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小柴胡
2012-04-17 05:47:22
帶著歷史之同情看溥儀
Open the Door
----雖看過多次《末代皇帝》這部電影,但今天我才知道,它是二十多年前拍的,雖然如此,也不影響它今天給人帶一的震撼力。
Open the Door . 這一句在電影裡多次出現的話,貫穿了整部電影,也貫穿了溥儀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的人生。從大清末期、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到抗日戰爭,再到新中國的成立,最後結束在文革開始,在這短短的五十年里,所有的人都活在各種鬥爭之中,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到溥儀的去世時,中國始終沒有安穩下來,即便是普通人的一生也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戲劇性,更何況他是一位皇帝,一個被迫代表著封建統治的悲劇人物。
在歷史前進的浪潮中,溥儀沒有真正選擇的權利,因為他的出生,因為他姓愛新覺羅,歷史也沒有給他選擇的機會,很多他已不得不去那出既定的選擇。可以說他的前半生都在「監獄」中渡過,而他所進過的監獄都是歷史過程中專門為他設定的,他只有向歷史浪潮屈服。
曾經看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在那過程中,他講過要如何看待一位歷史人物,他告訴我們不要用今天的道德觀,片面地去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而是要把它放在歷史人物他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去,放到他當時年代,並學會體會他當時的感受,明白歷史人物作出一個決定時所受他所在時代限制,對歷史人物要有歷史之同情。
對於溥儀,導演在電影中也表現了對他的同情,我們也應帶著歷史之同情去看待他當年所做的事情。
Open the Door
他生命中的第一次「Open the Door」是在他的家裡。
那次開門之後他離開他真正的家,進入了一個無形的監獄---紫禁城,從此他的童年就被囚禁在那不再是金碧輝煌的紫禁城裡。因為慈禧的一封召書,他被推上所謂的權力之巔,歷史上曾經無數人為了得到它使盡招數,但溥儀就這樣無情地充當了歷史的替罪人,可是三歲的他明白什麼呢?在紫禁城裡,他不能外出,他也不可能知道還有一個世界,一個真實世界。多年生活那個封閉的城堡里,他失去了對外界的感知,在弟弟告訴他已經不是所有人的皇帝之前一直不知道外面世界出現有顛覆性的變化,外面多了一個民國,還有一個總統,而外面改變的不僅僅是這兩樣。另外,在紫禁城裡依然保留著封建習俗陪伴著他的成長,這一切造就了他性格裡的無知與狂妄。在他後來的人生,很多的事都受到他的這種性格的影響。
然而,莊士敦先生的出現使溥儀的人生開始有了一點可能的轉機。在他與莊士敦先生相處的日子裡,他不再空虛地渡過每一天,而是在不斷地學習西方的歷史文化,並從那時起,他進行了一些改革,他也在為自己的命運作出一點抗爭,他剪去他長長的辮子,他在眾人的反對聲中戴上了眼鏡,儘管他的抗爭並沒有很大的作用,就像他依然不能走出紫禁城這座深嚴的監獄,無論是在奶媽離開時還是他的母親去世;即便他表現出對文繡的喜愛,卻無法改變他必需立婉容為皇后的事實,但他去嘗試了。他希望有一天能前往牛津大學學,為將來他重新統治中國,改變中國的夢想作準備。但這裡卻開始表現出了他的無知,無知在於他不知道,或者是說他沒有受到那樣教育,讓他的想法是錯誤的,他並不知道他希望統治中國是並沒有順應時代的發展,而歷史倒退,包括莊士敦先生在內,沒有人曾告訴他封建最終是要被民主取代的。
Open the Door
他母親去世時,他的人生出現了第二次「Open the Door」。
因為多年不見,當他聽見額娘去世的消息時表現得非常地鎮定,這不可以不說是他個人悲劇,因為慈禧的一封召書,就不可能再像溥傑一樣可以天天和母親在一起,在電影中他表現出了對母愛的渴望。他怒嚎著:Open the Door !可是他不可能得到從紫禁城門出去的權利,一個被稱為無所不可為的天子,卻無法不讓自己囚禁在無形的監獄中,失去了一位平民都擁有的自由。幾年後,他長大了,為了他的自由,他開始改革紫禁城裡的規則,如在一場大火之後,他趕走了所有的太監。
可是歷史浪潮再次向他湧來,他在軍閥鬥爭過程中,被軍隊趕出了紫禁城。這也許是他第一次真正意義地走出紫禁城,他將要進入一個對於他來說完全陌生的真實世界。電影中,他在真實的世界裡,文繡決定要離開他,而文繡在向他提出離婚時,他表現出了自以為他還是皇帝的狂妄,用很堅決的語氣說:No one can divorce me. 讓我有著深刻的印象的是文繡離開時,天正在下著大雨,當僕人給她一把傘時,她想了想,果斷地把傘扔在地上,大方地離開了住所,任碩大的雨滴打在身上。這也許是她自己的一種解脫,內心的一種釋放。
在天津,他害怕像其他被迫下台的皇帝一樣的結果,但他沒有得到莊士敦先生向英國申請的保護,最終他選擇了日本,同時也是日本選擇了他,而這也是一個不平等的抉擇。與此同時,為了維護他皇帝、皇室的尊嚴,在民國官兵在他的祖墳里進行盜竊後,他以此為理由選擇與日本人「合作」,成立滿洲國,期望日本會幫助他建立起強大的國家。他的選擇再次體現了他的性格,憑藉他在紫禁城裡多年的經歷、見識,不可能在與日本人的相互利用過程中得到好的結果,他只能淪為日本人一隻棋子,是為日本在東北侵華事實舉起了一面看似正義的旗子。他個人的能力不可能去改變滿洲國軍事實力與日本相差巨大的事實,所以他不可能得與日本天皇一樣平等位置,也就不可能得到與日本天皇平等的待遇,他美好的滿洲國與日本是平等關係的願望也永遠不會成為現實。我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想賣國,我想不可能,因為沒有人會真心想去做賣國的事,更何況在他心中認為他自己是皇帝,還要維護皇帝的尊嚴。但在這種實力條件下,即使他在不會真心想去做賣國的事,但他卻做出了很多賣國的事。
Open the Door
在他生命中的第三出現「Open the Door」時,他已絕望於與日本人的所謂的合作,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的皇后被日本兵帶走,而表現得無能為力。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一個人的力量完全不可能阻擋得了,每個人都只能在歷史進程中出那麼一點點的力。我們不能原諒他賣國的事實,但在這裡我們應刻是要同情他,他也只是歷史發展的犧牲品,並不是他刻意要成為這樣的一位人物。他沒有選擇是否要成為皇帝,他無法選擇他的生活環境,而環境卻影響了他的心理、性格以及他的世界觀,而他的世界觀卻反過來影響了他後來人生的選擇。其實他應刻得到同情,如果不是溥儀,如果他沒有成為皇帝,大清帝國也會出現另一位同樣的天子,他可能不叫溥儀,而是其他愛新覺羅氏,但無論他是誰,都無法擺脫溥儀的命運,不同的是這命運發生在名字不一樣的人身上而已。
電影中雖然不停地為他喊著「Open the Door」,可以溥儀還是沒有走出歷史給他建造的監獄,他走出了家門,卻進入了紫禁城;他離開了紫禁城,卻又被關在了東北的滿洲國這座更大的監獄裡,他依然被人稱為皇帝,曾經最高權力的代名詞,卻沒有真正的自由,連一個平民也不如。他還在尋找著另一扇門,一扇可能會為他打開的自由之門。
Open the Door
在火車站裡,他曾想以死了結他悲劇卻無力去改變的人生,而自殺沒有成功,在這裡出現了他生命中的第四次「Open the Door」。
這次的開門,他從日本人手裡,被蘇聯軍抓捕,關進了各一個監獄,最後被關在了一個他統治滿洲國時所建立的監獄裡,這也讓人感到歷史是不是在和他開了個玩笑?他連自己的生命都沒能力去把它結束了,他最後的選擇像是向命運低頭,選擇了屈服,選擇了平淡,是一種懦弱?仔細去想,其實不然,他選擇的平淡,特別是在他看到有關日本的記錄片時,他站了起來,他知道他過去的選擇錯了,這些都讓他從此在監獄裡過著平淡安靜的生活,一心只向做著他那園丁的工作,一直到他生命的結束,這對於他來說,也許是最好的結果。
也許正因為他最後歸於平淡,在共和國成立十週年時,獲得了特赦的機會。這次「Open the Door」,他得到了自由,過著園丁的生活。他不再想著要自殺,他最後的選擇平淡是非常地堅難的。一個皇帝可以被人送上斷頭台,一下了結了生命,我想死會比選擇做一個平民,靜靜地活著更加容易。溥儀的經歷之複雜也許沒人能及,從皇帝到被迫退位,再成為皇帝,又被關進監獄裡多年,肉體上的瘡傷並不算得了什麼,可貴的是他最後還能放下曾經經歷過的心靈上的痛苦,還能平淡地生活直到生命結束,這也需要一種力量,一顆真正安靜下來的心。也許像他這樣真正經歷過人生大起大落的人而不倒的人,才會明白其他外在的東西並是最重要的,才會煉就出一顆如此強大的內心,才能真的可以平淡下來,才會知道用心去體會平淡的生活,而不會再去抱怨。在我們的能力無法改變這世界時,選擇平淡也許是一個很好和歸途,過著平淡卻不平庸的生活也是一個很好的結果。像古代的許多詩人一樣,在看破紅塵之後,隱居深山之中,讀著聖賢書,過著安逸的生活,只意在追求精神上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