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嬌與志明--Love in the Buff

春娇与志明/志明与春娇2/LoveinTheBuff

6.9 / 1,395人    112分鐘 | Hong Kong:111分鐘

導演: 彭浩翔
編劇: 彭浩翔
演員: 楊千嬅 余文樂 楊冪 徐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2-04-17 04:48:23

一種彭氏合拍片的逆襲


羅伯特•麥基在劇作指南《故事》中告誡編劇們:觀眾不僅聰明,而且比大多數電影更聰明。這話在大部份情況下都適用,觀眾欣賞商業片時通常能把下一步劇情猜個八九不離十,讓那些費盡心思編出故事,並自以為高人一等的編導們無地自容。但彭浩翔肯定不能被歸入此類。

前兩年《志明與春嬌》上映後,有一位在國內影評界頗有名氣的作者指出,這是個不靠譜的愛情故事,看似美滿的結尾潛藏重重危機。開篇時的志明與春嬌一個遭遇情侶背叛,一個與戀人已無火花可言,都處於急需填補心靈空白的人生低谷,兩人的結合是建立在一系列巧合和煽情點上,愛情剛顫顫巍巍的站立起來,看來還經不住任何考驗,故事就已告一段落,怎能叫觀眾放心他們的情路呢?筆者很佩服這位評論家的洞見力,但我倆都沒有料到,彭浩翔是絕不允許觀眾比自己聰明的,兩年後他適時推出了這部續集《春嬌與志明》。

影片開始不久,春嬌與志明的戀情即告危機。一起躺在沙發上欣賞「氣味電影」固然浪漫無限,但這份繼承自首集的惡趣味畢竟不能填滿戀人生活的全部,柴米油鹽會吞噬最初「I miss u」引爆的感動和激情,來自事業和經濟的壓力會榨乾互爆粗口換來的甜蜜,厭倦和疲憊滋生,矛盾與裂痕擴大,一對傷心人雖百般不捨,勞燕分飛卻早已成定局——巧合姻緣埋下的隱患果然全面爆發。

這個開篇與前集的銜接十分流暢,幾乎是一部電視劇中的前後兩集,只要稍動剪刀就可以首尾相連,剪輯成「同一部電影」,絕對比人體蜈蚣來的嚴絲合縫。事實上,《春嬌與志明》完全有別於常見的「續集」概念(多半是出於商業的考量),而更接近《魔戒2,3》的「套拍」性質。皆因《志》與《春》在劇情上屬於孟不離焦,正如前面所說,缺了《春》,這段愛情是倉促的、不成熟的、前途渺茫的,兩者合一才講完全一個故事,一對戀人如何偶遇、生情、掙扎、結合、疏遠、重遇、更多的掙扎和重新牽手,來龍去脈,有始有終,帶給觀眾完整的情感體驗。我不清楚彭浩翔是不是把兩部劇本一次寫就而分開拍攝,但對那些自詡有資格批評他淺薄的觀眾,這可算是一記有力的回擊。

續集將大部份故事搬到北京,消息剛傳出時令很多港片死忠惶恐不已:連固守本土的彭浩翔也要北上,純正的港片風味又將少一名守護者。拋開圈錢與否的動機不談,從情節來看,筆者倒不覺得這次北上有什麼可指責的。原本親密的戀人矛盾叢生,彈丸之地早已擦不出復合的火花,兩人遠行到另一處地方卻意外重燃愛火,這是許多愛情片屢屢端出的經典菜式,最早大概可追溯到默片傑作《日出》。《春嬌與志明》沿襲的正是這「異地再生情」的思路。

與很多合拍片刻意迎合大陸觀眾的審美不同,北京在《春》中作為呈現異域情調的奇觀而存在著,鏡頭跟隨兩位香港來客遊蕩在陌生而新奇的城市,在其都市樓宇,郊外庭閣,一草一木中重新發掘失落的情愫。自始至終,影片都對北京的人和物秉持客觀、抽離的態度,引導觀眾以外來者、旅行者的心態融入。故事發源於香港,結束於回港的行程,北京扮演的只是一個令戀情彌合的情緒中轉站。由此產生令人驚喜的效果是,這次「北上」非但沒有削弱《春》的港片味道,反而強化了其港產特徵。

語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幫了忙。上世紀80年代之後的港片幾乎都是粵語對白,進入合拍片時代產生了兩種處理對白的方式,一是如《赤壁》,《大魔術師》,讓香港演員全部說國語對白,其侷限是國語能像梁朝偉那麼達標的港星不多,二是如《男兒本色》,《八星抱喜》,讓香港和大陸演員分別說粵語和國語對白,在兩地上映時各自重新配音成統一的語言。《春嬌》在拍攝時採用了後一種方式,但它的突破之處在於,在大陸上映時竟然安排了國粵混合對白的場次。要知道在此之前,想在大陸影院看一部粵語對白的合拍片,其難度不亞於在國產恐怖片中找出鬼來。放映機構大概也知道彭氏笑料翻譯成國語就失去韻味的道理,對原聲打開綠燈的同時,也使《春》保留了更地道的港片趣味。

楊冪的粉絲這次應該會失望,別看她在海報上與余文樂和楊千嬅處於同一等級,似乎形成一個兩女爭一男的均勢局面,但此舉完全是宣傳玩的花樣。劇情中,函數妹的份量和另一大陸明星徐崢差不多,兩人的角色分別對志明和春嬌的構成牽制,但遠遠未能達到葉念琛《獨家試愛》、《婚前試愛》般的四強鼎力格局。

《春》中沒有一個大陸演員的戲份可以撼動兩位港星。徐崢的演技很見功力,而且這個角色和他本人的氣質有幾分吻合。但劇本對這個婚姻失敗的商人塑造太過潦草,除了突出他的老實外,唯一有內心挖掘的就是其多金和灑脫外表下的那一縷寂寥,他以《教父》台詞製造冷幽默也好,在大學草地上擺出親手佳餚也罷,雖能博人一笑或心頭一暖,但多少有些程式化的刻意。在現實中會人見人讚的真情好男人,在愛情喜劇中難免淪為那個在車站被人遠程橫刀奪愛的不浪漫的傢伙。

楊冪以空姐裝驚艷亮相和「上床吧」後就缺乏後勁,如何從自信成熟的陽光小美女轉為哭哭啼啼的苦逼怨婦,彭浩翔交代的潦草敷衍,幾乎把整個心理轉變過程全留給了觀眾的想像空間。當然,我相信這並非由於他劇作能力不夠,而是兩位主角的情路坎坷,太需要娓娓道來,實在沒有篇幅留給一個局外人了,隨著那拍立得照片漸漸顯像,我們的人氣小女王被毫不留情的趕出了劇本。

黃曉明的兩場客串足夠別出心裁,但我似乎從中嗅出一絲異樣的氣息,感覺彭浩翔設計這麼個行為舉止超乎常人想像的富家公子,隱含著對大陸富二代群體的微妙嘲弄,結合前面相親橋段北京老大媽只認票子的行徑,以及一些暗含對北京人民譏諷的小細節(比如雀斑妹),幾乎能品出一份彭氏的「不懷好意」。但願是我神經過敏,否則會讓我對彭浩翔的好感大大跌落。話說回來,黃曉明雖然爆笑,但比起片尾彩蛋還是差了一口氣,難得的是此彩蛋不是為了作秀而作秀,與劇情的聯繫甚為緊密。

大膽假設,有一名二十年前的香港觀眾穿越時光來到當下,他當然不知有「合拍片」這一概念,當他在影院看畢《春嬌與志明》,必然會認為這是一部百分之百的港片。你若問他「他們在北京哦,還有好多大陸演員呢,你不覺得奇怪嗎?」估計他會這樣答你「這有什麼奇怪的,成龍在電影裡還經常去國外呢,還經常有說外語的老外呢,不一樣是香港片嗎?」不誇張的說,彭浩翔為所有立志於北上又恐丟失本土精髓(或者說唯恐遭到貪財的指控)的香港電影人打開了一扇光明大門。其實光從他在媒體見面會上的表現就能看出端倪:一個說著說著國語就會變成粵語的導演,怎麼可能放棄他熱愛的粵式文化呢?

文/方聿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