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572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5小君

2012-05-18 22:31:51

《鋼的琴》,作為東北人,請你看一看這部電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篇文章我不想從攝影構圖,光線色彩,鏡頭機位,發行營銷等所謂的專業的角度去品評這部片子,我只是想說作為東北人瀋陽人,請大家看一看《鋼的琴》。這是一部劇本取材於瀋陽鐵西,拍攝取景自於遼寧鞍山的片子。編劇導演張猛是實打實的東北青年,也許你看過或沒看過,有感覺或沒感覺,這是一部 飽含了東北人文情懷的片子,殘垣斷壁破舊工廠,小店燒烤啤酒,東北式哥們情誼,東北的詼諧方言,最重要的這裡刻畫著東北一代工人的曾有的生活,這一代不是別人,正是我們的父輩。

 

影片發生在90年代中期,那時中央政府提出「三年搞活國有企業」,數以十萬計的企業被「關停並轉」,超過兩千萬的產業工人被要求下崗。當時還沒有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行的是工齡買斷的辦法,東北地區大約是2000元一年,也就是說,一個工齡二十年的工人拿了幾萬元錢就被扔到了馬路上,鐵飯碗,沒了。我們這一代東北小孩,有沒聽過「下崗」的嗎?有沒聽過「買斷工齡」的嗎?這些工人也許就是你的爸爸媽媽,七大姑八大姨,大姑父大舅爺。就像《鋼的琴》裡的陳桂林,三十來歲,廠子黃了,下崗了,搞了個小樂隊天天當街吹拉彈唱掙點錢,和妻子離婚為了能留住孩子,想買一架鋼琴,但是買不起。

 東北是出了名的重工業基地,大名鼎鼎的共和國長子,也是下崗最嚴峻的。共和國長子靠的是什麼?就是非常多的大型的軍工、重工業國有企業。瀋陽鐵西區去那裡是中國最著名的機械裝備業基地,從日軍侵華年代就開始建設,1940年代有「東方魯爾」之稱,新中國成立後,這裡又是「一五規劃」的重中之重,蘇聯援建的「156工程」中有三家建在鐵西。這裡還有全國最大的工人居住區。上世紀90年代之後,鐵西區江河日下,成了下崗重災區。鐵西區很多工人家庭全家下崗,生活無著,妻子被迫去洗浴場做皮肉生意,傍晚時分,丈夫用破自行車馱她至場外,妻子入內,十幾位大老爺們兒就在外面吸悶煙,午夜下班,再用車默默馱回。瀋陽當地人稱之「忍者神龜」。直到現在,鐵西還是五區中房價最低的一個,很多老輩告訴我,不能去鐵西住,為什麼,水不好,因為那時候大搞工業建設,鐵西工廠有多,水源受到污染,幾十年都緩不過來。
   
 相反,南方地區因為早期開放,商品經濟活躍,下崗工人投親靠友,很快就能找到工作,而在一些老工業基地,往往一家兩代人都在一個工廠,在過去幾十年里,他們自認是「工廠的主人翁」,從來沒有培育自主謀生的技能。一旦失去工作,馬上成了流氓無產者。片中陳桂林和他的妻子、老夥計們正是這樣一群,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突然拋棄的工人階級。這些下崗的工人中有的去賣菜,有的支小攤賣混沌,有的修自行車,有的配鑰匙,總之生計艱難,不過還得生活。這些人的孩子,就是今天城市裡所謂的窮二代,小時候家裡除了買菜錢沒別的錢,為交學費父母東挪西借,愁得幾天吃不下飯,貴的東西買不起,每天只好穿校服,帶水帶飯,上學時代與高檔的文具和書無緣,適婚年齡跟房子和車無緣。窮二代的父母不是沒有能力,他們下崗之前也許是出色的技師,木工,漆工,電焊工,但是在那個時代,工廠培養了他們又不需要他們。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產業工人,技能高超,他們沒有犯過任何錯誤,卻要承擔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價。
 

現在十幾年過去了,一地衰敗的老工業基地過去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難關過去了,兩千萬下崗工人的人生也都過去了。現在,只有很小很小的一點憂傷,留在一部叫做《鋼的琴》的小成本電影裡。一部黑色幽默感十足,刻畫經濟轉型時代東北工人階級中的小人物詼諧而心酸人生的故事片。那裡面有九十年代初最流行的歌曲《讓往事乾杯》,有筒子樓,有三塊錢一首歌的大KTV,有蘇聯的書,有超級瑪麗的黃卡遊戲,有一些我們童年的記憶,有一些我們父輩的憂傷,作為瀋陽人,請你看一看這部電影,再看一看曾經經歷過這些的你們父母,他們像《鋼的琴》裡面的陳桂林和他的朋友一樣,無奈的承受改革帶來的劇痛,用東北人特有的方式,將憂傷消融在對生活的嬉笑怒罵中,在無情的蹉跎歲月中依然充滿了激情,在艱難的命運的世況下依然笑對人生。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