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现代启示录/当代启示录

8.4 / 710,611人    147分鐘

導演: 法蘭西斯柯波拉
編劇: 法蘭西斯柯波拉
演員: 馬龍白蘭度 馬丁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Izual

2012-06-01 04:27:07

哲學王死後怎麼辦?


西方人很呆,此處的西方人特指猶太教文化下的那些,他們一直糾結於到底誰才有資格審判人的問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耶穌說,誰認為自己沒有罪的,就可以拿石頭丟她。這個例子其實是個詭辯,完全不合邏輯,但是基本上,所有人,包括東方人都覺得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論調:你丫說人不行,你自己呢?你說人拍的電影很爛,你倒是自己拍一部來看看啊!你說他當總統很銼,要是給你當的話,你比他還不如。
這個說法有一個潛在的前提,就是只有上位者才能進行審判。智力高的評判智力低的,道德高的評判道德低的。
一般情況下,這是成立的,比如要評判一個人究竟有沒有音樂方面的才華,得這方面的行家來進行。但是又不盡然,你唱歌好不好聽,普通人就聽得出來。而且從結果論來看,因為你唱歌是給大眾聽的,如果樂評人很看好,但大眾不買帳,那麼你是無法以這條路為生的。
另外一方面,從平衡的角度來看,只有上位者才有資格評判人的做法也會導致專制。比如最上位者誰來評判?像是最高領導人如果犯錯誤了咋辦?如果說人之上還有神的話,最上位者還有神可以評判他,那麼神又有誰來評判?
所以現在除了少部份的國家之外,流行下位者評判法,比如陪審團就是選取各職業各階層的普通老百姓,用普通人的視角來評判犯罪。當然這種做法也不盡完美,因為按照智力因素的分佈來看,大部份人還是比較普通的,不能算呆,但是也不聰明。比如在伽利略時代,你搞個陪審團來審判他,結果肯定是直接判火刑。
人不要追求完美,不要去尋找絕對。這些東西都不存在,絕對的公正。能找到一個大差不差的方法湊合就行了。

假設以一個普通美國老百姓的角度,來看二戰之後美國的幾次戰爭,就顯得十分可笑。
亞洲部份,三次南北戰爭,本質上都是美國試圖在全球範圍內剿滅共產主義。中國,朝鮮,越南,三次都失敗了。為什麼美國的當權者這麼執著的要參加戰爭,固然有利益的因素,但也是本國的共產主義給鬧的,讓他們產生了一種錯覺,共產主義要統一全世界了。所以不光在國內打壓,還得在世界範圍內參與戰爭。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當然會覺得他們瞎折騰,什麼星球大戰,第三次世界大戰核戰爭統統沒有發生,蘇聯還解體了。不過當時,他們都特別恐懼,因為共產主義的口號,是要解放全世界。
恐懼就是本片的另外一個主題。
如何能解除恐懼?本片的觀點和《守望者》如出一轍,就是你自己變成恐懼的根源。比如你怕殭屍,等你自己變成殭屍你就不怕了;你怕殺人魔王,你自己也這麼幹,你就不怕了。與恐懼為友,把自己變成恐懼之源,你就沒有恐懼了。不過也就導演編劇們這麼一說,事實上怎麼樣,我是不知道的,因為我沒有體驗過。說不定到時候又會有新的恐懼產生。比如《大塊頭有大智慧》(不是《大隻佬》,而是國語版的故事)裡面的孫果,躲在深山,不是逍遙自在,而是十分徬徨;比如馬加爵四處流浪之後反而非常渴望被抓住,很多流竄的罪犯都是這個心態。

本片裡面馬龍白蘭度創立了一個邪惡王國,我反而覺得這個王國有點像柏拉圖的理想國。在本片的設定裡面,這個國王在外界看來,精神錯亂,變成了一個殺人魔王。而在最後魔王自己煩了,讓人把自己給殺了,還要把自己的王國給炸了。這就有點扯淡了,哪有一個國王會這麼幹的?
按照正常思路,發展應該是這樣。理想國在哲學王的治理之下,非常團結,效率奇高,人們安居樂業,無條件服從領導,而哲學王自身也嚴於律己,整個王國一派欣欣向榮。
然後問題就來了,哲學王老了,要死掉了。手下們爾虞我詐,派系林立,爭奪王位。最後這個王國就衰落了,這才是歷史上一再上演的橋段。
按照一般的觀點,ms好的東西總是能夠越變越好,比如你有一百萬,就比較容易賺到下一個一百萬,而如果你不名一文,就很難賺到第一個一百萬。
但是歷史卻不是好上加好的在變化,而是合久必分,盛極而衰。我認為原因有兩個。
其一是遺傳和變異。中國的古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顯然是不正確的,至少是不完全正確的。英雄偉人的後代們,基本上都不如他們的祖先,而後來的英雄們也沒見他們有多麼了不起的祖宗。有些比較搞笑的王朝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正,大搞近親婚配,結果生出大批弱智。這是造物主搞的一個平衡,即優異的基因是不可人為操控的,它的出現更依賴於變異,而不是遺傳,這也就使得沒有一個王朝可以萬古不朽,連一千年也達不到。
上面這個原因是主因,次要原因是人的慾望永遠不會滿足。知足這個詞很天真,馬斯洛說人的需要分五個層次,當你沒飯吃的時候,最想要滿足的就是生存需要,有飯吃,然後是安全感,歸屬感,愛的需要。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什麼是自我實現呢?就是幹出一番事業,以前就是文治武功,開疆拓土,現在則是拿個奧運會金牌,搞一個家族企業,或者登上月球什麼的。
按照馬教授的說法,人只有滿足了這個自我實現的需要之後就會達到完滿的境界,會有一種超過高潮的爽快感。這個說法不完全,因為只要幹成了一件事,那麼之後這件事就不會再給你帶來第一次成功的快感。比如那位一小步一大步的阿姆斯特朗,據說他後來的生活很糟糕。這是不難想像的,設身處地的試想一下,你都上過月球了,面對人世間的種種,你還提得起勁嗎?什麼才能給他更大的刺激,只能是上火星了。
所以我認為,自我實現這種東西,其實就是另外一種高潮,確實很過癮,但也非常短暫,只是那麼一瞬間的事情。完了之後是什麼?是空虛,無盡的空虛。只有通過尋求更高的刺激才能獲得滿足。《老友記》裡面莫妮卡的一任男友,是個億萬富豪,智力超群,在智力領域的成功已經不能給他帶來任何快感,於是他開始學習搏擊,希望能夠在體力上面尋求滿足。這不完全是個笑話,而是很多人內心真實狀況。
因為這個慾望的無止境,所以每個王朝的統治者到最後肯定是空虛。老百姓想的是,國王能把我們的生活搞好就很棒了,但是國王不會這麼想,因為他的生活已經很好了,他得有更高層次的追求,而這個追求是沒有盡頭的,完成了一個目標,征服了一座山峰,這座山峰就沒有了意義。
所以,說到底,還是終極意義的缺失,使得人的行為變得非常地茫然。另一個角度來講,生活在底層的人又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只需要關心吃得飽,穿的暖就行了,而這些要求相對於那些高難度的自我實現來講,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目標,有盼頭,生活很美滿。待到一個個目標都實現了,沒有目標的時候,才是最痛苦的時刻。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