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浮城--Floating City

浮城大亨/百年浮城/FloatingCity

6.4 / 331人    104分鐘

導演: 嚴浩
演員: 郭富城 楊采妮 鮑起靜 梁祖堯 劉心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12-05-19 22:52:42

港人的過去與現在


一部氣質獨特的港片,港人說不完、道不盡的內心自白,新浪潮老將嚴浩的回歸之作,電影主題直奔港人的身份歸屬和自我認同而去,野心頗大。

回看香港電影新浪潮,那一批導演多數已經不再拍片,只有徐克、許鞍華還能保持持續創作。像譚家明、嚴浩這樣的就是產出極少,每一部電影都要間隔上好多年,餘下的基本改行,要嘛就是卸甲歸田。對嚴浩來說,坊間說法是此人巔峰期已過,幾個前作要嘛暮氣不已,要嘛就是太不著調。就在這個時候,《浮城大亨》悄無聲息地出現了,一部在港片沒落、合拍片興盛的背景下,來路顯得有些詭異的片子,多少還是值得正視討論一番。

嚴浩導演的一個標籤是左派,他出自左派家庭,絕大多數影片也是拍攝於內地,取材於中國。光是這點,他就迥異於絕大多數香港導演(鮑起靜也是出自左派家庭),這就決定了《浮城大亨》會不同於多數港片以及合拍片——相當於他在多年後回到了香港,而且是回到了香港的過去和騰飛的起始點。可能是出於商業考慮,很多人不屑於《浮城大亨》這樣的片名,因為如果按照《百年浮城》的原名,那似乎更能探觸導演的意圖。

電影最後一幕是孤船海上漂,跟嚴浩1984年的《似水流年》幾近一致,只不過色調上從灰冷變成了橙黃。用意除了懷舊,另一意思大概是日不落帝國終於遠去,布華泉和香港都迎來了另一個時代。在我看來,《浮城大亨》和《似水流年》都在訴說著同一個主題,那就是:我是誰,我該歸屬於哪裡?《似水流年》的大背景是中英談判,個人因素是嚴浩父親病逝,主人公回到汕頭老家,在鄉愁和懷舊記憶中糾纏不清。到《浮城大亨》,主人公由女變男,從一個和內地有關聯的人變成了香港本地的底層人,以李嘉誠式的拼命發跡起家。當然,布華泉的出身也充滿代表性,一是身世不明,頭長金毛;一個生活在船上,意即香港(由小漁村發展至今)。

與《似水流年》的詩意化和散文處理不同,《浮城大亨》更加直白露骨,嚴浩把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東西都通過布華泉的自白給講出來了。就像父親離去後的那一段話,分明可以看做是嚴浩寄託的一種哀思。大量的自白和獨白令影片前半段顯得個人化和情緒化,說哪就講哪,令人跟不大上節奏。待到布華泉躋身上流社會,《浮城大亨》才變得真正好看起來——終於像一部正統的傳記片了,流暢自然。這個過程中,電影通過不多的篇章就交代了華人和洋人的身份地位差異,香港社會的諸多問題也通過電視機一一交代。人物關係和情感部份,就連郭富城和劉心悠的對手戲、郭富城和鮑起靜的母子情,登時就有了神韻和氣色,像模像樣。

然而,如果對嚴浩抱有不小期望,《浮城大亨》還是有很多問題。一是後期製作,不知是攝影問題,還是後期失誤,片中許多段落的色彩都嚴重失真,調色爛得一塌糊塗。很多地方一逆光,人臉看都看不清,黑乎乎一篇。看開頭還讓人以為是《白蛇傳說》,一旦出現那些漁村的全景,那就更加齣戲。若只是為了懷舊,營造五六十年代的氛圍,這點上,我對《浮城大亨》還是保留意見。

然後是一些人物問題,時間都跨到了90年代,布華泉的兒女怎麼還十來歲,更搞笑的是,結尾字幕還標出來了幾歲到幾歲,這不是烏龍嗎?在電影裡有那麼多歷史事件的情況下,這些都一再提醒觀眾去留意時間線。即便不需要秉持考據狂的精神,但《浮城大亨》在這點上過於馬虎。相比之下,像阿娣的突然出現以及Fion的無頭無尾,這些只能暫且不提了。

不過,依然看得出嚴浩的作者色彩和出色之處,比如左派立場,尤其是出現五星紅旗和中國國旗幾段,連上六七暴動、柴契爾夫人外交失利、1997年香港回歸,就著東印度公司批判港英,應有盡有。在那些細膩的個人分情感方面,電影出現了頻繁的閃回,送兒賣女的還有對母子情的渲染,十分到位(即便開頭部份一驚一乍,像極了周顯揚)。末了,布華泉不再思考「我是誰」的問題,而是感恩阿娘和妻子。或者,這並不是香港人面對內心困境的解決之道,而是嚴浩提供的一種方法。

圍繞身份歸屬問題,《浮城大亨》以香港(中國)/英國、天后廟/基督教、上流/下層帶出了番仔(字幕翻譯成「洋雜」)的內心痛苦,這恐怕也是近些年來,圍繞97後、港人自我認同問題剖析得最深入的一部港片。影片的取向和切入點都很好,要說有什麼不足之處,那就是當嚴浩選擇這樣一部個人傳記片,他把野心暴露得太大,關鍵又沒能細心經營好。放在以前,他還能把關把每一個環節,至少關鍵環節上不會不錯。就說以往的嚴浩作品同樣倚重音樂,然而一旦不出彩,那音樂就會成為累贅,放在《浮城大亨》里,音樂的負面影響就出現了。

http://www.douban.com/note/214450529/ 日記:Homecoming,似水流年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