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四百擊 The 400 Blows

四百击/四百下/胡作非为

8.1 / 128,501人    99分鐘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編劇: 法蘭索瓦楚浮 Marcel Moussy
演員: 尚皮耶李奧 Claire Maurier Albert Rem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浴佛

2012-06-03 09:41:27

鮮明的時代印記——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


《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其為法國固定的用語「青春期的強烈叛逆」由The Four Hundred Blows譯得「四百擊」)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影片,黑白膠片,它的產生掀起了法國電影的「新浪潮」樸實無華,簡潔明了的敘事風格,將現實主義精神融入其中。在當時給人一種很清新的感覺。雖然我對此沒有太多的概念。但也知道其在法國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意義。
然而,就一部作品來講,不能以其歷史意義來評判好壞。就好比古時有秦皇漢武、近有澤東小平,誰也無法否認其歷史功績,但作為一個人來讓後人評鑑恐怕眾口不一。
《四百擊》的時代印記很強,畢竟用寫實的手法拍攝。所以當時的衣著打扮,人情世故都讓人深有感觸。很多場景也頗有我兒時的記憶只是並沒有片中那麼誇張罷了。學校總有那麼一個讓人心生畏懼的老師,無理苛責體罰學生,也總有學生叛逆反抗。一家人擠在狹小的生活空間裡,父母為了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而忙碌於工作,他們肩上生活的壓力作為小孩子的我們不懂。只是,重壓下的父母脾氣自然不好,偶爾或是常常會拿孩子的小毛病小錯誤大發雷霆,所以我們會為了保護自己撒謊,謊言揭穿後換來是更嚴重的打罵,索性離家出走,總是抱怨父母不理解孩子。其實就像孩子不懂父母一樣。當然沒必要讓孩子懂得大人的事,成長總需要過程。但是一個不穩定的環境下,孩子沒有安全感,叛逆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所謂的青春期狂躁症?(笑)
其實,片子講述的就是一件司空見慣的平凡事例,用的還是涼白開似的敘事風格。為什麼就如此深受大家喜愛?我想是這部影片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吧。
只是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大部份家庭所面對的問題跟那個年代不一樣,引起青春期叛逆的原因也不一樣。但結果卻一樣,就是認為家長學校甚至社會對孩子的壓迫,讓他們的成長受到了限制,因此反抗。然後此片正能引起觀眾自己的回憶。然後忽視電影本身所處的特定時代,但覺自己就好像是片中的小主人公,驚嘆與導演的功利(笑,感覺像是在說自己)
其實這本就是一個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的時代。看完一部電影突然感觸很深覺得不錯,而且大家都說「好」。於是迫不及待打個滿分或是優秀然後簡短評論下,之後該做什麼做什麼。(再笑,怎麼還是像在說自己)
不過好在我停了下來又仔細看過影片後,重新思考
究竟這樣一部影片給我帶來了什麼啟發呢?不是說能引起共鳴就是好作品。一部宣揚無政府主義的影片引起了無政府主義者們的共鳴也叫好作品?
其實,一部引發新潮流的影片之所以引起人的們的注意,就是因為它如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那樣,讓人耳目一新。但往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一定是吃的最好的那個。
所以就電影本身而言,此片水平與評分並不那麼相匹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