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咕咕是一隻貓

2012-05-20 20:02:19

四年後的死亡詩社之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還記得第一看死亡詩社是在大一,帥氣的文藝的英語老師小阮給看的,現在已是四年之隔了,只是隱隱約約記得這是部好電影,其他一概忘記。因為心裡的美好情結,一直不想去再看一遍,只想留個晃動綽約的影子在心中。但是轉念一想,好的電影難道還怕再看一遍嗎?
昨天懷著敬畏的心理靜靜看了一遍,已然不是美好,一種惋惜深深刻下。
不知道導演為何拍了這樣一個結局。
美國的電影裡都是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崇尚本性發展的,卻在電影結局處還是保留了原有的本就強大的封建頭腦,現實主義還是重重的把浪漫主義打倒在地,沒有一點翻身的餘地。
本以為Neil死後,他的父親會覺醒,自責自己太嚴格的管教,電影會在一種悲哀的氣氛里結束,然後番外篇會出現Keating老師帶著少了Neil的一班學生歡快上課的情景,然後紛紛追求到自己的人生,並且各有發展,證明不是只有死板的學習課本才能上的了IVY,才能有成就。
我想著也許是大多數人想像的結局,最起碼Keating老師的本就正確的教學方法是被認同了,在這個凝重的風格的威爾頓預備學院也能夠和諧相處。而不是最後孩子們站在課桌上一種悲壯的送行。
或許著也是和導演的流派和性格有關,雖然彼得·威爾是好萊塢導演,但他的電影卻沒有濃重的商業味,電影裡彼得把成人與小孩的矛盾衝突,妥協服從與自我實現的無奈對抗,禁錮的思想與年輕生命的對立刻畫的是淋淋盡致,但是最後還是逃脫不了現實的殘酷。
他骨子裡也許還是悲觀的,也或許是絞盡腦汁後的精心設計,但是還是會覺得很心痛。
也許只是我自己的心裡接受不了如此的妥協服從,我正在妥協著,他正中內心,但是要sezie the day,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