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嬌與志明--Love in the Buff

春娇与志明/志明与春娇2/LoveinTheBuff

6.8 / 1,970人    112分鐘 | Hong Kong:111分鐘

導演: 彭浩翔
編劇: 彭浩翔
演員: 楊千嬅 余文樂 楊冪 徐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改之理

2012-04-04 05:12:19

忌把痴心作笑談:《春嬌與志明》


  張志明說:「我知道這麼久以來,沒為你做過什麼。對不起。但其實我真的很想改。我的朋友常常跟我說,說我高中以後就沒有長大過,說我從來不會關心人,不會替人著想。但是因為你…我真的想改。我真的想學會怎麼樣去關心人,我真的想學怎麼樣做一個有擔當的人,我真的想跟你在一起。我現在什麼都不在乎,我不管你第一個男朋友是不是鄭伊健,我也不再介意你曾經給我戴綠帽子……」

  余春嬌說:「我沒有給你綠帽子戴!!」

  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情感基調。在一般人看來,享受痛苦比享受快樂要困難,享受真實比享受玩笑要困惱,所以每當你以為他在享受痛苦或者真實的時候,他總是會神不知鬼不覺跳到圍牆的另一邊。我不認為這是愛情喜劇所必要的,我認為這是人活著所必要的,現代人奉行的是「認真你就輸了」這種資本主義腐朽價值觀,所有對靈魂造成負擔的東西都在被他們悄悄消解,因此,緣份是一個玩笑,相逢也是一個玩笑,分手是一個玩笑,和好也是一個玩笑。玩笑(而非微笑),成了維繫他們脆弱心靈的那層外殼,「愚人節表白」行動就成了這種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而擴展到電影上,就是《春嬌與志明》這樣,每當一個段落向嚴肅邁進的時候,就會被引到很賤很賤的搞笑中去;或者《大話西遊》那樣,癲狂了接近兩部電影,才敢認認真真愛那麼片刻。

  要不讓人們就不願意去看電影了。那樣就太難過了。

  總體來說,這部片子還算是真實。(假如你說「接地氣」也可以,不過就連《失戀33天》這麼假的片子都被普遍認為是「接地氣」,我真的不敢確定「接地氣」這三個字的確切含義了。)當然了,香港人要比內地人更真實一些,志明和春嬌即使是在吵架時候的習慣用語和邏輯都是活脫脫的我們自己,而尚優優女士則是活脫脫的從微小說或者校內體日誌里蹦出來的,也可稱得上是真實。九把刀說,女生通常都比男生成熟一點,男生最受不了的就是女生的成熟。(當然女生也受不了男生的幼稚嘍)因此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帶入到春嬌或者志明中去,產生一種幻覺,認為這是講的他們自己的故事,而他們也終將得到這樣一個結局,happy ending。(他們沒看過《雨果》)

  但我和同學討論說,現實中的女人不是這樣的。她們不大容易相信你會改正。她們看不到你的現在,她們看到你的過去,就像看到了你整個的一生。但這和趨利避害的動物精神也並不矛盾,因為她們都是適應性預期的嘛。所以如果你看過這部電影之後不忍看第二遍,是因為你知道那個結局絕對不會發生在你身上,那麼你就不要去看第二遍;如果不,那麼也請不要去看第二遍,你該看看《雨果》。

  

  電影本身當然不怎麼樣,勉強可以給三星,然而比《失戀33天》《那些年》之類要好很多。電影這個行業,才華和經驗是很重要的,會有很多人從營銷或者大眾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些黑馬影片的成功,然而電影本身的品質和它們無關。彭浩翔本身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順便也是一個很賤很賤的人。也許只有賤才能給全面淪陷的傳統港片注入一些救命的脈衝電流吧。

  我想起來另一個人,叫韋家輝。其實我們在看《一個字頭的誕生》,在讚美它的方方面面的時候,總是忘了,這本質上是一個賤得不行的片子。其實《春嬌與志明》總讓我想起來《一個字頭的誕生》,也許同樣是港人北上的主題吧。從中你可以看到這十多年來的巨大變化,從97之前的惶惶恐恐,到現在的遍地黃金的新大陸。內地似乎成了一些香港人實現夢想,獲得更加美好生活的聖地,只是我不知道這個夢想是應該被叫做中國夢,還是香港夢。

  我是在說電影人。我們這些看著港片長大的人,親眼目睹了兒時的神一樣的人物,像狗追逐獵物一樣,完全不不顧臉面的蜂擁而至,奉獻給他們的信徒一部又一部的垃圾,心裡總是不是滋味。以往的港片固然俗了,商業色彩濃厚了,粗製濫造了,但最起碼保證了完全的市民氣質,因此即使周星馳如此無厘頭,你也覺得他就是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生活。然而現在的港片,既沒有生活在香港人的生活中,也沒有生活在大陸人的生活中,成了一隻可憐的蝙蝠,在動物和鳥類的戰爭中,同時被雙方視為敵人。

  美國人的business是business,香港人的也是,誰的又不是呢?只是純港片越來越少,合拍片又越來越不倫不類,使我們總是懷疑,他們賺的是什麼人的錢,如果居然這樣也能被他們賺到錢,那看電影的都是些什麼人?那我們這個國家又都是些什麼人組成的呢?

  《冰與火之歌》有一句話叫,活人南下,枯骨北歸。換到電影圈裡,應該倒過來。



  如果說《春嬌與志明》讓我想到《一個字頭的誕生》的話,《志明與春嬌》則讓我想到《美國往事》,都是一個禁令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故事。其實《志明與春嬌》這樣一個小劇本絕對比很多試圖描述星際戰爭的劇本偉大。它從一個制度的變遷推演到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並從這個背景上演繹出一段愛情故事,禁菸令如同那艘叫做鐵達尼號的大船,它的始髮帶來了愛情的始發,它的摧毀帶來了愛情的摧毀,志明與春嬌的感情進程時時刻刻受到了禁菸令的推動,同時又煥發著由他們自己所創造的精彩。這就叫敏銳,對時代的敏感,對生活的敏感,對人類情感的敏感,全都有了。我們大陸有這樣敏感的片子嗎?我一時想不到了。

  我想到,王蒙老師曾經講過的一個小說,非常像《志明與春嬌》,說是有一個人想要和她的情人分手,再次之前他們先睡了一晚上,第二天醒來整個樓被封了,因為非典。封樓期間演繹了什麼故事呢,應該有一個敏銳的中國電影人在螢幕上講述的,可是沒有。

  《春嬌與志明》之所以是一個平庸的片子,是因為這種敏銳不見了。導演似乎覺得表達他對北京的理解是一種領悟,然而他在描述北京的所有鏡頭語言都和描述香港的沒有區別,類似的故事也和北京無關,和金庸老師的《笑傲江湖》一樣,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城市。最後這部電影和上邊提到的《33天》,《那些年》,甚至《非誠勿擾》一樣,成了一個拼接段子而成的奇怪的東西,像《魔獸》裡的憎惡。你固然可以說,生活本身就是片段式的,然而這樣很卑鄙,因為生活的片段式是因為我們不得不這樣,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而電影不是。

  再見。祝開心。

                                                                                                                                                      20120403
ps:

  電影需要重讀。有些電影放得久了就會把那一套話語體系都忘了。昨天在寫這個的時候就忘了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比較。現在補上。

  小四殺的是什麼?殺的是一個他所不能接受的世界,一個人人都會長大的世界。小明就是那個世界的代表。其實小明有什麼錯?不過是想找一個依靠安安穩穩過日子,現在的女人都是這麼想的。然而小四覺得這是褻瀆了他的感情。小四顯然對於愛有一種最純潔的理解,可惜小明已經長大了。

  小明不接受小四,是因為她看過了honey的死。小明知道小四和honey是同一類人。在絕大多數人眼裡,理想主義者和失敗者是同義詞。小明看到了honey,就看到了她和小四的未來。而小明是一個成年人啊。所以不可能接受。

  所以《牯嶺街》是一個成長殘酷物語的片子,是一個拒絕長大的少年絕望的反抗。

  《春嬌與志明》裡的張志明不需要反抗,他只需要說我以後會改的,另一個已經長大的余春嬌就回到了她的懷抱。所以這是假的。這就是商業電影,秉承著「造夢」的使命。人們不需要這樣的電影,人們應該像小四那樣,衝著他們喊:你連真的假的都分不清,還拍什麼電影!

                                                                                                                                                  20120404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