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歸鄉 [俄]--The Return [2003]

回归/爸不得爱你/真相(台)

8 / 36,670人    105分鐘  | Turkey:99分鐘 (TV version)

導演: 安德烈薩金塞夫
演員: 弗拉迪米爾加林 伊凡 杜布朗拉沃夫 康斯坦汀 拉朗尼柯 娜塔莉亞 維杜維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隱於市井

2012-06-08 07:32:13

《回歸》---俄羅斯情殤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又譯為,是一部堪稱上品的俄羅斯電影.影片描寫的是一對兄弟12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突然歸來,面對這位一直存在於照片中的男人,父子間無可避免的猜疑、恐懼、敵意和愛恨情仇終於演化成最終無可挽回的悲劇結局。影片以父子三人的一次荒島之旅鋪展情節,其中穿插幾幕父親類似於特工的怪異行為.旅途中,每逢遇到困難,父親總是以袖手旁觀的姿態,使用類似軍訓的方式試圖使兩個孩子體會成長的艱辛,然而拔苗助長非但無益反而在父親與兒子之間引發了不斷升級的種種衝突,因為父親忽視了兒子最珍視的東西---尊嚴.終於隨著一聲巨響,父親與孩子間的隔膜演化成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而關於父親的詭異行為以及他試圖尋找的秘密到底是什麼,影片並未片語交代.這看似無關影片主旨,無關父子感情的懸念,正是導演功力的極大體現,手法乾淨,利索,彷彿一聲清脆的響指噶然而止,留給觀者充分的想像和感嘆.
    對於一部電影,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傾向.針對,哥哥認為影片中的兒子極端可恨,在他的概念里孩子對父親必須絕對的服從,而我卻更多傾向於兒子,認為父親的強權忽略了兒子在情感的需求和缺失.當然,我們兩個人的感受純粹屬於個體感受,如若認真去追尋導演的立意,我想只能到浩瀚的俄羅斯文化中去探詢一二,或許能夠嗅到些來自那個神秘民族的文化氣息---神聖,憂鬱,極端而又激情四射的俄羅斯.
    對於哥哥那一代人,他們的成長曆程毫無疑問受到了來自紅色蘇聯的影響,白樺樹,三套車,丹娘,鄉村女教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至今在他們的記憶中仍然代表著蘇聯,代表著他們年少時的夢想和如歌的青春歲月.然而,這個"在正確的時刻到來,又在意想不到的時刻突然離開"的紅色蘇維埃僅僅是俄羅斯漫長年輪中短暫的74年歲月,而在艷紅的背後屬於俄羅斯的是一雙深邃的目光,她充滿著苦難,滄桑,流亡與詩歌,至今仍通過普希金,托爾斯泰,萊蒙托夫,列賓,巴格香等等眾多敏感的靈魂意味深長地注視著我們的生活.或許曾經我們誤讀了俄羅斯,只因那荒唐的歲月而忽略了深沉,滄桑,充滿悲憫情懷的真正的俄羅斯.
    1961年中蘇關係徹底決裂,至80年代末,蘇聯走向解體而中國走向改革開放.二者漸行漸遠,確使擺脫了紅色蘇聯影響的中國具有了更寬廣的視角審視我們這位鄰居,體察她民族的特質,感悟她深邃詩意的氣質和獨特的宗教情懷.公元988年,基督教的光輝普照廣袤的俄羅斯大地,成為千年不衰的東正教.自此,宗教讓俄羅斯民族第一次擁有了人類的眼光,她們嚮往人類的平等,嚮往沒有貧富貴賤差異的平和世界;自此生命本身變得不再重要,而僅僅是個體從苦難走向救贖的一段路程;自此,追求幸福變得不再重要,對尊嚴的維護和對人類的拯救使俄羅斯民族充滿了人道關懷.學者王康說:因為對上帝的絕對忠誠,使對絕對真理的不斷求索成為俄羅斯萬死不辭的唯一的信仰.
    "我不是鳳凰卻在火裡歌唱,我是冰的營火,火的噴泉..."書寫下這動人詩篇的女詩人茨維塔耶娃---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選擇用自殺的手段完成她最聖潔,純正的回歸.何謂回歸?回歸是一種對苦難的蔑視,回歸是一種對個體尊嚴的絕對尊重,回歸更一種"獨自路上"的忘我境界.了解俄羅斯的宗教情節,是充分理解中父子情感的重要前提,一個擁有了後代的俄羅斯的男人,對妻子和孩子的絕對忠誠是其必須擔當的絕對義務,而對個體的充分尊重更是父親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必須為其構建的精神家園.影片中的父親和兒子或許都沒有錯,但衝突的發生雖非他們的初衷而必將成為他們生活中的必然,因為他們擁有的是共同的宗教情懷:對自我生命的絕對忽視和對自我尊嚴絕對捍衛.可見,尊嚴的存在是不分長幼,不分男女,不分貧賤的,它與我們所謂的孝道似有衝突,而細細體察,尊嚴比較於孝道似乎來得更高貴,更博大,更悠遠...
    卡夫卡說:當我們生活的世界陷於不義時,惟有受難才能讓我們與這個世界產生積極的聯繫.在我們生存的當下,在我們因無聊而唏噓的時刻,細細體會中幽暗,悲愴和神秘,一絲絲屬於俄羅斯的宗教情懷,屬於俄羅斯的苦難氣質,屬於俄羅斯的救世情懷難道不能讓我們也思考些什麼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