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飛越老人院--Full Circle

飞越老人院/疯狂老人院/FullCircle

6.6 / 204人    105分鐘

導演: 張楊
編劇: 張楊 霍昕 張翀
演員: 許還山 吳天明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夏澈允。

2012-05-17 21:33:36

我以理想對抗這個世界


首先表個態,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給了它五星。
看完電影之後我耐心讀完這部電影的影評,很大一部份觀眾給了不太高的分數,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影評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我對他們針對此片的批評表示不能同意再多,比如說影片的「理想化」以及各種煽情段子的堆積。這些註定它不能成為一部偉大的電影,或者我說得太高了,它甚至不能成為一部傑出的作品。但是這些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好看的影片,也不妨礙我喜歡它。
上兩個月奧斯卡頒完獎的時候,看了看《納德和西敏》。跑到豆瓣上一看,這評價非常之高。但是說真的,在《納德和西敏》的觀影過程中我差點睡著。對於這麼文藝范的影片,我只能說,我是真的不懂藝術。對我個人來說,我的審美情趣基本上就是只能停留在這種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層次上。我覺得感人是對一部影片最好的褒獎。就算一部影片非常具有深意或者在技術上有創新,如果它不能在某些層面打動我,即使我覺得它是部很好的作品,我也不會向其他人推薦。好作品與好看的作品,往往並不是一回事。而我傾向於,後一種。
《飛越老人院》,我覺得可以算是好看的電影吧。影片的整個劇情結構完全迎合著觀眾,在該煽情的地方也使勁煽情。影片開始十多分鐘之後,我幾乎可以把後來的所有劇情全猜到。但是就是這樣的俗套和預想之下,影片的後半段還是讓我幾度忍不住哭了起來。不管爛俗不爛俗,能讓我專心致志看下來,又能感到我的影片,我就是喜歡的。如果觀影的時時刻刻都要想著藝術價值或者直指現實什麼的,這樣也真心太累了。
《飛越老人院》絕對絕對不是一部反映現實的作品。如果以現實的指向性來評價它,那麼它肯定只能是一部不合格的電影。老人院的情況,想必你我都多少瞭然於心,理論上來說不會存在這樣一群充滿活力與生機的老人,更別說他們還能揣著滿懷的夢想去踏上舞台。老人院的生活,《桃姐》也許才是真實的反映:一群神智有些失常的老人呆呆地坐在電視機前面等待步入死亡陰影,又或者半身癱瘓一般地斜斜依在扶手椅上,流著口水看著眼前人來又人去。香港老人院尚且如此,我們天朝的呢,你我都懂。
《飛越老人院》讓我想起了台灣的一則廣告,講一群老年人不顧年事已高,帶著朋友及妻子的遺照,騎著摩托車環島,最後去到海邊看日出。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那個視訊,打出的廣告詞是「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的答案誰也沒有辦法給出,或許它的意義就在於尋找我們活著的意義本身。回到影片,一群老年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我最初想把它稱為理想,後來想想好像理想僅僅是其中一個老人的,剩下的人更像是為了走出老人院,去證明白己的存在與價值。)而設法偷走出老人院,去「超級變變變」的舞台表演。就在這樣一場路途和表演的過程中,化解了家庭幾代人之間的怨結。從上面簡短的描述當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這部影片是兩條線串起來:一是一群老年人追尋自己的價值,二是家庭倫理敘事。嚴格地說,第一條是明線,第二條是伏線。
這一群老人的激情其實完全是年輕人情感的投射。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做出的努力,不正是年輕人也需要的嗎?朝九晚六的城市流水線的束縛,何異於老人院?拿我身邊來說,有不少朋友在工作鬱悶的時候都會想要辭職或者要一個長假,過一過屬於自己的生活,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這樣的舉動,我覺得和衝出老人院至少在初衷上有很大的相似。再看看這一群老年人,充滿著活力,歲月在他們臉上刻滿皺紋,卻完全看不出對他們心理的影響。這一群老人,讓我感覺到純真的像是一群孩童,他們幾十年的過去彷彿也在時間洪流中被沖刷乾淨。如果把這些演員換成十來歲的少年少女,劇情都可以完全不用改,(這樣的話這群孩子的出走就可以以幫助一個患病的孩子實現願望為目的,同樣完全可以推動劇情。)就變成了一出《飛越孤兒院》。這樣的人物不免有些理念化和模式化,但是看著這樣的一群人,不知怎的,總覺得很愉悅。或許正是因為在他們身上看到年輕的影子,看到自己。年輕的時候不去追尋,難道還要真的到老來拖著沉重的身體再去看這個世界?
另外說說這部電影的段子的堆積。比如院長和錢先生說起,仔細一算,大家陪伴父母的時間已經很少很少;比如說「那樹上是什麼呀?」「那是麻雀。」「那樹上是什麼呀?」「那是麻雀。」「那樹上是什麼呀?」「那是麻雀。」這樣說教一般的現成段子在某個程度上證明了編劇和導演能力的不足,但是我還是被這些段子感動到了,特別是「麻雀」那一段。好橋段不怕用,用得好,它就已經成為了電影本身的一部份了。
電影中最大的缺陷也許是父子兩代矛盾的消弭顯得很唐突,我甚至沒有看出感情的拐點是在什麼地方。所以在家庭倫理敘事這條線上,實在說不得是成功的。而這一點,於整部電影來說,我個人認為算是瑕不掩瑜吧。
鏡頭也是這部戲不得不提的地方。在他們離開老人院去天津城的那一段,路邊的景色讓我有種彷彿是在看美國電影的感覺。大片大片的金黃色原野,蜿蜒的河水,映襯著藍天和白雲,還有牛羊徐徐行走。在海邊看日出那一段,一群老人並排著坐在沙灘上,初生的太陽映紅了海水,老周就在這樣的安詳的景色中枕著老太太離世。生命的浮與沉在這一刻交匯,寧謐之間流露出的情懷無法用言語表達。鏡頭還特意給了老太太子個大特寫,那飽經風霜的臉上和眼神卻都清純得如同初生的生命,滄桑的歲月彷彿完全被遮蔽。這毫無疑問是理想化的,但是,我喜歡這樣的想像。生命總是得有對美的想像和追尋,才能美好而溫暖。僅僅是那幾個特寫,都已經打動了我。就像我喜歡看動漫一樣,美好的想像是我對抗這個世界的方式。
最出乎我預料的,是配樂中那首「白龍馬,脖鈴兒急」。這音樂第一次在影片中響起,那歡快又明晰的節奏,讓我不禁笑出聲來。後來一群老人站上舞台正式表演的時候,這首歌又響起,可是情景已經完全不一樣,配上這麼歡快的兒歌,又讓人覺得無限的唏噓。這樣一首歌,又是我們(80後)這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再一次印證我的觀點,這是拍給年輕人看的作品。
最後重申一下,這部電影有很多可以挑剔的地方,但是我依然非常喜歡它。它藉著一群老年人來講述了一個本應該是屬於年輕人的故事。總結起來其實七個字足以概括了:
千金難買一回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