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溦明

2012-05-18 22:14:19

《鋼的琴》比愛更深沉


【2011-12-18】

    電影的世界可以很大,大到時代的變遷和人群的改變;電影的世界可以很小,小到一個人內心最單純的情感。

    好的電影常常能夠兼顧兩者,《鋼的琴》如是。

    私以為,父愛並不能涵蓋它的主題。感情是對外的,如果對面那人不接受,或者無法接受,便懸在空中,無法塵埃落定。電影最終要講述的,是人如何在環境中生活。電影用各種環境和變化施加於人物,用環境反覆試探人的行為和內心,最終是要窺探人性,洞悉自我。

    電影在講述,卻從不為誰講述。

    《鋼的琴》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形象鮮明衝突充斥的年代。國家的生產方式在發生變革,人群在變革中呈現不同的形態。老舊廠房,小餐館,集體宿舍,這些顏色灰暗造型老舊構成了環境的主體,訴說這那個年代人們的變化。

    開場彷彿是荒誕的,在葬禮上,哀婉的異國音樂被換上了歡快熟悉的民樂,雜耍演員也被雇用表演。然而我們卻知這並非是荒誕。影片流露出嚴肅而自嘲的氣息,它所呈現的,比它謳歌的更多。

    公有制改革,一些工人執著著舊觀念不願降低身份從事普通營生,更多人則是自尋出路,探索未來。社會的價值觀在悄然瓦解重建,賣假藥的人沒有得到絲毫的批評,偷竊者不再區分目標,未盡責任的母親也可以因為經濟富裕名正言順的奪走子女。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離婚的父母都渴望撫養女兒,父親一直努力培養女兒成為鋼琴家,而女兒只想要一架屬於自己的鋼琴。於是父親使用各種方法,希望給女兒一架鋼琴,留住女兒。

    半夜去學校偷練,喝醉酒約人去偷,主人公使用了各種辦法;在這個過程中,導演的鏡頭刻畫了更多人的故事,有深沉溫和為了愛情終生不娶的汪工,跟隨時代變化開場賺錢並最終染塵的季哥,脾氣火爆曾因盜竊入獄後來配鑰匙維生的快手等等,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時代的痕跡,他們的故事有著小人物的氣息,卻又真實,引人入勝。

    他們被主人公聯繫在一起,為了實現主人公的夢想,決定做一架鋼琴。

    於是不同故事的人被連結在一起,他們不計回報不辭辛苦,懂原理的畫圖紙,懂澆築的做外殼,懂精工的做零件,幫不上忙的就做飯。他們的身上彷彿有一隻大手,將他們放在桿秤上,稱量老時代的價值。那是一個有人情味的時代,那是一個人們為了實現一個卑微父親的願望不計回報的努力的時代。那是一個被丟棄的時代。

    在這個過程里,電影又悄悄地講述了幾條暗線:人們千方百計渴望留下的飽含時代記憶的舊工廠煙筒最終被爆破,季哥緊隨時代開廠致富最終也因走得太快走錯方向,抗美終於放下過去工人的尊嚴開始做普通的營生,主人公的女兒也從一開始的依戀最終轉移方向,主人公和情人的矛盾逐漸顯現,時代的變化最終印刻在每個人身上。

    過去被抹去,人們開始重新摸索方向,新的價值觀在向錢靠攏,所有人的變化也於此深深相關。

    季哥正是這變化的典型,他的出場帶著市場經濟的特徵,他有魄力,有能力,能夠抓住時代的機會。季哥是一個工廠主,但他選擇幫助主人公,親自從事澆築的工作,因為那是來自朋友的心願。季哥在被警察帶走前,最後的要求是做完他的工作。而他被帶走的理由,也恰恰是他成功的原因:跟著潮流,走得太遠。

    主人公雖然順應潮流願意接受看似普通卑微的工作,但他與環境唯一格格不入之處,在於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所以他終究在巨大的命運面前採取行動,即便他自己也毫無信心



    因而在製作鋼琴的過程中,主人公百般努力卻處處碰壁,最終不但失去了女兒,甚至失去了另一個愛他的女人,放棄了鋼琴的製作。因為他過於「理想主義」,無法在環境中妥協。他並不知道,他所面臨的問題,並不只是做一架鋼琴那麼簡單。他面對的,是人的變化,他的女兒變化了,他的妻子變化了,他的愛人變化了,他最終認識到這一切。

    現實比導演更冷酷,所以他給了我們一個已經足夠美滿的結局。他讓愛他的女人回到他身邊,讓他做好了鋼琴,讓他的女兒在某一天回到破舊廠房,看到父親一行移出鋼琴。

    最後的畫面很乾淨,音樂也不哀婉。每個人都認知到了自己的侷限與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情感走向也在簡單的樂聲中逐漸脈絡清晰起來。老廠房會拆掉,新一代會成長,而他們漸漸俯下身,走回時代的背影里,安靜的生活。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