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筱蕾

2012-05-25 05:20:41

我希望你看見我,也許從我的體內。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影片《Detachment》評析:

影片開始,主角滄桑的臉映入眼簾,他輕聲說,麻煩大家能不能散開一下,留我一個人在這,鎖上門好嗎?
嗯,故事要開始了。而且是只講給你聽的故事。
螢幕一黑……

他是Adrien Brody,那個戰地鋼琴師,那個天生憂鬱的猶太波蘭人,這次他不彈鋼琴,他教書。

一塊小黑板上面長出了一棵樹,葉子很快地長出又很快地凋零,葉子變成書上的字——「我從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與靈魂相距甚遠,而我的存在卻又如此的真實。」

嗯,故事真的開始了。


一、教師是怎麼樣的?

影片用黑白的畫面,呈現不同教師的內心剖白,為什麼會做上教師,我真的喜歡做教師嗎,其他人其實是怎麼看老師的。
他們都是老師,或者他們都與老師有關係,但是,他們又是如此的不同。
從他們的自白中我們了解到,有的人一輩子都沒想過要當教師,卻當上了教師;有的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當教師,一當就是30年;有的人抱著熱枕去當教師,相信自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但最後卻發現自己無能為力……
黑板畫交叉著老師的自白,急促地畫著。
老師,從一個遙遠而高高在上的角色,帶點神聖一下子,拉到了我們的眼前。

從這一段,我知道了這將會是一部忠於現實,真實得近乎殘酷的電影。

二、吸引觀眾,從最一開始的那一刻。

《Detachment》(中譯名:《超脫》)是一部我還沒開始了解劇情,就覺得好看的電影。換言之,它對我有一張莫名的吸引力。是什麼如此吸引我?當第二次觀看的時候,我抱著這個問題,找到了答案。

一開場,在虛化的背景中,主角從黑暗中走來,不羈而憂鬱,他在黑夜中或蹲或站,不在乎他身處哪條街,街上有什麼人與物,他不發一言,卻讓大家都明白,他浸泡在悲傷與孤獨之中。鏡頭切換到他寫作的畫面,配合著他一邊寫一邊喃喃自語的聲音,這部影片拉開了真正的帷幕。

我特別欣賞這個開頭,它短小,卻交代了非常豐富的資訊。它毫不做作,一點不刻意,最自然地流露出主人公的情緒,不帶筆墨地交代出了整部影片的情緒,奠定了憂鬱的基調。

我認為,電影的開頭猶如一桌盛宴的前菜,量雖少但不容馬虎,既在這小份量裡面應該體現主廚的份量,但又要吊著食客的胃口讓他們對接下來的主菜有所期待。導演無疑是做到了。電影的開頭最應該做到的是什麼?是交代影片大概內容?還是給下文要交代的故事一個開始?讓影片的主角陸續登場?我認為,這些都不是,電影的開頭最應該做到的是讓觀眾從現實世界抽離出自己,融入到影片的中來。而伴隨著開頭冷靜克制的音樂,人們毫無掩飾的自白以及主角的生活碎片影像,觀眾開始思考——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角色?他們處於一個怎樣的境地?

而開頭最點睛的地方,是主角漫無目的地遊蕩在城市裡,伴隨著主角的聲音,出現了他書寫的畫面,他寫道:「一切不幸從此發端」,從這裡也看出這是一部看似鬆散,實際建構嚴謹的電影,運用暗喻與相關的手法表達著這部電影自身的情緒,它是內斂的,同時,它的情感是如此的洶湧。

三、學校,是純潔的象牙塔,還是同樣殘酷的現實?

鏡頭的不斷切換是這部電影的一大特徵之一。蒙太奇手法在這部影片裡可謂無處不在,從上學孩子的身影切換到老師辦公室裡的留言機,伴隨著孩子的嬉笑聲以及政府官員與校長之間的爭吵,影片即使是呈現主線的劇情時,也從不忽略主線劇情的世界裡此時此刻發生的有關的一切。片子裡有一段女教師被黑人學生與家長怒罵的戲,鏡頭不斷從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看客之間快速轉換,鏡頭語言豐富地表現出衝突的劇烈,同時也交代了學校根本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麼和平而欣欣向榮,真實的學校更像是危機四伏的戰場,一不小心就會踩中地雷。

學校裡面充滿了各式各樣看似無藥可救的衝突,大家已經司空見慣的肥胖歧視,不負責任的家長,暴力的學生,虐待動物的學生,不被尊重的老師,故意的叛逆挑釁,不加是非判斷而憤世嫉俗的學生,厭世而封閉的學生以及喪失判斷而無動於衷的大多數學生,他們用他們的方法來牴觸這個世界,來牴觸身邊的傷害,他們無謂好人壞人,陳陳相因互相影響著對方,陷入一種慢性的無能為力。

這樣的影片似乎過於壓抑,與日本賣座電影《告白》是如此的相像,似乎青年已無藥可救,病態得一塌糊塗,是否有點言過其實?但事實並非如此,社會以其平穩的表面向人們展示其並無太大威脅的常態面貌,而在這面貌底下,究竟有多少不被關注,或被逃避的惡劣狀況?

社會並非無秩序的容器,其等級分明,有好的學校也就有壞的學校,這部電影呈現的就是最底層的學校,裡面那些無能為力的老師,那些帶著家庭問題來上學的學生,那些逃避孩子教育的家長,都在影片所選擇的這所學校裡面被殘酷地放大。

正是影片的真實與殘酷才足以讓人正視這個問題,給人以足夠的震撼,掀開遮掩社會底層的幕布,讓大家睜大了眼睛認真地看。

 
四、我們都不同,我們都一樣。

這部電影裡面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蒙太奇手法,把現實部份與回憶部份穿插敘事,與其說這是一個故事,不如說這是以Henry為主視角的一個時期的腦海呈現。Henry朦朧的記憶不時閃現,這種記憶以家庭錄像機畫質的畫面呈現,零碎、斷斷續續,讓人看不清,也讓人難以捉摸的回憶碎片在這部片子裡面無處不在, 暗示著那些令Herny痛苦的回憶在他的腦海也是無時無刻地存在,無法擺脫,令他痛苦。 每次伴隨著亨利的回憶的還有同樣壓抑而無力的音樂,音樂保持著克制與冷靜,忽起忽停,忽強忽弱,與畫面配合得很好,給人以一種無序的痛苦感,也預示著每個人生活裡的痛苦就如針刺,或重或輕,卻又無法逃避,在你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襲擊你。

影片呈現了幾個故事,Henry的,被強暴過而自暴自棄的少女的,胖女孩的,除了教書一無所有的女教師的,在校內校外都被忽視的禿頭老師的,被迫離開崗位的校長的,以及壓力巨大到瀕臨崩潰的教導主任的。在這部電影裡面,沒有任何的小人物,每一個人物在他的世界裡都是最大的主角,而他們的痛苦,在導演眼裡都值得被正視。他們的故事是各不相同的。

Henry的故事最為悲慘而又獨特,他的媽媽在他幼年的時候便自殺了,而自殺的原因,導演沒有給過明顯的答案,卻給了若隱若現的線索,他媽媽長期被他的外公猥褻,而他自己,到外公死後也不知道,是否他的外公,同時也是他的父親。

這種痛苦而別無選擇的經歷給Henry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無時無刻表現在他的身上,他維護、關心女性,比一般的人意識來的要更加強烈,他在課堂上向學生說教,說現今的社會,人們被輿論影響,認為女性是下賤的,任人玩弄,被欺凌、蹂躪、羞辱,而要對抗這種思想的侵蝕,我們要學會閱讀,學會啟動自身的想像力。社會道德淪陷的例子比比皆是,他卻脫口而出女性遭到不平等的對待。他對母親的遭遇是如此的痛心疾首,以致他不再希望任何人再去重蹈覆轍,他希望女性不再痛苦, 以致他忍不住收留那個看似無可救藥的女孩,去安慰與鼓勵厭世的胖妞。他的經歷貫穿著他的人生,他的一切,導演串聯著事實,讓這部片子如此的有力,讓人明白一個人的童年經歷是如此的重要,影響著人的一生。

但是這些各不相同的故事,卻訴說著如此相同的情緒。他們孤獨,無依,對生活無所適從,被生活侵蝕而無法抵抗,有著各自深藏而他人無法幫助的陰暗過去,他們企圖各自取暖,有的依舊活著,有的選擇離去。


五、電影的顏色

如果要給這部電影挑一個顏色,這部影片的顏色,是夜的黑。並非絕望的灰,也非悲傷的藍;並非衝突的紅,也非憂鬱的紫,而是黑色。通觀全片,夜晚的戲給人留下最深的印象,用厚而濃的色調,給人的心壓上重量。這種沉重的色調,給影片一個調子,非軟調子的溫馨,也非硬調子的濃烈,而是冰冷的調子。

這種黑在影片裡無處不在,即使呈現的是陽光明媚的早上,這種黑也從未從螢幕上淡去。這種黑存在於黑白相機沖刷出來人們猙獰的臉,夜色,主角的西裝,班上憤怒的黑人學生,人們的瞳孔,還有關了燈的房子,都透露出沉重的黑。但電影裡的黑,總會透露著光。黑暗中的臉,街上的燈光,病房中的陽光,走廊盡頭的光。這些光隱喻著人們所做的努力,與生活中的轉機,預示著每個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有明亮的部份。

而電影裡面也偏愛黑白的畫面,有時候以黑白的空鏡頭拍攝學校裡的長廊,空無一人的教師,樓梯,這種黑白給予影片一種未知的感覺,一種冷靜的感覺,置身事外的感覺。

六、電影中的對白

在我看來,電影中的對白與旁白是這部電影中最精彩的部份。每一句台詞的安排都不是隨意的,它們都有它們的意義,它們配合著情節,講述著一些人生中必須有所經歷才明白的道理。是這部影片的智慧所在,亦是這些話語,讓這部影片充滿著智慧,讓人感覺真實,讓人覺得它是如此前所未有地貼緊某個人的內心,讓人感覺到現實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七、為什麼是淡淡的音樂

有人說過,一部電影,如果它的背景音樂成功,那麼這部電影已經成功了一半。在我的眼裡,這部電影的背景音樂,也是極其成功的。
如果留心去聽,這部電影只有兩個地方(分別是Henry帶艾瑞克a去驗HIV的時候唯一一首帶詞的背景音樂,以及Henry最後擁抱艾瑞克a那裡稍微歡快而帶有希望的曲子)用了不同的樂曲,其餘時間用的都是一首旋律簡單,重複迴旋的背景音樂,這首背景音樂微弱,卻反反覆覆,揮之不去。這部電影中,背景音樂未曾走到舞台前面來,一直在背後,默默地演奏著。音樂這樣沉著冷靜地處理,是這部電影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這部電影的音樂可以說和這部電影的情緒是天衣無縫的,音樂帶動著人的情緒卻毫無明顯,絲毫沒有一些喧賓奪主的意味,這是少見而難能可貴的。


八、細節

這部戲裡面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戲,是Henry送走艾瑞克a的那場戲,Henry的房間是雪白的,正如他心靈渴求的純潔與純淨。兩人在室內感情戲的演繹異常精彩,從Henry漸漸讓艾瑞克a懂的他要把她送走後,推到了一個情感崩潰的高潮。Henry在戲裡面是一個情感很克制的男人,這也是為什麼他一直都只做代課老師,不願意在一間學校久留的原因。而在這裡,他表現的痛苦十分到位。而這段戲最妙同樣也是它的蒙太奇手法。在兩人攤牌的時候,少年收留所的工作人員開始進入Henry家所在的建築物,再穿插回他們兩人的對話,而此時工作人員已經步步逼近,一步步地走上階梯。這種手法營造了一種緊迫感,讓觀眾知道即將要發生什麼,這種視角讓觀眾對這段衝突劇情的感受大大加深,戲劇感徒增。而當觀眾預計工作人員已經來到門前了,導演並沒有呈現工作人員敲門的畫面,而是給兩人面部特寫,而同時伴隨急促的敲門聲,這個細節的處理大大加強了現實的殘酷感,有一種不得不接受的感覺。而在艾瑞克a被工作人員帶走的時候,鏡頭的處理非常巧妙,鏡頭面向Henry,Henry背向工作人員與艾瑞克a,他不忍看,手抓著頭髮。而當艾瑞克a被帶出屋子後,Henry倚著門,門外投射出冷冷的綠光,傳來艾瑞克a的哭喊聲,這個鏡頭隨著Herny關門,不久後結束。

電影中曾有意無意地給艾瑞克a送給Henry的戒指特寫的鏡頭。也曾多次出現筆記本,Herny總是說服身邊的人用文字去克服生活中的不如意,這些都意味著生活中人與人對對方的影響,或多或少,改變著我們。

See這個詞在電影中反覆出現,無論是胖妞說的,當你和我說話的時候,我感覺我才是真的被看到的。包括那個找不到存在感,每天放學都抓著鐵網的老師,他說,你看見我了?謝謝,謝謝。這種呼應的更加地說明了人類的孤獨迫使著人在生活的時候渴求認同感與存在感,他們渴望被看穿,被了解,人們幾乎是巴不得別人了解他們的一切,好趕走孤獨。

然而,誠如影片最後,Henry念的那段文字,我的心在下沉,我們每個人都有下沉的趨勢,但是我們必須抓住什麼,不讓我們往下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