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王奮鬥

2012-05-23 18:11:33

圈子內 & 圈子邊對《鋼的琴》的評價——中國藝術的最高標準就是「裝叉」


 

中國導演協會,對本片給了高度的評價,可以算是文藝圈子內的評價;時光網打分8.1,豆瓣網打分8.2,這是一群富於文人氣質的電影愛好者的打分,可以看作是文藝圈子邊的人。

圈子內,圈子邊,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大眾的喜歡程度呢?

在此以普通觀眾的立場,對於圈內、圈邊的標準與心態進行分析:

1、「形散而神不散」倍受推崇——這本來是中國散文的標準,但是中國文人一直也把其作為評價小說、影視的標準,而且是「專業級」的必須標準。《鋼的琴》,以及《哈囉,樹先生》《太陽照常升起》等影片,敘事非常散亂,完全是一團亂麻——但這剛好符合中國的「專業」標準:只要有一個中心思想的主線,所有的散亂,都可以看作是內涵的鋪墊、對應、引申、象徵,或者其他什麼很專業的術語。

2、文人們「二度創作」的需要——《紅樓夢》被文人們奉為神明,因為歷代文人們給其賦予了深邃的思想與內涵——雖然文人之間也相互指責,甚至同一個文人也自相矛盾。如此豐富的內容,即使《紅樓夢》可以承受,曹雪芹也絕不可能擁有——後來的文人們事實上是在進行「二度創作」!而文人之間的校量與爭辯、文人的自我價值肯定,也完全在於「二度創作」。如此,文人們一直喜歡散文化的作品的心態就昭然若揭,他們要把故事之外的春花秋月、之言片語重新解釋,或者重新組合、重新建立因果關係。如果原著已經清晰、明白了,就沒有文人們表現的機會了,他們必然給出「雖然但是」之類的較低評價。典型的案例是:李安的《臥虎藏龍》在時光網上的打分是6.8分,豆瓣網7.3分。《鋼的琴》這種小把戲,還不能引起圈子內的「二度創作」,卻剛好適合圈子邊的人,於是馬上出現了無數「深刻」的影評。

3、面對小人物的優越感——文人們追求與眾不同,是歷史賦予的!儘量說普通人需要解釋才能聽懂的話,儘量寫普通人需要請教才能認識的字——文人們的自我肯定來源於對別人的鄙夷,但又急切地渴望被他鄙夷的人以逢迎回報。1980年代影響較大的電影《黃山來的姑娘》《哦,香雪》,都很直接地表達了對勞動者的同情、憐憫——不是平等的情感,是高高在上的情感,是文人們代表城市人說出的自我優越感。如今市場經濟了,不識稼檣的文人們已經被社會邊緣化了,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甚至可能面臨被社會拋棄,多數文人要承受比《鋼的琴》與《耳朵大有福》的主角還悽慘的精神壓力。但是,文人的圈子還存在,還需要「優越感」,或者要釋放壓力,心理平衡。經過粗略的評估,那些「混得更差」的人,就別無選擇地成了他們的獵物——編了,拍了,供圈子內、圈子邊的人「享用」。

4、「一根筋」的文人&「一根筋」的角色——缺乏數理化邏輯思維訓練的文人們,只會「讀書」,而且只會讀文字的書——當然也只限於漢字。囫圇吞棗地涉及了古今中外,就開始指點江山,一切都無法逃脫他們的三寸之舌,於是信誓旦旦地嘗試「平天下」的重任。在與現實中打交道的過程中,紛繁複雜的人與事,都不符合那些文字的書,更準確的說是不符合那些書上的文字。他們會像「偉大的文豪」一樣「碰壁」,只有再回到書本與紙面,還是玩文字更安全。塑造比文人更加「一根筋」的人物,成了他們唯一的心理平衡,也是他們試圖改造社會的唯一希望:如果社會人都是標準的善良、真誠、單一,文人就可以「一屋不掃而掃天下」了。

除了片中人與圈子人的關係,影片本身實在沒有什麼值得分析或討論的,藝術價值是0。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