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2 21:55:30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第一次看《Juno》是在電影賞析課上,歡聲笑語伴隨電影結束後,一向在我們面前標榜自己是liberal的美籍老師長抒一口氣,輕輕地拋下一句「關於這部電影裡的政治觀念就先不談了」(當然我這裡說得婉轉了點,原話是political crap),略發感慨之後就如他所說skip over了所有的crap,直接給我們挑選了一系列video clips來exemplify一些日常對話的用法,當然這些對話都與政治傾向沒太大關係(至少聽上去如此)。
即使他小小地提及並鄙視了一下電影裡與自己不和的政治觀念,大多數人還是在課後迅速地選擇性遺忘了那些他懶得說的crap,更多的人在談著酷到爆的愛倫 Page和悶騷到不行的Michael Cera,然後部份女生開始幻想要是哪天自己突然意外懷孕該怎麼辦,是選擇abortion還是選擇adoption,父母會作何反應云云。這就證明了其實我們大多還是「政治無意識」,因為當時還不能真切感受到在看似隨意的閒扯里居然也談及了「墮胎還是領養」這麼高端的話題,而對其中蘊含的政治因素並不自知。
雖然說很多電影製作者也時常政治無意識,但我相信《Juno》的編劇應該有意識得多。當然從編劇Diablo Cody自身來看,眾所周知她為體驗生活做過stripper(full-time),做過讓她紅透網路的blogger,終於在經歷無數酷爆了的事情後成為screenwriter。在我認真了解了她的生平,然後興緻勃勃地觀看當年奧斯卡頒獎禮時,卻意外發現最佳編劇Diablo Cody說出了那樣平淡的獲獎感言,失望的我並沒有如期聽到一個這麼IN的女人說出一句語驚四座的有關政治傾向的話,在台上的她只剩下了司空見慣的獲獎後激動情緒。
無論如何當這個故事試圖在保守派和自由派間左右逢源之時,卻被很多評論認為是兩頭得罪,不過這並不影響影片和編劇成為當年的熱門話題。墮胎這個敏感關鍵詞註定讓《Juno》無法擺脫政治的糾纏,這或許是Diablo Cody在表達某種傾向,也或許是她為了讓自己變得更IN所做的選擇。在幾次觀影的歷程里,我不得不承認她神奇的編劇能力,因為開始影片開始似乎在兩派之間徘徊,卻隨著情節的推動完全不經意地給出了一個傾向明確的結局。
開頭Juno說「一切都開始於那張椅子」,然後主動走向呆坐在椅子上的Bleeker完成了第一次。在很酷地喝掉N多Sunny-D以後她接受了自己的懷孕現實,又更酷地打電話給Women Now準備做流產。看看這個女孩,多麼瀟灑,多麼totally in-charge,多麼女權主義,等等。後來我們發現被騙了,自從Juno在街上遇見那個華裔女孩開始,政治味道發生轉變,先是被教育「每個孩子都渴望來到世上」,然後在Women Now里聽見各種鬧心的指甲聲,於是毅然決定取消墮胎而努力找到了不育夫婦領養孩子。現在再看看這個女孩,多麼傳統,多麼有責任感,多麼尊重生命,等等。
之後的一個無法忘卻的橋段,是未來養父Mark突然在Juno臨產之際提出要和Vanessa離婚,理由很簡單,為了擺脫家庭的束縛和追求更自由的音樂創作環境。這個看上去很酷的決定卻實際上一點也不酷,有責任心的Juno和Vanessa分別用奪門而出和諷刺加挖苦的方式表達對Mark的唾棄。第二天Juno就做出了一個最重要的選擇:生下孩子交給Vanessa撫養,然後好好地愛Bleeker(這一系列的情節無疑是對自由派的一種無形的嘲諷)。到了結局時,保守派的家庭觀更是被進一步放大了:完成生命交接的Juno迎著明媚陽光,騎著單車與Bleeker相聚,在一陣吉他的和弦中兩人用《Anyone Else But You》互訴衷腸,最終背景定格於他們的sweet kiss和其身後的房子(家庭),一派美好溫馨得無以復加的景像。
於是我要再次感慨Diablo Cody的編劇是多麼神奇了。
在電影裡說政治總是略感沉重,尤其對這樣一部原本青春和陽光的《Juno》來說。不過這又不可避免,因為嚴格意義上說每一部美國電影(無論是商業大片還是獨立電影)幾乎都是或多或少、有意識無意識的politics-oriented,即使比不上《阿甘正傳》當年對美國大選產生的重大影響,也會潛移默化地cultivate一下普通人的政治觀。當然對於政治意識經常不自知的我們,Diablo Cody回應外界批評時說的話可能更合適一些:這裡沒有道德,只有個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