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圣女贞德/圣女贞德的故事/卢贝松之圣女贞德

6.4 / 69,935人    158分鐘

導演: 盧貝松
編劇: 盧貝松
演員: 蜜拉喬娃維琪 達斯汀霍夫曼 費唐娜薇 約翰馬可維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心知_道

2012-04-01 02:11:03

聖女貞德生平<轉>


  1430年3月28日貞德(Jeanne d'Arc),根據宗教裁判審判證言; 貞德出生於法國香檳-阿登大區和洛林大區邊界一個叫做棟雷米的農村,父親為雅克·達克,母親為伊莎貝拉·達克,有三個哥哥和一個姐姐。
  她的雙親擁有大約50英畝的土地,並經營一座農場,同時她的父親也擔任了村莊裡不太重要的的官員職務,負責收集稅金並領導看守村莊的工作。這個村莊屬於法國東北部仍然忠誠於法國王室的一小塊孤立地區之一,週遭都被勃艮第人的領土所包圍了。在貞德的童年中,村莊遭受了幾次襲擊,其中一次甚至使村莊起了大火。
  那時法國諾曼第地區的一大片領土被英國軍隊所佔據,而且這些地區很可能就要被以「第二王國」的名義永久成為英國領土了。當時的法國國王為查理六世,查理六世於1412年發瘋,導致他完全無法處理政事。國王的兩個親戚,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與奧爾良公爵路易,經常為了攝政的權力與王室成員的監護權而爭吵不休。而當伊莎貝拉王后的婚外情緋聞傳出後兩派的鬥爭急劇升高,各自開始綁架王室的成員,鬥爭在1407年達到最高潮,無畏的約翰策劃刺殺了路易公爵。這兩人的支持者各自被稱為勃艮第派(約翰)與阿馬尼亞克派(路易)。
  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藉著這場政爭的混亂入侵法國,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中獲得戲劇性的勝利,並接著佔領了法國北部的城鎮。未來的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在他4個年長的哥哥都去世後,於15歲時承擔起了王儲的頭銜。他第一項重大的行動是於1419年和無畏的約翰締結和平協議,但這次談判卻變成一場大災難,查理事先保證會保護約翰的安全,但在談判中約翰卻被阿馬尼亞克派刺殺了。繼任勃艮第公爵的是菲利普三世於是改與英格蘭結盟,大片的法國領土都被英格蘭和勃艮第人佔領了。
  1420年,伊莎貝拉王后簽下了《特魯瓦條約》,條約中規定「英格蘭的亨利五世和他的繼承人來繼承法國王室,但亨利六世須與查理六世女兒凱瑟林公主結婚,查理六世死後,王位將被他們的孩子繼承,併合併英法兩國。」條約還引起了關於王儲其實是王后與奧爾良公爵的私生子、而不是國王查理所親生,剝奪了王儲查理的繼承權,這受到法蘭西貴族的強烈反對。而英格蘭亨利六世也由於年幼所以並沒有正式加冕,在名義上成為了英法兩國共同的國王。這一切為查理七世的反對提供了有利條件。
  到了1429年,幾乎法國的整個北部,以及西南方的一部份,都在外國的控制下。英格蘭佔領了巴黎,而勃艮第人則佔有蘭斯。蘭斯的重要性在於,它一直是法國國王進行加冕典禮和祝聖儀式的傳統地點,尤其是這時主張擁有王位的法國王室成員都還沒有進行過加冕。英格蘭這時展開了對奧爾良的攻勢,奧爾良處在羅亞爾河上,它成為了最後一個能阻擋英軍長驅直入剩餘法國領土的戰略要地。法蘭西民族的存亡面臨了空前危機,依據現代歷史學家的說法「整個王國的命運都繫在奧爾良上了」。但當時卻沒有多少人對奧爾良的未來感到樂觀。
 
啟示和使命
  
  根據宗教裁判的答辯,貞德在1425年她十六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米迦勒、聖瑪嘉烈和聖凱薩琳,聽到「聲音」,而得到「神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格蘭人佔領的法國,並帶領王儲至蘭斯進行加冕典禮。貞德遵從「聲音」在1428年5月她請求她的親戚杜蘭德·拉蘇瓦帶她前往附近的沃庫勒爾訪問當地的駐防部隊指揮官博垂科特並說明來意,希望能帶她前往王儲的所在地—希農。但是博垂科特只是嘲笑了她一番,讓她離開。
  貞德在第二年的一月再次前來,隨同的還有兩個支持她的士兵在他們的支持下她獲得第二次接見,在談話中她並說出了一些神奇的戰情預報,預言奧爾良附近的法軍將會戰敗(既鯡魚戰役)。在前線傳來的消息證實了貞德的預言後,博垂科特終於同意護送她前往希農。聽了消息的查理七世接見了貞德。在接待王宮裡貞德並沒有同身穿太子服飾的人行禮,而是找到了混沒於親信中的查理七世,說出了查理同幕僚們的秘談。但這段資料由於宗教裁判的刪除,內容的真假也無法證實。會面後她給了查理極為深刻的印象,查理接著指示在普瓦捷對貞德進行背景的調查和神學上的檢驗以證實她的道德。在這個時候,查理的岳母約蘭德籌措了資金以發起一場解救奧爾良的遠征。貞德請求參與這次遠征,並穿上了騎士的裝備,由於她沒有自己的資金,她的盔甲、馬匹、劍、旗幟與隨從花費都是他人捐贈的。為此,歷史學家對於貞德為何能受到任用提出了這樣的解釋:
  「在戰場一年接著一年的可恥失敗,法國政府在軍隊和人民的領導地位上已經士氣低落而名聲敗壞。當查理王儲同意由貞德來領導他的軍隊並準備戰爭時,他一定是已經試過幾乎所有正規、理性的策略選擇而卻皆告失敗。只有一個已經到達了存亡最後關頭、卻全然無計可施的政權,才會在絕望下去相信一個自稱受到上帝指示的農村文盲女孩,讓她指揮國家的軍隊。」
  1429年4月,貞德從奧爾良出發同英格蘭軍作戰。貞德的軍隊在1429年4月29日到達戰場,但當時的法軍指揮官迪努瓦公爵和其他將領自行擬定了作戰計劃,在沒有告知貞德的情況下展開作戰。貞德察覺後對此大發雷霆,無視於其他經驗豐富的指揮官計劃先補給奧爾良的判斷,貞德主張直接攻擊英格蘭,她投入了每一場小規模戰鬥中,身處戰鬥的最前線,並隨身帶著她那明顯的旗幟。
  貞德非常輕視法軍將領們一向謹慎行動的戰略,在戰場上她採用正面的猛烈攻勢來進攻那些英軍堡壘。在攻陷了幾個堡壘後,英軍開始放棄其他木製的防禦建築,並集中剩餘的兵力,以防守一座控制了奧爾良聯外橋樑的石製堡壘——土列爾堡壘。在5月7日,法軍開始進攻土列爾,貞德在交戰中被一支箭射中肩膀而被士兵們抬離前線,但她很快把箭拔了出來,負傷重返戰場以領導最終的攻勢。但她事後還是不安的哭了出來,才讓人們感覺到她還是個少女,一個普通的農家少女,為了使命而戰鬥!一個為了民族的少女!
  在奧爾良的迅速勝利,使法軍開始計劃進一步的攻勢。英國人預期法軍的下一個目標會是巴黎或諾曼第;迪努瓦公爵後來證實這的確是原本計劃的目標,但貞德堅持應該朝蘭斯進攻。在一系列突如其來的勝利後,貞德說服查理授與她和阿朗松公爵全權指揮軍隊,並獲得允許進攻羅爾河附近的橋樑,以作為稍後進攻蘭斯的序幕。這是一個相當大膽的提議,因為蘭斯的距離是巴黎的兩倍,而且已經深入敵軍領土。
  法軍在6月12日攻下了雅爾若,6月15日攻下羅亞爾河畔默恩,接著在6月17日攻下博讓西,阿朗松公爵完全支持貞德所做的決定。其他的將領,包括迪努瓦公爵,也對貞德在奧爾良的勝利印象深刻,而都轉為貞德的忠誠支持者。貞德還在札若的戰鬥中,警告阿朗松閃避來襲的火炮而救了他一命。在同一場戰役中,她也在攀爬攻城梯時遭到石頭擊中頭盔,但她仍繼續戰鬥。在6月18日,預料中的英國援軍到達,英軍指揮官為約翰·法斯托夫,這場帕提戰役可以看作是阿金庫爾戰役的逆轉:法軍先鋒部隊在英軍長弓兵的陣勢準備完成前便發動突襲,在接下來的戰鬥里殲滅或俘虜了大批的英軍,並俘虜了英軍指揮官,與一小批士兵逃出的法斯托夫則成為英國可恥戰敗的替罪羔羊。法軍在戰役中只承受了極小的傷亡。
  法軍於6月29日開始從羅亞爾河畔默恩進攻蘭斯,並於7月3日在與勃艮第城市歐塞爾的談判中使奧塞爾保持中立,法軍於是得以通過,其他途中路經的城鎮也都毫無抵抗的重歸法國一方。而之前簽定了《特魯瓦條約》的特魯瓦,也在四天的圍城後不流一滴血的投降了。軍隊到達特魯瓦後面臨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傳說此時貞德結識了一位名為「兄弟理查」的修道士,兄弟理查長期以來在特魯瓦宣揚世界末日將近的警告,而使當地的農民改種植豆類—能夠早熟的作物,軍隊到達時豆實剛好成熟,於是便解決了糧食問題。這個傳說被歷史學家路希?史密斯所引用,他以此主張貞德扮演的其實是神聖化的角色、而不是實際的一些能力。
  貞德認為人沒有殺死人的理由,她注重她的軍旗、而不是她的劍。最近學者在審判證詞的解讀上則較常指出,跟隨她的軍官們將她視為一個足智多謀的戰術家和成功的戰略家。「她持續領導著軍隊進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勝利,扭轉了整場戰爭的局面。」1429年7月英格蘭的包圍土崩瓦解,法軍在她的領導下創造非凡的勝利。
  蘭斯城在7月16日打開了大門,1429年7月17日查理七世在蘭斯的大教堂舉行加冕式,成為了正式的法國國王。加冕式時查理七世的顧問官們,已經開始外交政策的考慮,雖然貞德和阿朗松極力主張進攻巴黎。勃艮第的菲利普公爵於是利用談判來作為緩兵計的策略手段,在談判的同時暗中增援巴黎的防禦。法軍繼續往巴黎前進,途中獲得更多城鎮和平的投降。由英國貝德福公爵率領的英軍與法軍在8月15日相遇,雙方打成平手。法軍接著在9月8日進攻巴黎,儘管貞德在戰鬥中被石弩擊傷腿部,她仍然繼續指揮軍隊直到當天的戰鬥結束。隔天早上,她便接到王室的命令下令法軍撤退。許多歷史學家將這次撤退歸咎於法國大臣拉特雷穆瓦耶公爵所犯下的政治大錯。
  貞德於17歲時便成為了聞名法國的女英雄,但在3年後的20歲便遭處死。1430年在貢比涅一次小衝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賣給了英國。教會法庭以貞德有一異端」和「女巫」罪,判處死刑。1431年5月30日被燒死在盧昂的火刑柱上。20年後英國人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之後並於1920年5月16日由教宗本篤十五世封聖。
 
遭俘及審判
 
  貞德在羅亞爾-沙裡特度過了沒有戰鬥發生的11月和12月,接著在隔年3月前往Lagny-sur-Marne,並在5月13日前往貢比涅以抵擋英國和勃艮第人的攻勢。在1430年5月23日的一場小規模戰鬥中,貞德被俘虜了。當她下令軍隊撤退回貢比涅城時,她處在軍隊的最後方以確保所有人都退回了城裡,但就在這時貢比涅城因為害怕英軍跟著闖入,沒等到所有部隊撤回便將城門關下,貞德與剩餘的後衛部隊便遭到了勃艮第人俘虜,貞德被繩子捆綁後,押至部落之中。
  當時有關俘虜的慣例是,只要俘虜的家人能付出贖金便能將他贖回,但這次勃艮第人不想這樣做。許多歷史學家指責查理七世沒有努力進行援救。她試圖逃跑了好幾次,有一次甚至從70英尺的高塔跳了下來,摔在乾燥了的護城河的柔軟泥地上而沒有受重傷。在一番談判後,菲利普公爵將貞德交給英國。法國北部博韋教會的敗類皮埃爾·科雄,在這些談判和稍後的審判中擔任關鍵的角色,他是英國的忠實走狗與鷹犬,認為自己有責任確保貞德遭受懲罰。
  指控貞德為異端邪說的審判完全是出自政治上的目的。貝德福公爵宣稱法國國王的寶座應該屬於他的侄兒——英國國王亨利六世,而她則破壞了這一切。審判的程序於1431年1月9日在盧昂展開,由英國佔領政府主導,審判的程序在許多方面都顯得雜亂無章。 總結一些主要的問題,擔任法官的科雄主教的審判權只是法律上的假設,他是因為親英國的立場而獲得了這個職位。貞德被繩子反綁雙手(當時的歐洲審判罪犯時,無論罪行大小,都要反綁雙手),押至法庭受審。
  英國政府資助整場審判的花費。神職的公證人員Nicolas Bailly,也只是被任命以收集對貞德不利的證詞,卻沒有提出半點反面的證據。也因此整審判的紀錄證明了貞德有著卓越的才智。紀錄中最著名的一段質問是:「你是否覺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貞德回答:「如果沒有的話,希望上帝能賜與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給予我。」
  這個問題是一個陷阱。當時教會的教條是沒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覆,那她就證明了自己是異端邪說。而如果她的答覆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認了自己是有罪的。對此,貞德不可能不明白。但她選擇了肯定。公證人Boisguillaume後來證實了當時法庭在聽到了貞德的回覆後,「那些質問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並且只得暫停了那天的審問。這一段質問後來非常知名,在現代成為了許多領域的題材。 
  幾個法庭的人員後來證實很大一部份的手抄紀錄都被篡改了,而且許多神職人員,包括審問官都是被強迫參加的,其他一些人甚至遭到來自英國人的死亡威脅。依據審訊的規定,貞德應該被監禁在由修女所看守的教會監獄,但英國人卻將貞德監禁在一般由士兵看守的監獄中。科雄也拒絕了貞德希望教宗出面的要求,因為這很顯然會讓他的審判停止。   最後法庭總結了貞德的12項罪行指控,但這些指控都和在審判中的紀錄相互矛盾。在各種方式逼迫之下,不識字的貞德沒有意識到死刑的逼近。法官們逼迫她簽下了一份完全看不懂的公開棄絕書,等於直接認罪。(當時貞德被反綁雙手,無法簽字,應該只是按下了一個手印)但法庭在官方留下的紀錄上卻是另一份不同的文件。當貞德簽下棄絕書時,棄絕書上也聲明同意穿著女性的服裝,貞德自從離開家鄉後直到她被俘虜並誤簽棄絕書之前都穿著男裝。女性穿著男裝在那個時代是會引起宗教上的指責的,英國人主導的審判也以此將貞德定罪,理由是《聖經》上有關穿著的規定。但在重新審判中推翻了這一項指責,因為這忽略了聖經教義上的例外情況。
  在教義上來講,女人可以在必要時偽裝她自己以穿越敵方的領土、讓她在戰鬥中可以穿著盔甲,並稱這樣做可以讓她在露宿野外時避免性騷擾。在重新審判上作證的牧師證實她在監獄裡穿著男裝以避免遭騷擾和強姦,為了保持貞潔而穿著男裝也是一個很正當的理由:這樣穿著可以緩慢侵犯者的速度。當初經查理王儲指示而在普瓦捷對貞德進行的調查也指出,她穿著男裝是因為她的任務是男人所做的工作,也因此著男裝更為合適。.她在整個軍事生涯和後來被俘時都保持著短髮,重新審判中的神學家以及法官Brehal也都替她的髮型辯護。
  就如Francoise Meltzer所說的:「對於聖女貞德的描述,顯示出人類每個時代以來在性別上的成見和偏見,但這些記載卻沒有告訴我們聖女貞德的長相。這些記載是可以被解讀的,一種關於性別的記號:每個世代以來的文化對於具有勇敢特質的人物的想像,再加上性別角色上的模糊,使得她相當難以被後人描繪。」
聖女殉難
  1431年5月,貞德被判處火刑。5月20日—5月30日,貞德每天都會被捆綁在囚車之上,遊街示眾,受盡了屈辱。   
  死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盧昂進行,目擊者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遊街示眾之後,貞德被押赴刑場,捆綁在火刑柱上,她手握著十字架不斷地祈禱著,並向旁邊的牧師請求讓她握著一個小十字架。最後火被點燃,幾分鐘後,一切都結束了。英國人將燒焦的木炭撥開,暴露出焦黑的屍體,以向人群證明她的確死了,接著又燃燒了屍體一次,以避免她的骨灰被人收斂。聖女貞德就義之時,年僅二十歲。
  英國人將剩餘的灰燼都扔進了塞納河。負責點火的劊子手後來形容他當時「非常害怕因燒死了一位女英雄而會被打入地獄。」在戰爭結束後重新進行了一次審判。在貞德年邁的母親伊莎貝拉·達克和法國異端裁判所的首席法官基恩·布雷哈爾的請求下,卡利克斯特三世授權了這次重新審判。審判開始於牧師Guillaume Bouille對案件重新的審訊,並在1452年由Brehal主導下進行了調查,正式的裁決則在1455年11月進行。遍及歐洲各地的許多神職人員參加了審判,審判的過程也遵照標準的法庭規定進行。神學家組成的小組也分析了115名目擊者的證詞。最後Brehal在1456年6月提出結論,描述貞德為一個為正義犧牲的聖女,並指出當初主導審判的皮埃爾·科雄是為了自身的現世利益而錯誤的將貞德定罪。法庭在1456年7月7日正式宣佈了貞德的清白。
 
就義後影響
 
  百年戰爭在貞德死後繼續進行了22年,查理七世成功的保住了法國國王的正統性,而沒有被英國所宣稱的繼承者亨利六世打敗。在英國能重新組織於1429年損失的軍事將領和長弓兵部隊前,英國也失去了和勃艮第的同盟,法國成功的在1435年的阿拉斯條約中使勃艮第向法國靠攏。英國攝政的貝德福公爵在同一年去世,使年僅12歲的亨利六世成為最年輕的英國國王而卻沒有人輔政。勃艮第立場的轉變以及亨利六世無能的領導或許就是造成戰爭結束的主要原因。Kelly DeVries主張,貞德將火炮作為攻勢用途和正面攻擊的戰術也影響了法軍往後的戰爭。
  聖女貞德在接下來四百年成為了半傳說的角色。有關她的記載主要來自編年史,英國主導的首次審判的5份原始手稿於19世紀時在舊檔案庫里被發現。很快的歷史學家也找出重新審判時的完整紀錄,包含了115位目擊者的證詞,以及以拉丁文記載的首次審判的紀錄。許多當時的信件也被發現,其中3份有著貞德「Jehanne」的簽名,搖擺的字跡顯示她還在學習寫字。這些第一手資料都是兩次審判所留下的文件,成為相當不尋常的豐富資料來源,如同DeVries說的:「沒有任何中世紀的人物,無論男女,像貞德一般能被廣泛的研究。」
  貞德來自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而且只是個不識字的18歲農村女孩,但卻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了傳奇人物。在貞德前英法兩國都以有千年之久的薩利克繼承法來正當化這場戰爭,這場戰爭原本只是君王之間的為了繼承權產生的衝突。貞德則為戰爭帶來了不同的意義,如Jean de Metz所描述的:「我們(法國)的許多國王都來自英國血親;但我們就要成為英國人嗎?」而Stephen Richey則說:「她將一場原本枯燥乏味、普通人民深受其害但卻不感興趣的王朝間的衝突,變為一場熱情激昂的保家衛國的聖戰。」Richey也描述了她對後代的影響力:
  「在她死後5個世紀的人們,對她做了一切紀念:(她是)狂熱的信徒、宗教神秘主義者、天真純潔,卻又可悲地成為一枚被當權者擺弄的棋子,同時又是現代民族主義的創始者和象徵,被崇拜的女英雄和聖女。她即使面臨酷刑的威脅和火刑的死亡時,仍然堅持著她所聽到的來自上帝的聲音。無論那個聲音是真是假,她的事蹟讓所有聽到她故事的人都會震撼不已。」
  在1452年戰爭結束後對她的死刑進行重新調查的同時,教會宣佈由於她在奧爾良的光榮事蹟,核准奧爾良為朝聖的地點之一,並對當地的罪犯頒布了一次特赦。1456年,貞德犧牲二十多年後,教宗卡里克斯特三世為貞德平反。聖女貞德在16世紀被反對新教徒的天主教同盟作為他們的象徵。而在1849年至1878年擔任奧爾良主教的Félix Dupanloup的努力下,於1909年對貞德進行了賜福禮。她並於1920年5月16日被教宗本尼迪克十五世封為「聖女」,她的紀念節日被定在5月30日。她成為了羅馬天主教會裡最受歡迎的聖人之一。
  聖女貞德並不是女性主義者,她所扮演的角色為依據宗教傳統的特殊人物,代表了無論來自何種社會階層都能得到神的召喚。她嚴格禁止法軍招引婦女進入營地,有一次甚至還以劍背來敲打這些營妓以驅離她們。
  不過,許多在貞德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幫助都來自女人,查理七世的岳母阿拉貢在起初對貞德的調查中證實了貞德的處女之身,並資助發起了援救奧爾良的遠征。在貞德於貢比涅被俘後,盧森堡伯爵的姑母珍夫人,也改善了貞德在監獄裡的生活狀況而且可能也延緩了她被移交給英國人的時間。最後,英國攝政的貝德福公爵的夫人安妮,在審判前證實了貞德仍是處女之身。也因此法庭無法指責貞德為女巫,並也為貞德的清白和聖徒品行提供了證據。聖女貞德成為女性眼中勇敢而積極的正面角色。
  自從拿破崙開始聖女貞德在法國時常被作為政治的象徵,自由派強調她出生於卑微平凡的家庭,早期的保守派則強調她對國王的支持。後來的保守派則強調她的民族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維希政府與法國反抗勢力都以貞德作為象徵之一:維希政府的宣傳強調她對抗英國人的事蹟,在海報上顯現英軍戰機轟炸盧昂的情景,並輔以標題:「他們總是回來展現暴行。」而反抗勢力則強調她與外國佔領勢力的對抗,以及她的故鄉洛林被納粹所控制。
  傳統的天主教徒,尤其是在法國,也用貞德作為象徵之一,在1988年反對教宗進行改革的法國樞機主教勒費弗爾·馬塞被逐出教會,支持者則將他和聖女貞德被逐出教會相提並論。三艘法國海軍的軍艦也前後以貞德為名,現役的是一艘直升機航空母艦。近來引起相當爭議的法國政黨國家陣線(Front National)也以貞德作為號召,在出版物上都有她的畫像,而且還以燃燒的三色旗作為殉教的象徵。不過這個政黨的反對者往往諷刺這種盜用貞德形象的做法。每年的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也被定為紀念貞德的全國假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