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仲曰

2012-05-30 20:27:12

關於Henry


【局外人•存在感】
影片開篇引用存在主義哲學、文學家——加繆《局外人》中的一句話——「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毫無疑問,這句話幾乎可以闡明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調——孤獨感。
影片是以偽紀錄片的形式講述了Henry的一些瑣碎的背後卻具有連貫性的故事。開始時是對他的面部特寫,在昏暗的房間訪談進行——卻沒有採訪者——更像是在與觀影人之間的交流。這段台詞有句是對第三人說「……我想我不需要什麼」並下了逐客令,看上去是以便與採訪人(或觀影人)好好聊聊——事實上也表現出了他習慣拒絕別人,哪怕對方是出於熱心。
Henry與小說《局外人》主人公默爾索相似之處正是這種與世界的距離感。這種厭倦的姿態源自對生命本質的認識——正如小說中那句「活著就是生命的意義,感官的慾望才是我們每一天無法迴避的事實」所言,在直觀的感情前提下,掩飾變得無意義,感情也無需存在,因此H也好默爾索也好,都在看透了世界是台荒謬運轉的機器後,自顧自地成了局外人。
H的祖父說他從孩提總是把自己封閉起來。也就是說從童年期的他開始便習慣獨處,與自己交流——這種自我思考無疑是極度孤獨的事情。在看透生命本之後,他極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並希望能有效地操控它——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空皮包。
在課堂上H的皮包被學生摔到牆上,他面無表情地對那個挑釁的學生說「聽著,那個包沒有任何感覺,它是空的。我也沒有提供你損害的某種感情。」這句話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他有記日誌的習慣,將自己的痛苦全部傾倒在一本本筆記本里。並且希望外公寫日誌也可能是引導其對自己所犯罪行的救贖(關於他身世的真相他的母親可能已經在臨終遺留下的錄音帶里告知了他);在送女學生Meredith日記本時也是之前說,若將痛苦寫出來,就不再被其糾纏。這種情感的轉移傾吐就是為了自己能達到「空皮包」的狀態——空的,沒有任何感覺。他沒有發覺這種方式也是孤獨的——因為人只有與他人交流時才會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孤獨的。抑或,他所需要的就是這樣孤獨的方式。
可人畢竟不是皮包,他自己無法用這種記錄的表象手段達到不為人事動容,不為孤獨感煩惱的程度。所以他也採用一些外在手段去隔絕與世界的聯繫,比如不會去建立長久的關係——迴避女教師的示好(原因之一是在童年失去最重要的女性——母親後的害怕失去其他親密情感);不斷換學校以求不被束縛,以及不顧少女erica苦苦哀求堅決將其送到孤兒院。
儘管如此,他偶爾還是被情感失控折磨。在每一次的情感爆發——比如外公將自己反鎖到廁所後他痛罵護士後在公車上流淚,那時刻的他定是痛苦的。
【身體•靈魂】
「醒悟者,有識者說:『我完全就是肉體,除此無他;靈魂僅僅是肉體中某種東西的名稱罷了。』」——這在尼采看來是通往超人的橋樑。
H認為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的靈魂,因為情緒的失控。有由於這種靈魂與身體的脫節讓他缺失存在感——「像一張揉皺的鈔票,在社會上流動」
所以在外公再一次將自己鎖在洗手間和擁抱安慰Meredith時被誤會之後的情感失控後隨之而來的便是無法完全控制情緒挫敗感,與「身體厭倦靈魂」這樣的結論。
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的選擇是自由的。(讓•保羅•薩特)
H像所有典型的存在主義者一樣,認為自己可以理解他人,並尊重他人的選擇。這一點在收留erica後,她在他家中進行性交易那部份情節中被充分體現。在他生活明確的規則里並沒有道德約束女孩的選擇,只是規定他的房子裡不被允許這種行為。
在將虐貓少年帶到訓導處時候,鏡頭效果下的H好像是位悲天憫人的神明,在男孩說出「tapped,like the cat」時,他竟無言以對。
存在主義也認為,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人又選擇自由的。
所以在他的思維中常常陷入矛盾。這一點矛盾是道德與自由之間的——一方面他認為道德並不該被強加與他人身上,另一方面他有認為教師本身需要對孩子進行後天的引導,幫助其了解生存世界的複雜性。(是對其孤獨無人引導童年的彌補)
【矛盾•信仰】
「刻意去相信謊言,即使你明知道它們是虛假的。從你們日常生活里舉一個例子。要嘛是……我想要變得漂亮,變得快樂;我就需要整形,為了美貌;我需要保持身材,卓爾不群,穿著時尚。你們這一代年輕人,在當下——他們被這樣告知,女人都是妓女,婊子,被排擠,毆打,欺辱,蒙羞的對象,這是一場24小時不間斷的傳銷式精神屠戮!使得我們的後半生,都受這種錯誤觀念的控制,它很強烈,蒙蔽我們的雙眼,至死方休。所以,為了保護我們的頭腦,阻止這種愚蠢的想法滲入進我們的思想進程中,我們要學會閱讀,用以啟動我們的想像力,耕耘它,提高我們的自我意識,我們的信仰體系。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技巧,用以抵禦,用以保有我們純粹的精神世界。」
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台詞,也是主人公對自己信仰系統的剖析。這個世界現存的觀念被經過H自己的獨立思考後才被吸收接納,他的思想圍牆對於那些被認為是謬誤的想法堅不可摧。
在小說《安娜•卡列寧娜》中有位叫列文的年輕人,也有著類似的精神體驗——他時常為生活的本質困苦多年——「他就這樣活著,他不知道,而且也看不出他有可能知道他是什麼和他為什麼活在世界上,而且他因為這種愚昧無知痛苦到那種地步,以致他簡直怕他會自殺。」 這部電影裡也存在著對自殺的探討,摒棄指責或者讚譽,對其更多是尊重事實的客觀闡述。
即便堅定如他,也是經常陷入迷惘中。比如電影裡第一次見到erica時,他不顧她的獻媚,徑直繞過她走回家,她生氣地揚聲問道:「Where are you going?!」未落的話音中,直接切入的是下一個鏡頭——搭公車上班。每日幾近重複的生活,但是他也在內心疑問,自己究竟是要去何方,為了什麼。
這樣的迷惘會令人內心苦不堪言,無人能抗拒對自己的懷疑所產生的無助感。好在每一個努力渴望生存下來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獨特方式的解答。列文得出結論,也許人就是為了我們渴望的東西活著。而片中的H則也清楚地認識到哪怕不知道生存的緣由,但「習慣」會是解決那些暫時認為不堪忍受問題的好辦法;順其自然會成為是度過迷惑期的救生艇。
【生存•死亡】
H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游蕩,此時響起了他的獨白「我從人群中逃走,就像你一樣」——這裡的你就是指在自己幼年時候自殺的目母親。母親的自殺是因為不堪與祖父不倫的關係,這樣的生活她無力承受下去,所以選擇逃開。
學校里有位教師死亡,其他教師聲稱「天知道他是怎麼死的」,這位教師每天生活在自認為被學生奴役的世界,苦不堪言。他的電話錄音里充滿了怒罵與詛咒。他詛咒不受管教的學生與不可理喻的家長。這段結束後插入一段希特勒的演講,與其語氣竟然驚人相似。我想這裡想表達的是這位教師也是擁有自己絕對極端人生信念的人。他的死亡有一種可能是自己結束的生命。
比較明顯的被講述的是女學生Meredith的自殺。這個心思敏感的少女因為體型肥胖經常是同學甚至家長謾罵的對象。有一個情節是H在課上念他第一次上課時候要求學生們寫的文章——假定自己死亡的短文作業里,那個「no name」很大可能就是她的「……提供一切她想要的」——她的家境很不錯,從穿戴細節到與父親爭執時候的臥室都能體現這點;文章里是用的父母的語氣,幾乎沒有對女兒死去的悲傷,滿滿的是對她不知滿足的指責和對她無法進入好學校的惋惜——父親在刻薄她時提到現在努力搞不好還能上好學校——相信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了。
加繆在他的存在主義哲學著作《西齊弗神話》開篇即指出,只有一個哲學問題是嚴肅的,那就是自殺。
一個人選擇自殺是因為走投無路,但更多情況是其對自己處境的錯誤估量。自殺雖然看起來是種衝動的情緒,但若深入探究,其生活中所累積的種種也與累積出這次「衝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在經過思索徘徊甚至是痛苦的每一天後,H得出的結論是順著生命的自然發展,這樣面對一切的勇氣或者淡然來自內心所相信的「事情並不像你想像得那樣」——因此也避免了信念似是而非,又被自己積非成是,繞開自殺這一發不可收拾的結局。
這也是影片想告訴觀影人的思想。
【結局】
艾瑞克a令H想到了自己的媽媽。與她第一次見面時候她在公車裡性交易於老男人,索取報酬未果反而被打——這裡能與母親與祖父極大可能是被迫的不倫關係相對應。收留她後做hiv測試那天的購物場景中,不斷地穿插兒時與母親嬉鬧的片段,這是影片中惟一一次不是關於母親自殺當天相關的回憶。
所以影片結尾H向她展開的懷抱,就不僅僅是向眼前這個小姑娘敞開心扉而已了。

p.s這部影片還間或討論了關於教育與女性社會地位等問題。總體來說,耐人尋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