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怒戰天神--WRATH OF THE TITANS

诸神之怒/狂神魔战(港)/怒战天神(台)

5.7 / 195,646人    99分鐘

導演: 強納森李伯斯曼
編劇: Dan Mazeau
演員: 連恩尼遜 雷夫范恩斯 羅莎蒙派克 山姆沃辛頓 比爾奈伊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頭大腦仁小

2012-04-05 03:31:57

諸神有人味,3D不坑爹


前一陣子團購了一些電影票,到了月底即將過期不得不花,於是在電影院看了兩部3D好萊塢電影《異星戰場》和《諸神之怒》。《異星》可以說是我近期看過的最難看的一部電影了,整個觀影過程可以用「痛苦」兩字來形容,簡直難以相信這是曾經拍過《瓦力機器人》導演的作品。整部片子據說花錢無數,視覺效果卻不見如何精彩,而且沒有半點人味。相比之下,《諸神之怒》要好得多,總算值回票價。

上一部《諸神之戰》被觀眾詬病為假3D。這部續集吸取前作的教訓,在3D效果上下足了功夫。很多場面營造出對座下觀眾撲面而來的衝擊感,視聽效果著實不錯。開篇不久男主角同怪獸的打鬥,後來迎戰單眼巨人,最後大戰魔王克洛諾斯,亂石飛崩、火花四濺,動作場面把人注意力緊緊抓住。冥界地獄的塑造、迷宮裡的探險,光怪陸離、不乏創意又符合人的想像。另外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快速移動鏡頭,穿梭於地獄、迷宮等的狹窄通道,讓觀眾如同坐過山車一般探險,時時擔心腦袋碰壁。

除了特技效果逼真,讓人身臨其境,與《異星戰場》相比,本片的節奏把握也較為得當。動靜相宜,文戲和武戲穿插,不時給人刺激,拒絕冷場。片長九十多分鐘,不拖沓,不冗長,有的觀眾嫌結尾與大BOSS的終極對決不夠慘烈、不夠艱難,但三軍用命、一擊制勝、乾脆俐落,其實也無可厚非。

作為一個3D視覺系大片,除了專注於冷冰冰的CG鏡頭,影片也注重對情感的表現。這多少也沾了希臘神話的光,希臘神話裡的諸神本就充滿了七情六慾,比凡人們更克制不住自己的慾望。正好影片中主人公珀爾修斯、阿基納又都是「半神」,他們身上人性和神性的結合就更合理了。影片的核心情感是父子之情、兄弟之情,愛情退居其次。情感上的衝突包括嫉妒、報復、原諒、犧牲等等。它試圖探討,神力雖然可以用來興風作浪、呼風喚雨,但人類的忍耐、堅持以及原始之愛,才是拯救世界的終極武器。

從故事層面來講,本片是一個較為標準的類型化操作範本。影片開頭,珀爾修斯陪伴自己的兒子,是一個甘當漁夫的英雄。危機驟降,英雄必須在歸隱和復出之間做出抉擇。這種情形在類型片裡很常見,如西部片《不可饒恕》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飾演的老牛仔,吸血鬼題材《驅魔者》裡的吸血鬼獵人,甚至《暴力史》中的冷酷殺手也是。在中國的武俠片裡更多,如邵氏電影《獨臂刀》裡的王羽、《三少爺的劍》裡的爾東昇,以及去年陳可辛《武俠》裡的甄子丹。《諸神之怒》雖然是升級版的魔幻特效大片,但基本的類型元素不變,再次證明電影商業類型創作規範的有效性。

理論家普洛普曾經大量研究分析俄國民間童話,從中總結出了31種功能和7種故事角色,後來又有學者發現,將這些敘事功能和故事角色套用在電影上也同樣合適,從而總結出電影敘事學理論。《諸神》這部影片也有很多相符之處,7種角色模型中的反派、大反派的幫兇、英雄人物、英雄人物的幫手、信使、待拯救的公主等都可以在片中找到一一對應的人物。如最突出的,波塞冬的兒子阿基納在片中充當「導航者」,是很典型的一個「信使」角色,此外,他還負責插科打諢,是個富有喜劇色彩的人物。

本片是一部較為成功的商業類型片,給人感官享受,符合觀眾最基本的觀影心理。國產商業類型片可從中獲取一些啟示。所謂的「諸神」,是西方文化中的諸神,何時國產電影才能創作出關於我們自己的「諸神」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