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為你流的淚--Keep the Lights On

点亮灯光/为你流的泪(港/台)

6.3 / 4,790人    101分鐘

導演: 艾拉薩克斯
編劇: 艾拉薩克斯 毛里西奧撒迦利亞
演員: 拓爾林德哈特 柴克瑞布斯 茱莉安娜妮克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2012-04-08 02:22:08

相愛很難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電影一開始就是丹麥演員林德哈特摸著自己的話兒,向電話那頭介紹:「埃里克,一米80,金髮,帥氣,陽剛,16.5厘米,未割過。」——儘管後兩點直到電影結束都沒有得到驗證,但「點亮燈光」的尺度暴露無遺。最讓人無言的一幕發生在曼哈頓一家豪華酒店,埃里克找到淹沒在伏特加和古柯鹼中的男友保羅。後者哀求他別走,可他叫的男妓已經到了。於是埃里克握著保羅的手,茫然的看著男妓在自己男友身上起伏…

失去尊嚴的愛就像毒癮——導演毫不掩飾的表達了他的觀點。但沒有戒不了的毒,卻只有戒不了的愛。在愛和被愛中,愛顯然更難。因為它意味著將自己交給另一個人來決定。你快樂所以我快樂,那麼你墮落呢?是不是意味著我墜落?叔本華用刺蝟比喻人與人的關係,再渴望溫暖的刺蝟,彼此也會保持適當距離。然而它無法適用於戀愛中的人。事實上,正是那種讓各自遍體鱗傷的抱緊,才往往賦予了愛情飲鴆止渴、無法割捨的魔力——就像每個癮君子都知道毒品的害處,但又無不甘之如飴。這樣看來「點亮燈光」的兩位主人公其實都不值得同情:他們就像摟在一起跳著絕望之舞的舞伴,用彼此的熟嫻和默契去驗證一個早已劇透了的結局。

對角色的無法同情並不影響我對導演的敬佩。本片完全根據導演艾拉·薩克斯(片中埃里克)的親身經歷改編,而保羅則是他現實中的前男友比爾·克雷格。兩人都是各自領域的名人(艾拉·薩克斯曾6度入圍聖丹斯,「藍色的四十道陰影」獲得了最高榮譽評審團大獎;比爾·克雷格是紐約出版界的金童,二十二歲即創辦自己的精品出版公司,而且客觀的說真人比電影帥 T^T )。拍自己和EX的故事並不是件討好的事,不但有現實顧慮,而且很容易成為泄憤工具。艾拉·薩克斯在解釋片名時說,他想讓燈光照亮所有的角落,不留陰影。這股勇氣確實體現在電影中:如果說保羅是毒癮(drug addict),埃里克則是性癮(sex addict);保羅經常毒癮失控,埃里克喜歡419和電話做愛;保羅在埃里克電影獲獎前不聲不響的棄他而去,而埃里克則時常表現出想怎樣就怎樣的孩子氣...可以看到,主人公們都不是完人,都有血有肉,是複雜的個體,他們的感情關係和別人的都不同(這就和前年大熱女同電影「孩子們都好」有著根本差異,因為後者的前提就是:同性戀的婚姻本質上和異性戀的沒什麼不同)。

當然電影的問題也很明顯:平鋪直敘的結構嚴重拖慢了節奏,並且造成高潮缺失。事實上如果改變剪輯手法這部電影完全可以變得很跌宕。比如片中埃里克與畫畫男伊戈爾(該角色是導演現實中的丈夫原型)的兩次邂逅,就可以倒帶插入,由第一次對話帶出保羅進入戒毒所的情節,由第二次對話帶出埃里克與保羅分手又復合的背景。這樣整個電影在細節上也會精緻和吸引許多。

「點亮燈光」是近10年來繼「孩子們都好」後第2部獲柏林影展泰迪熊獎(同志類最佳影片)的美國電影。這兩部影片連同去年的「週末時光」,都揭示了近年同性戀電影的一個新趨勢——相對於以托德·海因斯、格雷格·阿拉基為代表的90年代酷兒浪潮而言——就是出櫃或性向認同已經不再成為同性戀電影的關注焦點。同性戀,落腳點始終是「戀」;而人與人的感情就像伯格曼說的那樣,永遠是跨出一步再尋找救贖,充滿了無盡的翻覆與變數。

相愛很難。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