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左樹

2012-04-17 08:01:23

hedonism 的幻滅


從古至今,從東到西,世界上一群又一群缺乏文化交流的人類不無巧合的各自獨立發展出了一種以享樂作為人生最高追求的「享樂主義」(hedonism)。就連被轉世輪迴尋求解脫這種思想幾乎完全QJ的印度文化中,也曾經存在過一小撮以享樂為中心思想的Cārvāka。如此可見,這種熱愛享受的天性在人類中是很難抹去的。而《海灘》中的那群西方B就是一群過份追求享樂主義的活寶。

人類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所流傳下來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文字記錄的史詩《吉爾伽美什》(Gilgamesh)中,男主角吉爾伽美什在目睹了其最好的朋友enkidu掛掉後,企圖找尋永生之法,在找尋的路上他遇見了仙女Siduri。吉爾伽美什問仙女該如何取得永生,仙女告知他:
  When the gods made men, they saw death for men; they kept life for themselves. Thou, Gilgamesh, fill thy belly and make merry by day and night. On each day make a feast, and dance and play, day and night.(cited from Histoire des religions, vol.1)

仙女的話語中充滿了及時行樂的思想,她讓吉爾伽美什抓緊生命的每分每秒尋歡作樂,天天吃大餐,鶯歌燕舞從早到晚。這些事情在《海灘》中的那些人物中可以清楚看到。

遠在西方的古希臘,有個叫做伊壁鳩魯的哥們將享樂放在了其人生追求的重要位置(但好在拒絕過度)。在古羅馬,著名的拉丁諺語carpe diem, memento mori(及時行樂,不要忘記會死去)對享樂至上的精髓傳達的無比清楚,但同時也說出了享樂主義的終極大敵——死亡。

《海灘》精彩的刻畫出了享樂主義(Hedonism)在遭遇其終極大敵【死亡】之時的無力與脆弱,可謂非常入骨。當瑞典哥們被鯊魚咬死,沙灘上長長的血跡,以及另一位身殘志賤的瑞典哥們天天吵鬧的呻吟時,死亡的氣息似乎總是揮之不去,作為享樂主義的大敵,人們自然也沒了心情。 而這些迷途不知返的人們總是天真的想將無法永恆持續的事物費力的維持,於是做出了將享樂作為最高指示的違背倫理道德的決定,於是更多的痛苦與死亡也來了。這樣的惡性循環最終結束了這群人的享樂之夢,到最後一場空。

或許有時候,一些東西試一試就好,太過了,反倒不腫麼樣。這種感覺,就像你剛剛當了一回「一夜七次郎」把你所有的力比多都透支後,抽事後煙時感受到的那種無止境的空虛和寂寞。古希臘的斷壁殘垣中可已經常找到「gnōthi seautón,mēdén ágan」(know yourself,nothing in excess」.)這兩句經典諺語,用此來結束這個小文在我看來最靠譜。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