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森林復活記--The Tragedy of Macbeth

麦克白/森林复活记(台)/浴血金銮殿(港)

7.4 / 14,336人    140分鐘

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
編劇: William Shakespeare 羅曼波蘭斯基
演員: 強芬治 Francesca Annis Martin Shaw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西帕克

2012-05-18 01:25:43

謀殺者的解析


謀殺者的解析
[麥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出品:美國 年代:1971 文:西帕克

       1971年,羅曼·波蘭斯基沉寂兩年之後,終於重執導筒,改編了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麥克白》。對於整個電影圈,波蘭斯基的回歸都是一件大事,[麥克白]一經上映,便成為眾人熱議的焦點。觀眾對這位導演的好奇,因為兩年來媒體的大規模報導而放大到極致。但晦澀又灰暗的敘事以及大量的血腥鏡頭,把抱著莎翁原著走進院線的觀眾弄了個猝不及防,大呼上當。最終,本片投資方「花花公子」虧損了3百萬美元,只賺了個小小的吆喝。但事實上,現在看來,本片卻是最貼近波蘭斯基內心真實的作品。
       早在拍攝過程中,便有劇組成員發現了這部[麥克白]的不合時宜。他們向波蘭斯基詢問,是否這部電影如此不真實的血腥鏡頭有些過火。但波蘭斯基的答覆卻異常斬釘截鐵——「我了解暴力。你如果去年夏天來我家看看,你也會懂的。」眾所周知,1969年8月9日波蘭斯基位於比弗里山莊茨埃羅大道的豪宅被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血洗,一共五人被害。而波蘭斯基還有身孕的妻子莎朗·塔特身中16刀而亡。在最真實的人間地獄走了一遭,讓波蘭斯基將最真實的憤怒與恐懼投入到電影之中,而[麥克白]正是他發洩的出口。
       全片開始於一片廢墟與荒原之中,貧瘠的土地毫無生氣,這正是波蘭斯基對《麥克白》的理解,這段直接來自於當代藝術家麥可·沃爾陰鬱畫作的鏡頭,是波蘭斯基對崩潰邊緣世界的直觀呈現。而在此之後登場的麥克白,則被賦予了更加複雜的情感。波蘭斯基並沒有讓他如勞倫斯·奧利弗電影一般對著鏡頭說出大段獨白,也沒有將其直接刪去,而是將獨白變為旁白,大量穿插於情節之中,讓麥克白分裂成了兩個不同的個體。一個是殺人不眨眼篡位奪權,因預言而自信滿滿的暴徒。而另一個則是內心中暗藏的良心譴責,以及對世界對命運懷疑,想洗淨手中鮮血的懦弱將軍。麥克白的雙重身份,是波蘭斯基人性異化關注的重點。串聯起故事的幾場屠殺戲,顯然是導演抱著莫大的痛苦,對自身悲劇的重現。在麥克白殺死國王鄧肯一場中,波蘭斯基將莎士比亞的原著擴充,把屠殺的細節展現於螢幕之上。但屠殺只是表象,無力的質疑與掙扎才是波蘭斯基與莎士比亞共同的主題,正如同殺戮前出現的匕首所暗示的一樣,這其實卻是麥克白對內心自己的宣判。
       如果只看麥克白的暴行,將他理解成波蘭斯基對仇人曼森家族的外化則略顯簡單。正如同片中麥克白殺死的鄧肯與班柯靈魂在麥克白夢中出現一樣。他們所高舉的鏡子,通過多重反光,映射出的,其實也是波蘭斯基自己的內心的道德觀。波蘭斯基將麥克白形容為「年輕、坦率的戰士」、「希望贏得一百萬的賭徒」。一切這些都有曾經不妥協,電影鬥士一般自己的影子。靠著無數超出現實的鏡頭、大量深人人靈魂的特寫,配合迴響在麥克白腦中的另一聲音,幻化成麥克白的另一面,在質疑之中,完成對罪者的審判和對自我的反思。也許,沒有盡到保護家人職責的波蘭斯基,在自己眼中也更像是一個和曼森一樣的罪人。曾被懷疑殺死妻子而面對不公正審判的波蘭斯基,也確實在生命的某一點上,和曼森承受著相同的身份。而麥克白正是無知的惡人和有罪的善者最好的交融所在。
       不過,波蘭斯基是悲觀的,正如同受宿命詛咒的麥克白。象徵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女巫左右著所有角色的命運,甚至包括波蘭斯基本人。麥克白派人殺死麥克德夫妻兒一場,與波蘭斯基的真實生活如此相似,彷彿莎士比亞劇本中的冷血殺戮,穿越時空,在這個看似文明的當代,與波蘭斯基的悲劇相重合。這一切都像是宿命的安排。在片中,宿命讓麥克白犯下重罪,也許,沒有這一層誘惑與預言,麥克白不可能會走到滅亡的邊緣。相信宿命讓他無往不利,甚至在城池失陷後,還可以英勇奮戰,但宿命卻有著讓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力量。在一出略顯牽強的文字遊戲後,麥克白向宿命投降,被復仇的麥克德夫斬下頭顱。似乎,從在遙遠的集中營失去母親,到如今的二次打擊,飽受捉弄的波蘭斯基,在[麥克白]中將宿命視作了自己的敵人,卻最終只是在結尾中承認了自己的又一次失敗。麥克白得到了應得的結局,而電影只是宿命的再現。
       我們都聽過上百遍「它是一個愚人所講得故事,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的獨白,但只有波蘭斯基對它如此認真。在任何版本中都如此理智,思辨的麥克白唯有在波蘭斯基的電影中,才真正顯出了愚人的本質,野蠻又真實。正如羅傑·艾伯特所說「若不是知道本片中的人物來自莎士比亞戲劇,你反倒會認為他們都是地獄天使(上世紀六十年代加拿大飛車黨黑幫)的成員」。在充滿雨水和霧氣的蘇格蘭天空,灰色潮濕黎明下的殺戮,正是人類愚昧獸化的最真實寫照。在全片的結尾,波蘭斯基為莎士比亞原著加上了一個完全原創的尾聲,新王馬爾科姆一人驅馬前去諮詢女巫,這些麥克白之後更加愚昧反智之人,只能帶來又一輪的血光之災,並再次被宿命宣判。
       讓我們再次回到麥克德夫家殺戮的重要節點。Imdb上說,此段來源自波蘭斯基在集中營母親被害的真實記憶,但這一次,波蘭斯基藉著莎士比亞的筆和男孩的口以及攝影機的流動,做了一次他未曾有機會作出的選擇。也許,讓波蘭斯基再選一次,他更願意代替家人承受罪孽的一刀。正如同男孩的遺言所說的一樣「 他殺死我了,媽媽;您快逃吧!」兩次殺戮之間,波蘭斯基心中的某個部份,也一起消亡了。

(原載於《看電影》天地街66號)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