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2012我愛香港喜上加囍--I Love Hong Kong 2012

2012喜上加喜/我爱香港2/我爱香港救地球

4.9 / 149人    100分鐘

導演: 鍾澍佳 錢國偉
演員: 馮淬帆 曾志偉 毛舜筠 何韻詩 黃宗澤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黑骨精

2012-04-11 09:04:52

當喜劇變得純粹,就沒有意思了


劉鎮偉創作開始斷層,黃百鳴開始轉當製片,許氏三兄弟故去一位,另外兩位也賦閒在家,關鍵的王晶和星爺分道揚鑣,前者已難調和觀眾口味,而後者也成了孤家寡人,這些當年的港產喜劇片的頂樑柱的消音,就是現今港片這塊市場的現狀。
近十幾年來,港產電影以懷舊為題材的確實不少,對此我們可以將此看做是香港電影人撫今懷昔的一次集體的情感投射。比如《家有喜事2009》向九十年代集體創作喜劇的電影人致敬;《花樣年華》還原60年代生活在香港的上海人的審美觀與生活情趣;前兩年的《鬼馬狂想曲》則大肆向70年代廣受歡迎的鬼馬喜劇接橋,勾引無數人對70年代香港鬼馬喜劇的追憶。而連著兩年出來的《我愛HK》,看似是在開創一個新的喜劇片系列,但是歸結下來,這部劇還是走的和《家有喜事》一個套路。
從全球來看,自有電影以來,喜劇一直是主流,最早的喜劇可以追溯到盧米埃爾兄弟的《水澆園丁》。香港亦然,但是說到真正的創作意識以及影響規模,還是近三四十年的事兒。事實上,香港的鬼馬喜劇還是很值得一看的,雖然發笑程度比不上後來居上的無厘頭喜劇,但是就情節來說,還是比較貼近現實的,而且特別注重對白的提煉。
或許,現在的觀眾或許會更加懷念70年代的鬼馬喜劇:性格鮮明的滑稽角色,忠奸立場明朗的兩派。鬼馬喜劇當中的明星,除了許氏三兄弟之外,還有就是吳耀漢、喬宏、石天、麥嘉這樣天賦極高的喜劇演員,著實為這一片種增光添彩很多。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周星馳和王晶的組合便是無厘頭喜劇和高票房的象徵。如今,沒有了周星馳的王晶已經風光不再,倒是周星馳還可以繼續拖拽著港產喜劇的瓶子再走一段路程。嚴格來講,與周星馳後來自立門戶的喜劇相較,王晶的喜劇片已經愈見批量生產的快餐車化,直接將喜劇做成了純粹的笑聲,而缺乏了富於文化內涵,簡單講就是少了一個「真」字。
自王晶墮落之後,香港喜劇已經呈現出大面積的頹靡狀態,所出產的作品基本逃脫不了普通一般的窘境。韋家輝離開銀河映像之後,出產的緬懷鬼馬喜劇的《鬼馬狂想曲》,但看名字就能知道這是一部十足意味的致敬影片,但是過於凌亂的拼湊,讓這部片子也成為被人詬病的地處,還有就是,時代不同了,對於鬼馬喜劇,觀眾只能是追憶,若如果是非要觸及,只能是慘澹收場。
再觀之《我愛HK》系列,雖然具有港味,笑料也飽滿,而且最終回歸的主題跟九十年代的同種喜劇類型無兩,但是看下來之後,還是會覺得這種喜劇的格調不算高了。今年跟《我愛HK之喜上加喜》前後上映的一部《八星報喜》,很明顯是爛到威武了,不僅僅是格調不高的問題了,而且還犯了王晶後期喜劇拼湊的錯誤,就只是成為了觀眾哈哈一樂、一笑而過的快餐電影。
喜劇如果變得單純,弱化其諷刺效果的話,就會變得沒有意味了,套用一句話來講:喜劇是悲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我完全贊同這句話,因為喜劇達到的諷刺現實的效果之後,確實是一種悲哀,油然而生的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悲哀,這種悲哀,就可以跟悲劇掛鉤了。
香港喜劇或許現在是處於低潮期,創作思維的定型和人員配備的老化是很大一部份原因,但是這終究也不是港產喜劇弱化其諷刺效果、化身純粹喜劇的最終理由,轉型創作和補給新生力量,不僅僅是對於喜劇片這一個片種而言的,也是整個香港電影圈的當務之急。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