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遙小遙

2012-06-02 09:58:46

誰有權利更悲傷?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評論影片之前,我想到了一個場景。大致兩位姑娘聊天,姑娘A說一日她去她剛小學畢業的小表妹家。小表妹聰明伶俐,家境也富裕,算得上物物皆有,事事皆好。可是小表妹的父母因為工作繁忙,打算初中將孩子送去住讀。一向乖巧的小表妹突然不依了,哭鬧起來,一人在房間裡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姑娘A在門外看著心裡就想「得了吧,就這點事兒,天底下比你慘的人多多了,何況你還過得這麼舒坦。」姑娘B也挺贊同她的觀點,認為這孩子沒受過什麼苦,這樣鬧脾氣是沒道理的。

   不管小表妹到底是不是得了嬌生慣養的公主病。但是由那兩個姑娘的言語我卻讀出來了悲傷與痛苦是可以比較的意思。

   這樣的心態其實太熟悉不過了,斷了手的會認為手指破了的沒什麼大不了,得了絕症的會認為精神壓力大的人沒資格抱怨,前者永遠都會認為後者小題大做。就像年長的人總是忍不住譏諷年輕的苦悶只是無病呻吟一樣。

   正因此,「悲傷」是一種極難表達的情感。

   這兩個字拿捏的不好,博得的不是同情,怕是只有嘲笑了。而《超脫》卻是一部完美的演繹了「悲傷」這一感情的電影,並且藉由觀影的憐憫體驗喚起了內心深處更隱秘的疑惑和思考。

   故事並不復雜,其實也並沒有統一完整的情節。其敘事的類型,依舊是慣用的以一人的視角去觀察週身的環境。這個人是亨利,而那些環境是一所有著一對問題學生和失敗老師的學校。他們頹唐的軀殼裡包裹的是一顆顆扭曲沉痛的心靈以及對生命完全失去了熱情毫無顏色的靈魂。

   但是,我們有能力去恥笑他們的失意與絕望嗎?難道我們能夠以一副成功者的嘴臉趾高氣昂的對這些失敗者說,這都是你們自己的錯,正是你們自己把生活搞得一團糟的話嗎?

   亨利從來沒有以一個救世者的身份出現在這群問題少年之中。他並不是一個企圖以自己的真誠博取學生們的信任,最終將他們一一改造為主流社會所認可的人。那樣的真誠無疑是浸染了虛偽的自我優越感的。而亨利本身卻從未打算過做一位改造達人,他拒絕成為長期的老師,而一直都在不同的學校代課。按照他自己的話說,他害怕和人建立長期穩定的關係。而他本身就是一個有著嚴重心理隱患的人。不過,恰恰是這樣的傷痕,使他天生就懂得如何對待那些孩子。他和他們是一樣的,他並不用做作地堆起笑臉說「我了解你的那些悲傷」。

   他以他自己的視角冷靜的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能嘲笑一個胖女孩長期在父母的嘲諷之中倍感自卑的苦悶嗎?我們能因她拒絕用自己的天賦畫人們期待看見的事物,而嘲笑她是一位失敗者嗎?

   或者,我們能夠責備一個小妓女是因為她不知檢點才會落得如此下場嗎?

   而對於一個最終壓抑不住自己的挫敗感而失聲痛哭的女老師,我們能說出「你管別人幹嘛?又不管你的事兒!」這樣的話嗎?

    還有故事裡更多的失敗者,這些被主流社會拋棄的人群。難道我們就可以仗著自己人多勢眾,仗著自己握著話語的至高權力而對他們評頭論足,最終宣判他們是咎由自取不值同情嗎?

    沒有什麼比隨意評價一個人更加自以為是的事情了,而其中又以評價「悲傷」最為可笑。

所以凱耶太聰明了。他避免傳統的故事模式——用「改過自新」來肯定一些人的性格,或者用「死亡」去懲戒另一些人的懦弱。他不評價,他僅僅只是表達這種情緒。在灰色為主基調的畫面中,各式人物用無力而絕望的口吻述說著,甚至用冷漠的態度看待個體死亡。而這一切都恰如其分,渾然天成。

正是這表面上的波瀾不驚,恰恰喚起了人人內心之中最純質的憐憫與恐懼。

人不是永遠都要處在競爭之中,「悲傷」也一樣,它並不需要拿來比較。在這樣極度私密的情感之中,不需要說教,不需要評價,它僅僅想要被單獨的對待,單單只想得到宣洩。畢竟,我們人人都有可能遇見這樣的情形,在他人眼裡無足輕重,卻獨獨自己不堪忍受。就像開頭的那個小表妹一樣,她也許並不想說「我比別人難過」,她只是單純的在表達「我很悲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