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曼哈頓--Manhattan

曼哈顿/曼哈顿

7.8 / 147,361人    96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馬歇爾‧布烈曼
演員: 伍迪艾倫 黛安基頓 邁可墨菲 瑪莉海明威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uruaway

2012-04-05 05:57:55

醜陋的學院知識份子


   這是我看的伍迪艾倫的第二部片子,第一部是《安妮霍爾》。相比之下,我喜歡曼哈頓一些,但也只能是相比之下。我不知道伍迪艾倫的片子是不是都是關於學院派知識份子的,如果都是,這位導演的名字將註定不在我的偉大導演名冊上。這些知識份子吸取著那些真正的人類菁英的腦髓,偷竊他們敏銳的判斷,假裝它們是自己的。然後安全地扮演人類精神遺產的繼承者與宣傳者的角色 ,像牧師一樣,在那些腳踏實地的質樸的人們面前賣弄。總之,他們是社會的寄生蟲。或許艾倫僅僅是表現了知識份子社會生活中兩性關係的一面,或許這是他最感興趣的,最拿手的,因而放棄了對其他方面的表現。但是,一位偉大的導演不應該把眼光僅僅投降這樣一個狹窄的方面。學院派知識份子有著與生俱來的侷限,其中最致命的就是逃避生活,對人類實實在在的痛苦漠不關心,熱衷於所謂的精神困擾。但是,我真的沒看出來這困擾得以真實存在的基礎,那只是他們為了美化自己的空虛而不停地尋找著獵物。他們用一切手段來逃避,最拿手的手段當然是談論文藝。注意是談論文藝,而不是創造藝術。所以我說,他們太醜了。是那種長得很醜,但又拼命濃妝艷抹的。這部片子中,有哪個人物是可愛的呢?只有那個十七歲的女孩。其他的人,都如同行屍走肉,當然,他們覺認為自己時時刻刻都沖充滿生命活力,可以接二連三地引誘不同的異性,可以為自己的虛偽、自私、背叛、貧乏尋找種種藉口,並且在此過程中感享受作為一名善於進行智力活動的人的優越感。尋找藉口,是他們生活的的重要內容,在一個好的、包裹著高智商的藉口未被找到之前,他們就覺得自己不存在。男主角真的愛十七歲的女孩嗎?他這種人根本就沒有愛的能力,因為他太自卑了,只能以所謂的「聰明」來吸引笨女人(文藝女,基本都很笨)。他們從兩性關係中試圖減輕自卑感,從而確立身份。是的,他們知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什麼都做不了。只只能把莎士比亞、喬伊斯嚼了又嚼。
   男主人公被那位所謂足夠漂亮、足夠聰明、足夠年輕(實際上,在我看來是足夠怪異、足夠貧乏、足夠皺紋)的女文藝甩掉之後,躺在沙發上,思考為什麼要活下去這個問題。先說說他為什麼要在這種情況下想這個問題吧。只是諸多情場追逐中的一次失意,就讓他想到了這樣一個涉及生與死的問題。可見,男主人公多麼扭捏作態了。當然,我也可以設想這是最真實的反應,但這也不會好到哪去。因為這也說明他是多麼脆弱,多麼無力,多麼不堪一擊。接著說說,他找到的那些讓他活下去的理由,與他自己直接的生活有關的就是他的兒子與十七歲女孩的臉,其餘都是藝術家的經驗世界。是的,我當然理解,我自己在最痛苦的時候,藝術往往能夠給我更有效的安慰。但是,我同時覺得,這也是一種很高傲很可憐的狀態。博爾赫斯,有一首詩歌,似乎是《你不是他們》,在這首詩中,他繼續使用著他慣用的排比句,舉了一個又一個藝術家的名字和作品,其中有一句似乎是莎士比亞的詩救不了你,你正處在自己腳步織成的迷宮的中心。
   男主人公,與上面這位所謂的尤物交往之前,尤其是在開始交往之時,鼓勵十七歲的女孩離開自己。但是,被尤物甩了之後,又恬不知恥地讓女孩回來。女孩堅持去倫敦學習六個月,同時也進行了對老男人的愛情許諾。只是,僅僅六個人月的時間,他都經不起,他害怕女孩變了。而女孩說「並不是所有人都容易改變」。這個老男人真的配不上她。他本該保持清醒,履行一位長者的職責,引導女孩發展她的個性,完善她的生活。但是,當情場失意後,內心脆弱,嫉妒沮喪的他,想到的只是如何讓自己儘快擺脫不良心境,還美其名曰愛情,只是他的愛情是個瘸子,把女孩當作枴杖。他們都太容易變了,並且還責怪彼此善變。他們無所事事,不弄點事出來,不把生活弄得亂一些,就覺得是智商退化的徵兆。
    批判到此為止。總的來說,我討厭的是影片的人物。但畫面很不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