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飄渺遊俠

2012-05-20 03:22:02

不忘記仇恨才能有希望


雖然那場戰爭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相信每個國人無論抱持什麼態度,都不可能對此有所忘懷。或許我們是從祖輩父輩人的講述中,模糊地意識到那段慘痛的歷史,或許是從歷史書上讀到了那段民族屈辱的歷史,或許是在各種小說紀實影片中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論如何這段歷史都在影響而且繼續影響著我們這個國家和人民,有些說拍攝此類題材的片子是煽動仇恨,我想說忘卻了自己民族國家的悲慘歷史,並不能等於你就算理性看待戰爭,如果一定要選擇,我寧可選擇被煽動,也不願意選擇忘記。只有深入記憶和了解那段歷史,才能更好地看待自己的國家和中日關係。

張藝謀並沒有蓄意去煽動這種仇恨,但是拍攝這樣的歷史題材是不可避免地勾起我們的傷痛。曾經繁華的中國首都被戰爭夷為廢墟,在武器裝備相差懸殊的情況下,用生命的犧牲去對抗裝甲車,日本士兵禽獸般屠殺手無寸鐵的百姓,教堂里褻瀆神靈地猥褻女學生,以及豆蔻悲慘的死,這些能忘記嗎?相比於曾經發生過的那些悲慘,恐怕這不算煽動而是已經削弱不少了,所以這部片子不是像很多網友說的那樣,依靠煽動民族情緒來換取票房和眼淚,而真的是想好好講個故事。如果過去了半個世紀,我們仍然只能拍攝出宣洩仇恨的片子,仍然不敢正視和回顧這段歷史,甚至不知道或不願意去了解,那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從大的歷史背景來看,當時中國因為閉關鎖國,經濟技術發展遠遠落後於時代,軍閥割據社會動盪,無論是國家綜合實力都到了整個歷史時期最貧弱的時候,淞滬戰役和南京保衛戰,不能說我們不想抵抗,無論蔣和國民政府如何軟弱和不抵抗,都不至於心甘情願把國都拱手奉上。國家貧弱則無尊嚴可談,這是我們民族和國家永遠不該忘記的。李教官率領的教導團士兵,在無力抵禦南京的陷落後,用自己的犧牲救下了被日本兵追逐的女學生,那場精彩的街道阻擊戰和跟裝甲車的對抗,還有佟大為用自己最後的犧牲阻止了女學生的受辱。如果說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止暴力和悲劇,那就是實力和抗爭,堅定地徹底的抗爭。宗教,沒有用;外國人的身份,沒有用;祈求,沒有用;詛咒,沒有用。這段戰爭場面戲雖然不算多,但卻是拍攝的很用心很精緻。子彈穿透身體,建築的倒塌,爆炸的效果,每個細節每個動作,沒有絲毫含糊的地方。儘管影片的核心點並不在這裡,歷史的真實里這種給力的抵抗也寥寥無幾,但這是給整部沉重的片子以希望,如果去除了這部份抵抗的戲,那就只剩下悲慘妥協和屈辱了。同時讓劇情更加合情合理,不然很難有理由讓這群女學生倖存下來。

約翰米勒是個有點市儈的入殮師,他的出場比較牽強,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時候,誰還會為了給別人入殮去冒這樣的風險呢?恐怕早都想辦法在戰爭前逃出這個地獄了。他的職業是為了後面的鋪墊,這樣才能把妓女們化裝成女學生。拒絕修卡車幫學生們逃走,在神父的房間裡找值錢的東西,跟玉墨她們調情想讓玉墨陪他睡覺,這些細節都刻畫了他的唯利是圖和貪圖享樂的性格。在日本兵衝進教堂的時候,他想躲進櫥櫃拿著寫明白己美國人身份的布單報名,但是在女學生被日本兵追逐蹂躪的時候,他心中高尚的人性和品質逐步激發,抗拒著自己的避禍怕死的心理,穿上神父的衣服舉著基督教的旗子,試圖阻止那些禽獸的日本士兵。在隨時可能喪命的情況下,出去尋找豆蔻她們,向其他人隱瞞豆蔻的慘死,而是說成被流彈擊中,死的時候沒有痛苦。幫助實現李代桃僵的計謀,最後靠著書娟父親提供的器械和通行證,將這些女學生帶出了地獄。戰爭讓某些人變成禽獸,但也昇華了很多人的心靈。

妓女和女學生從衝突到理解,到最後妓女為了拯救她們去赴宴,是這部電影的主要線索。在影片的開始,儘管是在隨時可能喪命和被強姦的戰爭中,但女學生仍舊跟同樣避難的妓女充滿了隔閡,這種根深蒂固對妓女的歧視畢竟已經延續了幾千年。從最開始,神父收養的孤兒,即那個後來冒充女孩去赴死的男孩,就不肯收留這些妓女,拒絕開門並且用棍子阻止從牆頭爬過來的妓女,女學生死守著廁所不讓那些妓女用,同是中國人,如果那些妓女滯留在外面,很可能被日本兵殺死,學生們對待她們的方式和態度,實在並不值得後來妓女們代替她們去死的結局,也難怪很多觀眾都憤慨地對此深有詬病。改變她們彼此間關係的有幾個情節:在為了廁所使用問題爭執的時候,某個女學生被流彈擊中;女學生被日本人發現了,地窖被妓女們侵佔無法躲避,而女學生並沒有暴露她們的藏身之處;在某個妓女去找自己貓兒被日本人發現後,是機巧的女學生替她掩護了身份。讓妓女代替女學生去死或者去受辱,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待這個電影的脈絡,那恐怕真的會造成很多困惑和質疑;但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在戰爭中最需要保護和拯救的確實應該是孩子,無論是李教官軍隊的犧牲,還是書娟父親的忍辱偷生和最後的死亡,包括約翰冒著被抓被殺的風險,都是為了在戰爭中拯救這些最脆弱的女孩子,而不僅僅是這群妓女做出了犧牲。

如果只是思維停留在妓女和女學生的比較上,那難免降低了影片要表現的人性光輝,以及忽視了其他群體為此做出的犧牲。而且會明顯違背了平等和自由的理念,眾生平等的前提下,並沒有那個妓女的命和身子,是比女學生要賤的,並不存在代替她們去死的理由。但是還是那句話,她們是最弱小最禁不起傷害的孩子,李教官的軍隊,書娟的父親,本可以置身事外的約翰,還有金陵十三釵,都是犧牲了自己為了挽救她們。只是影片命名和主線情節,讓我們更多地注意到妓女們的犧牲罷了。若是十幾位是同時來避難的女人不是妓女,那麼是否也應該為了這些孩子去犧牲呢?但那樣會極大降低電影的效果和衝擊力。軍隊為了拯救百姓犧牲是責任所在,父親為了女兒忍辱偷生也是天性使然,唯有這群妓女肯做出這樣犧牲和風險,才體現了她們人性中的光輝和價值。

影片對於人物心理和細節處理的非常細膩,那些女學生純正的英語口音,在被日本士兵追逐中絕望恐懼的眼神,李教官部隊標準的戰術動作和戰鬥鏡頭,妓女們那種放盪和嬉笑,孤兒男孩對待約翰和妓女的氣憤,標準地道的南京話,玉墨的孤傲和旗袍,豆蔻死後頭髮上滴下來的血滴,約翰付錢想跟玉墨上床的心理,被日本士兵打暈在地後,看著女學生們的絕望表情,子彈穿透教堂窗戶帶來的那片光明,李教官犧牲時從樓上墜下時欣慰的表情,日本軍官的虛偽和做作,最後一名妓女上車時的後悔的尖叫,豆蔻給受傷的男孩唱的歌,女學生登上教堂頂要跳樓的淒涼。但恐怕最讓觀眾難以忘懷的,還是穿上學生服後的十二名妓女唱的《秦淮景》,以及在書娟記憶胡總十四名身著旗袍的搖擺的身影。

有爭議對於電影並不是壞事,總好過默默地被丟到電腦回收站里。劇情肯定會讓人壓抑和悲憤的,畢竟不可能像看好萊塢爆米花影片那麼輕鬆自如一笑而過,但我們需要這樣的讓人思考的片子,更需要記住那段屈辱的歷史,或許並不是為了復仇,而是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