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巴黎夜貓--A Cat in Paris

猫在巴黎/巴黎夜猫(台)/猫的生活

6.9 / 11,927人    70分鐘 | 75分鐘 (DVD) | Spain:62分鐘 (DVD)

導演: Jean-Loup Felicioli Alain Gagnol
編劇: Alain Gagnol
演員: 多明妮克布蘭 布諾所羅門 Jean Benguigui 伯納蒂特拉方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jmk

2012-04-01 21:55:04

貓在巴黎 | 無奈的中庸


來自自己的部落格(配圖版完整版見http://mjmkacg.com/une-vie-de-chat/)


摘要:作為獲得2012奧斯卡動畫長片題名的影片,網上不乏對『Une vie de chat/ A cat in Paris』(貓在巴黎)的評論。動畫裡的黑色電影元素以及受到20世紀表現主義、後印象主義、立體主義影響的畫面風格,無疑成為諸多評論關注的焦點。當下網上的評論,個人比較推薦三聯的文章《貓在巴黎,向19世紀浪漫主義致敬》。


正文:去年,人們猜測奧斯卡題名的時候,由Alain Gagnol和Jean-Loup Felicioli聯合製作的《貓在巴黎》就被當作第83屆的『The secret of Kells』(凱爾經的秘密)備受關注。二者的確有許多共通之處。它們的畫風都是極富特色的2D手繪,內容面向兒童卻與傳統兒童動畫有別,甚至兩者的製作過程也頗為類似:動畫團隊中都有法國動畫家和比利時動畫家的身影,預算一個是600萬歐元(凱爾經的秘密)一個是500萬歐元(貓在巴黎),製作週期一個至少4年(從Tomm Moore的官方blog推斷)一個是5年半,它們都被GKIDS相中,作為藝術動畫(相對於商業動畫而言)的精品出現在北美電影圈。諸多重合併不讓人意外,歐洲作為過去和現在的藝術中心,經過長期的發展與積澱,其動畫作品自成一體,加上能夠負責長片的工作室並不多,互相交叉是常見的事:

《凱爾經的秘密》是工作室Les Armateurs和Vivi Film繼《瘋狂美麗都》之後出品的動畫長片,Les Armateurs還製作過剪紙動畫大師Michel Ocelot的《王子與公主》和《嘰哩咕與女巫》。《瘋狂美麗都》的導演是Sylvain Chomet,他的另兩部知名作品是去年奧斯卡長片題名的《魔術師》和黑色短片《老婦與鴿子》。《貓在巴黎》來自Folimage(瘋影),瘋影的上一部長片是工作室創始人Jacques-Rémy Girerd執導的『Mia and the Migoo』(米芽和米咕人)。Girerd是大名人,不僅僅因為獲得第64屆奧斯卡短片獎的《和尚與飛魚》以及被視為歐洲動畫標竿的《嘩啦嘩啦漂流記》,更因為他為推動法國動畫事業所作的貢獻,尤其以成立Folimage和動畫電影學校La Poudriére(通常譯作炮提葉,原意為火藥粉製造廠)為人樂道。La Poudriére、Gobelins、École des métiers du cinéma d』animation,一南一北一西,呈三足鼎立之勢。Sylvain Chomet就受邀在La Poudriére講課。不得不讓人感嘆,儘管地球非常大,卻儘是些小小的圈子,其中動畫這個小圈子無疑讓法國人自豪萬分。

國內觀眾對主流動畫為3D動畫的印象來自於輸入的美國大片。美國動畫長片市場上已鮮見傳統手繪作品,Disney的大製作手繪長片在1985-1999年間達到巔峰(其代表《美女與野獸》也已3D重製,即將再次放映騙錢),在2000-2003年間迅速落敗(皮克斯等CG動畫公司帶來的衝擊,迪斯尼自己的財務問題,和人們審美興趣的改變都是重要原因)。09年的《公主與青蛙》被設定為向老迪斯尼致敬的輓歌,可惜這臨終一曲沒有再現輝煌,無論口碑還是票房都很是黯然。在其他動畫長片市場上純3D動畫卻並非主流,除了大家熟悉的老頑固宮崎駿先生堅守純手繪陣營,放眼歐洲也大致是2D動畫主導。儘管各國動畫學院都將CG作為一大方向開設專業,無奈能夠連續運轉、在短週期內完成3D大片製作(每部長片的製作週期為兩到三年)、並進行市場投放的只有錢包鼓鼓的御三家:皮克斯、夢工廠、藍天工作室。從學校出來的CG動畫學生,要嘛追求獨立的藝術理念在小工作室做短片或者十年磨一劍憋出部大的,要嘛等著大佬採選進入豪門當顆螺絲釘。無論是傲慢的高盧公雞、還是自憐的大和撫子,面對龐大的美國商業機器,都渺小的像獨立製作人。《貓在巴黎》製作組中的動畫師只有12位,這在御三家怕難以想像。Gagnol接受採訪時說,他拍完本片後特別擔心票房差對不起投資方,好在反響不錯,總算鬆下一口氣。這恐怕代表了所有在美國3D動畫巨作衝擊下動畫長片製作者的普遍心態。

有關商業口味和藝術品味的爭論由來已久,我可不想踩進這灘渾水,但平心而論私心還是偏向藝術性更多些。固然影視作品的商業性和藝術性並不總是此消彼長的關係,但一口咬定商業性不會犧牲藝術性實在是法西斯的說法。有人說藝術品也是商品,曲高和寡忍受清貧是活該,頗有點目不識丁的伙夫嘲笑文人落魄的酸味。依照盲目的『使用效用』標準,最成功的影視作品非AV莫屬,純功利性的準則最終會引發災難的狗屎後果,看看日本動畫界色情橫行的狀態、還有天朝動畫界遍地的垃圾便會知道。當下為藝術性動畫發聲的言論比較多,難免招來『文藝青年裝逼』的諷刺,在我看來商業動畫和藝術動畫根本不是同一個重量級,前者是100公斤重的泰森/後者是69公斤重的亨德森,硬生生放在一個圍欄里較量的公正反而不公平,多挺一挺藝術性動畫對維護動畫生態圈多樣性必不可少。



Gagnol被自家窗外每天遊蕩在夜色中的貓咪所吸引,以此為契機創作出影片裡過著兩種截然不同生活的貓——白天在警官家中受女孩寵愛,晚上跟隨賊穿梭於巴黎的屋頂和房簷。Gagnol繼而又加入惡棍、惡棍安插在警官家的臥底,惡棍無能的手下等角色,完成黑色電影中標準的棋子佈陣。隨後通過各種機緣巧合,讓人物碰面、發生衝突:女孩意外發現惡棍的陰謀,處境危險,緊要關頭得到賊出手相救。警官因賊對自己女兒的見義勇為改變了主意,與其聯手對抗壞蛋。末了惡棍被幻像迷惑從高處跳下身亡,其他幫兇亦被捕。另一邊,女孩終於克服心理障礙開口說話,警官和賊亦兩情相悅,闔家幸福。Ganol直言動畫受到美國40/50年代黑色電影的啟發,《The night of the Hunter》和《White Heat》的影響尤其直接。動畫中惡棍欲加害知道內情的女孩無疑來自描寫邪惡繼父的《The night of the Hunter》;惡棍最後被心魔迷惑,躍下身亡的情節顯然類似《White Heat》Cody大叫著『Made it Ma~Top of the world』的癲狂結局。除此以外,片中宿命式的警匪糾葛、偶然因素作用下角色的被迫行動、不偏重情節敘述而以大量流暢的追擊帶動節奏都是活脫脫黑色電影范兒,符合錢德勒的冷硬派風格。拍出一部兒童能看的黑色電影(原計劃並未針對兒童,最後定調為兒童電影是基於商業考量),這可是過去沒有的主意。

有評論認為,《貓在巴黎》之所以能獲得奧斯卡題名是因為其中的黑色電影元素,從今年懷舊風被學院獎捧得老高的情況看,此種說法也不無道理。《貓在巴黎》入圍多個競賽單元,凱撒獎、昂西動畫節長片、奧斯卡動畫長片,卻只見題名不見獲獎,問題恐怕還是出在黑色電影上。黑色電影強調反派的無恥與冷酷,和正派的愚蠢與無能,只有如此才會爆發出激烈衝突並展露冷峻的核心,使得黑色來的更有重量,直接壓倒觀眾。《貓在巴黎》為適合兒童觀看只好走中庸路線,惡人的形象不夠鮮明,緊張感弱了許多,衝擊性大打折扣。例如動畫中的反派boss似乎只是個轉進牛角尖的傢伙,脾氣暴躁了點但不過份,我多次期待他對拖後腿的不中用屬下出狠招以反映其殘暴的一面,結果他總是刀子嘴豆腐心地既往不咎,甚至可以中斷要事救手下一把。他不貪財、不欺詐,只圖搶到奈洛比巨像(僅做個人收藏,而不是販賣賺錢),在壞蛋里可謂是正人君子,作為黑色電影的靈魂人物,實在太平淡了。再比如《貓在巴黎》將惡棍的手下們設定為憨厚老實不斷犯傻的傢伙,用反派莫名其妙失誤的幽默來中和犯罪時極度驚險的氛圍(這類動畫的典型有《The Pink Panther》粉紅豹)。鬆弛節奏的效果的確達到了,然而將截然不同的黑色喜劇與黑色電影糅合在一起,總感覺不倫不類,就好像你往嘴裡塞著大把的爆米花,嘎吱嘎吱嚼得正高興卻突然咬到一粒葡萄乾。可以說本篇最大的特色就是最大的敗筆,黑色電影本來就不是給小孩看的,全年齡向的黑色電影還能稱作為黑色電影嗎?

Gagnol和Jean-Loup在《貓在巴黎》之前,已經合作了十年,一起拍攝了許多短片。負責人設和背景的Jean-Loup,風格一直是這樣子,人物的眉眼像莫迪利亞尼、身段像馬蒂斯或者畢卡索、舉止像夏加爾,背景繪製像博納爾。大眾過去沒有注意到他,以為這是本片的特色,其實是Jean-Loup的個人標籤,夢幻、極富裝飾感,具有獨特的張力,但它適合黑色電影嗎?恐怕就不那麼肯定了。儘管並不契合鋒利的黑色主題,《貓在巴黎》通過極其精確的故事板實現了非常流暢漂亮的運動鏡頭。夜色下角色們在窗台和窗台間縱然一躍,寬大的褲管和伸平的雙臂構成書法般的畫面,神秘而輕盈,這是看起來質感都差不多的3D動畫永遠無法實現的。《貓在巴黎》還不能摘取最後的桂冠,但它的優秀仍舊是毋庸置疑的。

TheFilmStage採訪《凱爾經的秘密》導演Tomm Moore時,做了一張影響地圖,用來顯示動畫的靈感來源。我為《貓在巴黎》亦作了一張,希望對那些想要了解本片的讀者有所幫助。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