偶像有信心,這個偶像就會帶給人心力量。很顯然,人用心智創造了形象,然後又從自己的創造中要回力量。這就是人心不停在做的一件事,製造形象,然後從中取回力量、快樂與利益。正因為如此,人心永遠是空虛的、貧乏的。因此,重要的不是形象,也不是百萬人的意見,而是去了解你自己心智的運作 .

有些話語我不說 寧肯溶化在風裡
每當我感覺到你 就聽到有花開放的聲音
如是我選擇沉默 每當風輕輕吹起

每當我感覺到你 我心中的花就充滿世界
每當我感覺到你 就讓我找回孩子的天真
每當我感覺到你 我會深信這一切
如是我選擇沉默 走在歸鄉路上

當風輕輕吹起 我會沉默
傾聽鮮花飛舞 散落這世界
讓我如何歌唱你 真正能了解你
永遠溶解你 愛的世界

實在忍不住又加了這麼多,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如言者默 。內心富足的人 他不需要說什麼,因為他根本不缺什麼,越感覺貧乏的人 就越喜歡向外界抓東西,當我們想要和別人爭論什麼的時候 反觀自照 看一下在想要爭論背後的動機是什麼,不過是想要證明白己比別人看地清楚而已,是否看得清 這需要證明嗎?此時就會或無聊或慚愧地一笑了之,君子和而不同是也。所謂的「度人」,也不過是更高的「我見」罷了,我見到了,而別人沒見到,我比你高,所以我到處說,我見來自於慾望,有慾望就會產生 貪嗔痴慢疑,失去了清淨心。真正清淨的人,他是隨緣的,他是空性的,比如 杜尚,他就是空性人 無我的人 活在當下的人( 義大利畫家(Gianfranco Baruchello)說:「對杜尚,對於他的作品,你會發現你所打交道的是一個非常臨時性的自我,那個『我』並不代表著構成那個人的主要部份,那個『我』是這個人在他應付各種需要時拿來用的一個東西,這個『我』不能拿來定義這個人,能夠定義這個人的是他的那種可以與『我』保持距離的能力。讓他的作品顯得不可思議的地方是你在他的作品裡看不到『我』。對杜尚來說,真正的自由是無可賦形而不附著於任何名稱的。一種精神或一種態度,無需大張旗鼓地作為一種主義或者運動,因為那樣會不可避免地落入俗套,乃至成為束縛。精神是無形的,擁有它,融化在生活里才是最主要的。在喧囂紛擾、人慾橫流的社會環境裡,他如入無人之境,在自己思想掘出的隧道里一味銳進,然後,他抵達了把藝術和人生打成一片的境界。其實杜尚瀟灑自在的一生就是答案,他留給我們的榜樣,用我們中國話來解釋,就是無分別心的榜樣。他希望人生圓滿自足,了無分別,我們不該用藝術和生活這樣人為的劃分把我們自己的生活區別分類,這會讓我們生出功利心、目的論,這一些處處都會妨礙生命的自在圓融。)萬物皆為我用,但非我屬,所以他才能逍遙遊,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他的整個人生就是藝術品本身。無我的人做事是最省力的,當我們全心專注地投入一件事當中,那種忘我的狀態與無我是很接近的,那時我們既不會感覺疲勞 也容易把事辦成 靈感也會乍現 ,這也就是很多科學家 藝術家 發明家成功的契機 所有的發現都是再發現。為什麼我們會對 血色浪漫中的鐘躍民和燃情歲月中的崔斯汀充滿了共鳴?因為他們那種豁達灑脫的人生態度 正是我們心靈本源無限頻率的顯現,從小我的限制中解脫了出來,還有阿甘和許三多也能深深打動我們的心,因為他們是一直活在當下的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活在當下 就能不受雜念的干擾,就能把過去現在乃至未來打成一片,時間只是個幻覺。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天空沒有留下我的足跡,但我已經飛過。每個人本該如此 也本是如此,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醒地欣賞這段旅程 一直在路上,路一直都在 每個人本是自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