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飲食男女 Eat Drink Man Woman

饮食男女/

7.8 / 15,835人    124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王蕙玲
演員: 郎雄 歸亞蕾 楊貴媚 吳倩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牛犇犇

2012-05-06 19:04:08

愛與性是無法抗拒的可口慾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全片124分鐘走過,劇終定格在海報上父女溫情對視那一幕,同樣也定格在本文的標題上(文章標題便是我感後感)。電影雖然結束了,但故事仍歷歷在目,泛起的五味陳雜感就像一顆柔軟的小刺分毫不差地穩穩紮在心尖上,酥酥麻麻的說疼也不疼,可它本質依然是顆刺,光擱在那就能讓你堵得慌,其中還夾雜了一絲絲帶有流淚衝動的酸楚,但似乎運用強度還不夠,於是便被逼到想哭又哭不出來的臨界狀態。這電影無關飲食,只談男女,中文片名若改為《色情男女》我認為更佳,但難免會被中華傳統文化視為「非禮也」。於是乎,索性不按規矩出牌趁機糊弄糊弄老外,英文譯名乾脆不考慮語法而直接把《飲食男女》四個字按其字面意思直譯成「Eat Drink Man Woman」,中文裡好端端的一個詞在英文裡活生生地被拆成了四個意思。男與女自然是主題,Eat和Drink與其說是飲食,不如把它看成是男女間溝通的兩種方式,毫無修飾的動詞原形略帶點隱隱約約情色的味道,但我看來,一切恰如其分,火候掌握得剛剛好。

      一直不喜歡李安,就算他一人包攬過奧斯卡含金量最重的三個獎而被全球華人視為民族驕傲(每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最引人注目也是份量最重的三個獎項分別是: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外語片獎,李安憑藉《臥虎藏龍》奪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憑藉《斷臂山》奪得第7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成為當年最大贏家),就算他家被整屋子塞滿的各式各樣電影節獎盃和證書映襯得金碧奪目、富麗堂皇、宏偉壯麗得如同一個小型的紫禁城,我依然認為他的電影無法打動我。但今天我要收回「一直不喜歡李安」這句話,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之前我只看過他幾部「功利心」很強的電影《色戒》、《臥虎藏龍》、《斷臂山》,但未曾有機會接觸到他的「誠意之作」《喜宴》、《推手》、《飲食男女》。今天便有幸觀賞了一部他的「誠意之作」,如果說評判優秀導演的標準是:作品又叫好又叫座又有爭議。那李安應該可以進入優秀導演的名列中。如果誰要罵我牆頭草般善變的性格,我也有充分理由進行辯解,那便是李安的「誠意之作」均產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那時候我還在幼稚園裡等著老師發糖給我吃呢,認識上有偏差也是理所應當的,更何況如今我「知錯就改」,更是「善莫大焉」!

    《飲食男女》中以一個簡單大故事拉出主線,主線上連環套著無數個小故事,各個小故事間巧妙串在一起,我這樣說會讓人感覺本片太注重部份,反而會適得其反產生淡化整體的效果。但大家完全不用擔心這部電影會像某位戴黑墨鏡穿黑外套「過份文藝」的王姓導演那樣留下太多懸念和把故事搞得模稜兩可,相反全片思路銜接非常清晰。作為觀眾,看完電影之後不僅能明白大故事劇情,更能回憶起每一個小故事細節,真正做到老少皆懂、童所無欺,這才稱得上毫無爭議的佳作!

      在台灣中國菜行業里地位堪稱「泰斗」的老朱(郎雄飾)和三個女兒住在一起,每週日他都要在自家巨大而又心愛的廚房裡施展自己高超的廚藝,費時又費心地為女兒們做一頓豐盛的晚飯,這已經成為老朱家常年堅持下來的慣例。照理說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飯一定是其樂融融的溫馨場面,但事實上,一張桌,四個人,各懷心事,互相之間各有矛盾,這頓飯在三個孝順而又不太懂得如何表達愛的女兒看來卻是一種折磨。大姐朱家珍(楊貴媚飾)是一個男子中學的化學老師,大學時因和男友分手心碎至今已經九年不再敢碰感情事,她總是思考著兩個妹妹遲早要嫁人,於是便想一直獨身擔負起照顧爸爸終老的責任。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她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大齡苦逼單身怨婦」,甚至變得有些自閉和神經質,一家人都在擔心她終身大事的問題。小妹朱家寧(王渝文飾)還在讀大學並且不太懂事,在漢堡店做學生工時天天幫同事出陰招來收拾同事的男朋友,回家之後對於父親與二姐之間、大姐與二姐之間的矛盾也是持一種隔岸觀火、事不關己的態度。老二朱家倩(吳倩蓮飾)是三姐妹中最有出息也是最幸福的一個,風風光光的在航空公司做財務副處長當金領,和男朋友分手之後還保持一種知心朋友兼「炮友」的關係,但她卻和爸爸、大姐都有矛盾,她是家裡最「鬧騰」的一個,並且先斬後奏在外面買房宣稱要搬出去住,完全不想擔負起家裡任何的責任。另外朱家有一戶關係很親密的鄰居,女主人(張艾嘉飾)是大姐的髮小和同學,帶著小女兒獨自生活,受老朱家照顧,經常來朱家蹭飯。

      這就是故事的開頭,別以為就這樣一路順風順水、平平靜靜的發展下去最後來一個大團圓結局或者大懸念結局。整部電影的故事發展非常戲劇化,幾處過程甚至讓人大跌眼鏡,你一時間會覺得這簡直太誇張了,但你第二時間清醒發現其實全部情有可原。CCTV-8剛剛創辦的時候宣傳語是「生活就是一部電視劇」,用在這部電影裡再恰當不過,電影來源於生活,電影反映了生活。而經過一陣翻江倒海的過山車之後結局就和你看到的開頭沿著一條對稱軸翻轉了一百八十度,既美好又殘忍。

      小妹是個不懂事的女孩子,家裡的事兒不管不問,任由爸爸和姐姐吵翻天,自己卻拉著鄰居家的小孩躲到一邊畫畫。幫著兼職的同事騙她男朋友,本來是想玩弄那個傻男生,沒想到那男生居然掉轉回馬槍喜歡上了自己。一個週日例行晚飯的時候,在家人心目中一直是乖乖女形象的她鼓起勇氣告訴大家,她交了個男朋友,她準備和他結婚,並且要馬上搬出去住,因為她懷孕了......還沒等爸爸回過神來教訓她,她就已經搬進了男朋友家,不過她得到了一個美好的結局。

      單身已過而立之年的大姐神經質到了極點,作為基督徒的她一點點小事都會非常敏感戰戰兢兢。說白了就是「禁慾」太久,爸爸晾曬衣服整理亂了三姐妹的內衣時她會一陣發脾氣,看見學校操場裡排球教練的一身肌肉她會又興奮又難為情,莫名其妙每天準時出現的匿名情書讓她春夢再開。正當她忍無可忍決定改變姿態迎接一切未知的時候,卻發現一切美好幻想都不是按照她心裡規劃那樣進行的,頓時瞬間崩潰,便發生了她濃妝艷抹衝到學校主席台上對著麥克風撕心裂肺嚎叫「是誰天天給我留肉麻情書!是誰那麼無聊!是誰那麼無理取鬧!」的戲劇性一幕......但她也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和排球教練兩個大齡青年不顧一切瞬間決定結婚搬出了老朱家。

       前面說過,老二感情上和事業上都比其他兩個姐妹好。但是她卻和家裡人關係不和,隨著劇情展開,那些矛盾也一層層揭開。和爸爸的不和是因為自己從小喜歡做菜,希望長大後能像爸爸樣做一名大廚,沒想到爸爸卻以女孩子學廚沒前途為由斷然將老二推出了廚房,於是老二學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從事了自己不喜歡的職業,便從此和爸爸有了矛盾。站在現實的角度上爸爸的觀點沒錯,站在理想的角度上女兒的想法也沒錯,這就是落差,怨不得誰也怪不得誰。和大姐的矛盾是因為十六年前媽媽過世之後,大姐就擔負起了做媽媽的責任,而老二認為大姐管得太多,從來沒有和自己真誠溝通過,另外當自己美國歸來的男同事(趙文瑄飾)一步步走進自己心房並即將越過雷池時,老二發現他居然就是大姐唸唸叨叨九年的那個分手男友,於是找男同事對峙卻發現他並不是大姐初戀,而大姐那個分手的故事是自己編造騙自己和別人的藉口罷了。通過與爸爸和大姐矛盾化解,她的家庭觀念漸漸重了起來,當公司派她去阿姆斯特丹任經理時,她更是非常的高興。不過好景不長,壞事一件接著一件,妹妹快如閃電般搬出了家,一直把照顧爸爸當做終身使命的大姐也突然「嫁了老公忘了爹」,自己購房的地產老闆居然捐款逃跑了,而與自己一直保持和諧性關係並希望有朝一日重回情侶關係的前男友床上居然躺著別的女人並且前男友準備與之結婚,這時老二才發現前男友是個性癮者,而自己卻有了妊娠反應......老二頓時從家裡最幸福的女兒變成了家裡最不幸的女兒,但她終究是堅強而又具有高尚傳統美德的中國女性。她放棄了去阿姆斯特丹的大好機會,在事業和家庭不能兼顧這個萬年難題前毅然選擇了家庭,主動擔任起照顧爸爸的責任,並實現了自己兒時的夢想,在家裡那個爸爸心愛而又列為禁地的大廚房裡,盡情享受起烹飪的樂趣來。

      故事做成這樣結束的話,觀眾就已經非常買帳了。但導演卻在老朱這個角色身上加了一劑最「重口味」的猛料,讓所有觀眾都大跌眼鏡、啼笑皆非......

      故事大致內容講完了,希望我的這些回憶與電影裡的劇情出入不大。這是一部實實在在反應地道中國傳統家庭的電影,但裡面卻夾雜了很多關於兩性的話題:禁慾、未婚先孕、炮友、辦公室戀情、師生戀、性癮者、老少戀等等,很顯然這些又是被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所無情唾棄的。無論如何,就算這些尖銳的話題始終「難登大雅之堂」,但它們卻的的確確如暗湧般拍打在我們身邊。另外,還有一個關鍵點需要提到,這部電影拍攝時間是1994年,而片中所展現的這些話題在近二十年後的今天來看依然現實存在並大量滋生。我不知道這些問題在1994年算不算是前衛思想的體現,用我的觀點看1994年的大陸人應該還不會有這些「過激」思想和行為,但資本主義經濟形態下的台灣也許就已經出現這樣「文明開化」產物也是很有可能的(光《康熙來了》就能發現大陸和台灣在思想開放方面的差距有多大)。

      作為一枚道地吃貨,我對於任何可以拿來吃的東西都是非常感興趣的。看片時剛吃過晚飯(晚飯只吃六成飽),但片頭老朱如同練功夫耍刀劍般行雲流水的做飯動作讓我立刻飢腸轆轆,川菜蒸燒白、北京的烤鴨、雲貴特色的臘肉先炸再切、江浙的蟹粉小籠包還有那條美艷銷魂的魚都讓我實在是受不了,於是果斷絕定加餐(吃到了超過十二分飽),現在已經是半夜但我依然感覺很撐很脹。這種寫親情哲理的故事骨架和劇情內容其實是個百搭的「基本款」。但李安卻走了做菜這樣一個「親民」路線來作為電影主題,的確是件很討巧的事。無論在東半球還是西半球,無論你是吐著一個字一個字的中文、日語還是噼里啪啦舌頭亂轉的西班牙語、德語,文化就算差異再大,舌頭上的味覺和衍生出來的視覺感受總是能很容易達成共識和產生共鳴的。把這樣的親情故事加到一個老實巴交的工人家庭頭上或者一個能言善辯律師家庭頭上,都不如加到一個廚師家庭身上更能吸引人眼球。再好的故事如果沒有一個精緻而又別具一格的背景設置作為配角,那也只是一堆費力不討好的散沙罷了。另外電影用食慾來暗示性慾的表現手法也很好的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內斂的傳統價值觀念。為此我google一圈發現,這部電影當年全球都很火,雖然在國際上得獎不多,但提名卻不少,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奧斯卡,獲得了當年的最佳外語片獎提名。這可是奧斯卡歷史上第一部描寫實實在在中國當代百姓生活的入圍電影,想想看,每年除說英語國家製作的電影之外,全球其他那些不講英語的國家製作的電影何止百萬千萬部,唯有五部能入圍這一成就。八十年代的《末代皇帝》背景是清朝,二十世紀初的《臥虎藏龍》是古裝武俠,他們都距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不能相提並論。而濃濃中國味的《飲食男女》很顯然居然都被老美看懂了,而且被老美讚賞並承認了,可想而知該片上所下功夫有多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