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空空道

2012-05-17 00:37:33

我的精神同物質一樣貧窮


      如果整個夏天過後,你發現我的左面相對右臉要黑一些。請不要奇怪。因為上班與下班走的是同一條路,太陽是東昇西落。所以太陽永遠照在左臉上。騎車是我這一天24小時之中唯一與自己相處的機會,儘管嘈雜與灰塵互摻的馬路,感覺不似獨處。但與我何干呢?我可以做到八小時不說一句話,而不覺得沉悶。因為我總是在想問題,無頭無緒。可是總要捋順吧。
    沒有人可以使你改變,除非你自己。但促使你改變的或多或少有一個誘因。看過一句話:能使你改變的通常並不是你的另一半,而是你的孩子。我被這句話擊中了。我希望他將來一切都好,但這個「希望」通常是妄想。如果我自己都不夠好,如何去引導他呢?
看了兩部電影。一部是「放牛班的春天」,另一部是:「死亡詩社」。都是與教育有關。看完之後無不震撼。我寫不出來出色的影評,因為那太需要你的精神內涵與之產生共鳴。好的電影的評判標準,我想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能與更多的人產生共鳴,繼而引發人的思考。同樣是美好的東西,音樂和詩歌。同樣是與眾不同的老師。馬修和基汀。充滿愛心和善意卻又是一個「異類」----反傳統。同樣的收穫,他們都無一例外地俘獲了學生的心。儘管結局都是被校方開除。現實中也許這是一齣悲劇。可是精神上他們贏了。這已足夠。人在這個社會上,總是需要被認同的。基汀做到了,馬修也做到了。個人的力量試圖去挑戰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是多麼的自不量力。但他們還是那樣做了。有時候,有些行為是愚蠢和錯誤的,但是還是必須去嘗試。基汀是這樣的說的,也這樣做了。
     主要說說「死亡詩社」,趁熱打鐵,剛看完。上來說說,時間久了,又要忘記了。
     有一個片斷印象深刻。大雪,深夜。尼爾演戲完畢。熱烈的掌聲響起,這個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演戲成功的喜悅里。陡然地,爸爸出現在他面前,這張父親的面從一出現我就沒見他笑過,千愁萬緒全部堆積在一張過於嚴肅專制的臉上。回到家裡,鏡頭看到媽媽在憂慮地抽著煙。聽到開門聲慌忙放下。在父親與孩子不斷地爭吵聲中,她顯得這樣無奈和無助。看著孩子又看看丈夫,眼裡湧滿了淚水。卻說不出一句話來。卻又這個愛孩子卻又認同丈夫的教育理念正確的怯弱的母親。這個愛孩子愛得非常沉重且悲壯的父親,從來都是用嚴厲,強硬、冷漠的一面來表達對孩子的溫情,(我想我就是這種人。不管對任何人)。暴躁不准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的人。即使給你機會說來也要刻意忽略掉既而強調自己想法的人。
尼爾同父親的最後一句話是:Nothing…
同母親最後一句話是:I was good,I was really good。
然後,深夜傳來一聲悶響。尼爾開槍自殺了。他成為不了他父親所期望的那種人:上哈佛,當醫生。也成為不了他自己所期望的那種人:演戲是他的一切。他絕望了,於是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震撼的不僅僅是我的心靈,有著改變的不僅僅是我們這些看電影的人。劇中的陶德——尼爾的室友。一個內向,膽小、羞澀,不敢正視自己。硬是能把自己在公眾場合當透明一樣的人。聽到尼爾死亡的消息以後,極度悲痛到嘔吐。可是後面有著出色變化的小男生。當基汀被迫離開,走出教室的那一剎那。這個孩子勇敢地站在桌子上喊出:Oh,Captain! my Captain!越來越多的孩子們站起來,那一臉的悲壯。讓基汀是多麼地欣慰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