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
2012-03-28 22:26:27
《入殮師》(書&電影)後
《入殮師》是好幾年前的電影,早就聽說過非常好看,可是因為我的懶惰,對什麼都難以提起興趣,所以一直沒有看。存在硬里存了好幾年,卻動都沒有動過,偶爾滑鼠掃過,猶豫之後還是放棄了。後來看了「果殼網」的文章確定了自己是「拖延症」的嚴重患者,就有意識地去改變一些什麼。在圖書館看到了《入殮師》(東方出版社2010年4月版)的小說,想都沒想就拿了,一方面是它看起來非常薄,估計著兩節政治課就能看完,另一方面是看了書再看電影,可以先通過看書確定我到底喜不喜歡看這部電影。
我也不知道是先有書還是先有電影,雖然傾向上是先有的電影。書和電影的設置和進程基本上是相同的,當然也有微妙的區別。比方說書中對於小林大悟關於成為入殮師的情緒牴觸描寫得更加具體,而在電影中或許是為了舒緩電影深沉的氣氛,這一幕生生被我看出了好笑的部份,於是又一部不幸的影片被我歸結為——「喜劇片」。
很多人都知道,經歷了傷病才會體會到健康的美好;經歷了死亡,才能對生命之美有更深的感悟。我覺得《入殮師》就是這樣一本書,一部影片。它將生者與往生者的距離拉近,將死亡這件黑暗而且有些恐怖的事情放到讀者和觀眾面前,並使其成為了一種藝術。這種藝術不同於音樂的動人和繪畫的風姿,但卻有著這個世間最根本最極致的厚重感。死亡,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沒有人能夠逃避,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對死亡這件事有著清楚的認知和了解。大部份人只是知道,但卻從來沒有去細想過,而且也不需要去細想。雖然人生短暫,可細細過起來卻也要好多好多個日出日落。歌舞昇平,足以讓人們忽視甚至暫時忘記那個共同的歸宿——死亡。
死亡到底是什麼樣呢?我並沒有親自經歷過類似的場景,周圍的親人去世時我還很小沒有切實的感受,因此若是讓我來說,只能以管窺豹,想當然了。我不是太清楚我們國家的喪葬行業的流程,但也看到近些年來殯儀館的化妝師一職因為其高薪而吸引了不少人前去嘗試,但「死人錢」往往不是那麼好賺的,它需要過硬的心理素質,還要有對逝去者的尊敬,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電影裡說的,「對往生者的溫情」,平田先生說:「死亡是一道門。」那麼入殮師,或者是我國殯儀館的化妝師們,就是送往生者去往另外一個世界的送行人。永垂不朽什麼的說到底對那個死去的人來說沒什麼了不起,就像錢財一般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這個時候人類才開始真正平等,因為歸宿都是一樣的。
個人覺得《入殮師》的成功,不論是作品本身的還是獲得的那些獎項,關鍵在於創作人員們共同的對生命本身的關注以及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的尊敬。清水安三說,好吃的東西就應該吃,方便的東西就應該引進,但是「道」是不能變的。中國人,或者東亞地區所講的「道」就是宇宙自然的法則。正是因為對「道」的思考與關注,才讓這部作品獲得成功,因為「道」雖然抽象,卻蘊含在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之中。作品直指人心,觸碰到觀賞者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份,喚起人們的敬畏之心,促使人們對生命本身進行思考。
生命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或許生命本就沒有什麼意義,生命就是生命。雖然日常生活中不用把人生意義這件事天天掛在嘴邊,時時掛在心頭。但我認為,對於書籍和電影來說,這些恰恰是核心部份,不可以捨棄。去引導人們好好地生活,過自己的生命,教化和啟迪人類,應該是書籍和電影的本職工作。
《入殮師》的電影榮獲了諸多電影界的大獎,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大家聽著一定異常熟悉,因為我國的導演常傾其心血,想方設法,絞盡腦汁想拿那個獎,為國人爭光。雖然為國人爭光這件事本身非常地具有愛國意義,但是用來一門心思地想,就未免功利。不過近幾年的作品已經進步不少了,因為開始關注更加具象和深層的東西,如《金陵十三釵》就算不錯的作品,可是還是與「最佳外語片」獎失之交臂。我覺得細細分析起來,是可以找到一些原因的。這些年來,國人的生活水平好了,對精神食糧就越發渴求和挑剔。於是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又收回成本,電影的特效越做越炫,請的演員也越來越國際化,可是漸漸地漸漸地讓觀眾覺得千篇一律,沒什麼新意,也越來越喪失了自己的東西。我倒是覺得,沒有必要為了「最佳外語片」獎而特意去迎合外國人的口味,因為我想無論文化差異為何,對於生命本身的認識都應該是差不多的。國人有個奇怪的心理,有些人並不會承認,可是確實在潛意識中存在著,那就是不完全的「拿來主義」。我是贊成「拿來」的,問題是,「拿來」的應該是好的,並且不要只拿形式不拿內容。什麼東西學啊學的學了半天,卻給人以「四不像」的觀感。什麼國外電影的特效好,就請來那個團隊,為下一部電影做特效,卻忽視了對電影內容本身的關注。大家是去看電影,是去感受電影的內容與情感,又不是看招貼畫,太炫的外表容易造成喧賓奪主。
一個好的研究人員,是要能沉得下心來做學問的;一個好的讀書人,是要能沉得下心來學習的;一件好的藝術品,是要能沉得下心來細細打磨和推敲的。同樣,一本好的書,一部好的電影,是要創作者沉下心來細細準備的。千萬不要如同「邯鄲學步」裡的那個人一樣,到最後路都不會走了。重要的是,在燈紅酒綠的現實下,還能找得到原來的自己,永遠記得最初的自己是什麼樣子,是為了什麼才還在努力堅持,「道」是不能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