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嬌與志明--Love in the Buff

春娇与志明/志明与春娇2/LoveinTheBuff

6.8 / 1,970人    112分鐘 | Hong Kong:111分鐘

導演: 彭浩翔
編劇: 彭浩翔
演員: 楊千嬅 余文樂 楊冪 徐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晨風微寒

2012-04-05 20:41:28

有關小成本電影和微電影


小情感多了好不好?

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發展速度真的很快,快到我剛發現一個新事物,可又馬上覺得它就要過氣了。

也許這話說的是有點早,可我是真的擔心。

最近看的論文很多都在批判中國的高概念電影,極力倡導小成本,小製作的都市情感和都市喜劇電影。我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可中國這個中庸大國在發展經濟時卻總是走了一條偏激的道路,一旦出現一個新的方向,大家立馬都奔了過去,生怕慢了一步,自己就錯過了得利的最好時機。拍電影是為了賣電影,電影變成了一個經濟含義大過藝術含義的新生詞,有點陌生,確實事實。

昨晚到中午,看了差不多三部電影,後兩部是微電影:《指甲刀人魔》和《私信門》。還有一部是《春嬌與志明》。實話說,總體是失望大過驚喜。

《春嬌與志明》拍的很好,我卻不喜歡。說他拍的好是無論從細節設計,人物表演,還是後期製作方面都沒有缺陷。我不喜歡的理由是:明明電影展現給我們的是很真實的生活,很細膩的感情,很直指人心的小幽默,我卻得不到任何思考,那些直指人心的感動也是稍縱即逝,最後,反而顛覆了我最初的價值觀和心中的那份溫暖。

我開始迷茫,為什麼大家都說好的影片我卻感覺不來?

上了豆瓣,看了回復量最大的兩篇影評,我才發現,原來,不只我這麼想。

有了一些些欣慰,卻開始更加迷茫了:我們到底要什麼樣的電影?

高概念電影不行,小溫馨影片也不行,那還要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從電影的本源來說。

影響本體論認為:影像與客觀現實中的被攝物同一,即電影再現事物原貌的本性是電影美學的基礎。而這裡要指出的是,電影不是流水帳,所謂的再現事物原貌並非指單純客觀的記錄現實生活,而是來源於現實同時又要提煉出現實的精華或者說問題所在,否則加個攝影機人人就都是導演了。

所以,歸根結底,我們所談論的「要高概念電影還是要小成本溫情電影」,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有問題的。高概念和小成本只是形式而已,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內容。

形式不重要,只要內容好,形式神馬的我們都可以接受。我們喜歡《辛德勒名單》和《教父》,不是喜歡他們的高投入大製作。我們喜歡《失戀33天》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該》也不是喜歡他們的小成本。

小成本電影受到推崇後,大批的小成本電影快速冒出來,一片欣欣向榮的背後隱含的是深深的隱憂。

《志明與春嬌》的問題就出在所要表達的內容上。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的其實就是一種「不管你好不好,反正我就是愛上你了,被你影響的深入骨髓了,即使分手我還是離不開你,而你也是這種感覺,於是,我們放棄沒有缺點的現男友和現女友們,而是和真正喜歡的前男友前女友在一起。

感情很真,現實中也確實很多這樣的例子。一切看起來似乎沒有問題,影片很真又契合了年輕人的心理狀態,perfect!

可這一切都是表象。電影的目的不是表現表象的生活,而是應該深入分析生活,讓觀眾意識到自己沒有意識到的表象以下的東西。

我不禁想問:春嬌和志明若干年後還會這樣嗎?楊冪漂亮,乖巧,文藝,感情專一,生活也有情趣,死心塌地愛志明。志明這種劈腿成性的人以後就不會後悔嗎?徐崢成熟,沉穩,多金,寬容,懂的照顧人且從不給對方壓力,渴望溫暖渴望得到細緻照顧卻又偏偏總被志明忽略被志明騙的春嬌以後難道不會想起在乾乾的北京卻有那樣一個滋潤自己的男人嗎?

還有生活習慣的差異,生活壓力……總之,我很懷疑生活中充滿不愉快的春嬌和志明最終真能白頭偕老,兩個人都是孩子,所以現在才能重新走到了一起。

導演只挑了一段兩人最相愛的時光來表達,而忽略了剛漫長的生活考驗,而後面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重頭戲啊!


再來說《指甲刀人魔》:周迅的作品都不會很差,只是題目有點故意了,整體而言,我說不出哪好,也說不出那不好,作為微電影中的早期作品,能做到此已經不錯了,算是很有水準的了。

最後來說一說《私信門》。
人生苦短,時光不能留給爛片。今天在選擇看那部微電影時我還是挺謹慎的,查了半天資訊,覺得《私信門》應該還不錯,後來……

簡單一句話:既沒有源自生活的真實性,也沒有表達內涵的藝術性,商業性事必須有的,否則就不會有這部莫名其妙的微電影了。

似乎真實的真實感情。我覺得這是中國目前微電影和小陳哥幫你電影最大的問題。自以為表達的是電影觀眾們真正想看到的來自觀眾自身的感情,實則就是一幌子,可能看影片時會有那麼一點點感動。可關上視訊,認真一想,就有種被愚弄的感覺。

我希望,小成本電影和微電影不是淺薄、表象和似乎真實的同義詞。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