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思考的貓

2012-04-13 18:35:44

昔日光榮的「烏托邦」


        有些電影,打動你的不光是它劇情、表演等技術層面的東西,常常在此基礎上,其表現的內容與你曾經的生活有些契合點,形成共鳴,就會造成一種最打動人心的觀影體驗。對我來說,《鋼的琴》就是這樣的電影,這首先是部有趣的電影,故事真實中又帶著荒誕,風格詼諧中帶著苦澀,更重要的是,它的背景和細節,那種老工業基地衰敗下的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現實與痛苦中,讓我作為一個三線廠子弟,想起了我童年生活的印象,我的父輩們的經歷。他們的青春紮根於今天看來特殊的年代,他們往往趕不上時代的節奏,而新的時代下更有一種力量以「進步」為名,拋離著他們,甚至直接或者間接否定著他們,有些時代的悲劇看上去已經結束,但是其製造的困境仍在很多人身上延續。

        《鋼的琴》的故事很平常,是挺常見的離婚夫婦爭奪孩子撫養權的故事,作為男方的陳桂林,經營小樂隊,自得其樂,樂觀豁達,人有些小精靈,但是還不至於太壞。顯然,他不像個主流社會定義的胸有大志的人,妻子早早離他而去,嫁給賣假藥的,有些經濟基礎後,要回來要回女兒。桂林對女兒的愛沒有被過度渲染,更沒有過度煽情,這點上處理的很好,都在細節中,他就是一個普通的父親,照顧孩子基本飲食起居,同時對孩子的未來有著自己的寄託。平時,這一切看上去平平常常,但是當一個父親發現自己的女兒將可能被「奪走」之時,激發的父愛又讓他的努力顯得感人而偉大。實際上,桂林對女兒的愛也未過度被拔高,甚至讓他與前妻對女兒的爭奪帶著一絲鬥氣,桂林整個過程中都表現著一絲小人物,甚至小市民的狡黠和荒唐。然而,這正是真實的他,還有他們,一個衰敗工業廠礦的真實。曾經,他們何等榮耀,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工人,在國有廠礦,在集體主義熱火朝天的氛圍中,奉獻青春,快樂工作。然而,突然間,他們成為要被「改革」的人,他們的廠子黃了,他們成為了「社會上的」。片中,我們看到桂林和昔日工友們可謂三教九流,無所不包,養豬的、配鑰匙的、黑道的、混日子的、民間演藝的,形成了一副真實的社會圖景。《鋼的琴》的立足點是現實主義的,很多細節都讓你感受到令人會心的現實,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曾經生活在類似的環境,這種共鳴感會更強。

        然而,《鋼的琴》又處處帶著超現實主義,這片的氛圍和很多環境、背景老是讓我想起《三峽好人》,凋敝的廠礦背景,那兩根煙囪屹立於空曠感很強的空間中,再配著俄羅斯風格的音樂,實在帶給人一種迷幻感。而陳桂林為了留住女兒,造鋼琴,甚至造「鋼」的琴的過程更是讓人感覺一種黑色幽默的苦澀。陳桂林的前妻嫁給了造假藥的,但是因而她有錢,可以為女兒創造更好的「條件」,這本身就是社會現實的悖論。陳桂林和前妻都希望女兒生活好,有好的前程,但是如今奔向這種前程的所謂「條件」完全被「經濟條件」代換,而這種「經濟條件」卻由不道德的商業方式創造,即「道德條件」不再重要,有錢,有錢讓孩子上好的學校,買好的鋼琴才是最重要的。陳桂林們試圖抗爭,他們造鋼琴的過程,實際上已經慢慢地成為了不信這個理兒的一種對社會價值觀和自身命運的抗爭。這個過程又並不苦逼,可以看到,幫助陳桂林的工友們,開始都是消極或者被動參與的,但是慢慢地他們沉入其中,愈發投入,這除了陳桂林的「忽悠」能力外,更重要還在於這個過程中,他們彷彿回到了過去的日子,找回了昔日的榮光。放下如今謀生的行當,重新跟著老師傅的圖紙,拿起曾經熟悉的工具,打造曾經給他們帶來驕傲和成就感的機器,這是多麼令人動容的懷舊之旅。他們的生活境遇都難稱令人滿意,哪怕看起來很威風的黑道,或者說灰道混的,都要面臨隨時被法律清算的命運。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陳桂林製造了一個暫時的烏托邦,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起抄起傢伙為工友出氣,一起研究工程中碰到的問題,直到孩子彈奏起那台「鋼的琴」,讓他們欣慰,也讓他們夢醒。

        最終,《鋼的琴》在超現實主義之上,又回到了現實,哪怕現實並不盡如人意。儘管老廠的人用各種方式努力,依然保不住承載他們記憶的兩根煙囪;儘管陳桂林們努力打造鋼琴,但是陳桂林也面對現實,讓孩子跟了前妻;一位工友的女兒被人「欺負」懷孕,但是當他們找到那個孩子後,這位工友還是只能選擇算了,因為事已至此又能怎樣,這個孩子的父母也是與他相似背景的人,他們都常常在孩子的教育上遇上棘手的問題。生活絕非簡單的努力就能如意,但是至少陳桂林們還有著曾經的友誼,一起打拼一陣,為桂林的女兒,也為自己的價值正名。

        記得直到我小學畢業的時候,所在的廠都處於黃金時代,偌大的廠,每天數千人一起上下班,廠和家離的很近,在周圍轉悠,隨時都能碰上熟人,要是不小心摔傷了,必然會有個叔叔阿姨熱心的帶著上醫務室。這是一個工廠辦社會特殊年代下製造的「熟人社會」環境,在我的童年,它很熱鬧,很質樸,很友善,每年夏天,在露天球場下的籃球賽、排球賽,或者露天電影更是非常熱鬧有趣的歡樂的社交場合。當然,工廠辦社會是低效的,隨著改革必然要被改掉的,老廠子的競爭力也自然下降,在我上初中時,廠子走入衰退,人越來越少,剩下的都搬遷到城市,留下面積不小的廠礦在群山間漸漸凋敝。搬遷後,據曾經回去懷舊的朋友說,那裡的場景是,帶鋼帶鐵的玩意兒都被周圍人卸了賣錢,這比《鋼的琴》裡面探地雷般的找廢鐵更省事兒。剩下的建築已經破舊,成為危樓,昔日熱鬧的廠礦成了千瘡百孔的空城,戲稱為「中國伊拉克」。正因為這種兒時經歷,看《鋼的琴》讓我很來感覺,影片本身的品質是很不錯的,立意是有趣的,笑中帶淚,令人感慨,在當代發生的故事,映照著昔日的榮光,最終回到當代的現實。陳桂林們將青春留給了一個在今天的眼光下被反思的時代,這種反思是必須的,也是如我父親一代人歡迎的,正如他們所說的「獻了青春,絕不想再獻子孫」,他們也希望孩子們在更好的時代成長。只是,對於他們的青春,我們也無權帶著今天反思後所謂的「清醒」般的優越感嘲笑什麼,尊重他們的記憶,聽聽他們的故事,他們也曾經在轉型後的艱難生活中,為我付出,為我的成長努力,他們都曾試圖為孩子打造一架「鋼的琴」,讓我永遠對這為人父母的人們心懷感激。正如母親講起廠子黃金歲月時,我成長的故事,我們一家總是可以找到共鳴,那麼開心。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b8cef4faffcbeffeb58f31f6.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