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餅乾屑

2012-06-09 05:41:05

這麼悲傷的電影


一. 多維的世界
不管是一本書還是一部電影只會給人一種基調,一種顏色,或喧騰或安靜,或溫情或冷漠,或歡樂或悲傷。我無法直視徹底純粹的東西,滿口仁義道德的君子,胡攪蠻纏不講一點道理的無賴,我都受不了,相較之下卻非常欣賞優雅的瘋子,博愛的混蛋,世界的多彩讓我無法真心厭惡任何東西,所有人身上都絢爛多彩,像那些復活節的彩蛋。電影和書從來不是凡塵之物,沒有本來世界的那麼多元雜亂,為此,在我心中它們也最是能墮入徹底純粹的焚坑。它們總是給人那麼純粹的情感體驗,但是吧,在這個社會的熔爐中不是讓人更容易困惑和分裂嗎?你願意相信能推你前行勇往直前的紅色,你覺得能融化你心靈讓它填滿溫馨的粉色,你覺得能鑄造你內心深刻溝壑的紫色,一篇篇一塊塊的像更新檔一樣被自己貼在了精神的漏洞上,說實話,我覺得這也算是找到了一種平衡。像我這樣一個雖不入世又遭侵染的人在人世能生存的平衡,也就越來越看不進詩情畫意的文字,看不進清淡緩慢的電影。我知道世界是如此的多維,那本書或者那部電影給我的只是一個維度,一種顏色,可是這個卻把我認為最可憎又最無法割捨的維度延伸的那麼遠,駐紮的那麼深。他那麼的悲傷,悲傷地像一個發瘋的畫家,拿著沾滿灰色顏料的筆,把所有其他顏色全都甩上灰色的印記。也不對,沒有爆裂的情感,就好像就好像你從來都沒有注意過得牆角里默默發生的那些人的那些事兒。悲傷有兩種,一種是只為自己悲傷,擺脫不了狹隘,另一種是為整個世界悲傷,悲傷的博大更深邃。
二. 佈道
布羅迪就像一個佈道者,在一個暗無天日的環境中冷靜地散發著攝人魂魄的冷光。通過布羅迪那些記憶的片段和外祖父的懺悔我能猜到他媽媽是因為和外祖父的關係而自殺的。但是,我一直沒敢相信他會是媽媽和外祖父的孩子,我相信布羅迪雖然懷疑,但是隨著外祖父的死他永遠得不到確切的答案。這是一部有關教育的電影,我在想,究竟得到怎樣的教育才能擁有這麼悲天憫人的情懷?難道真的只有涅槃才能重生嗎?他必須承受那些永遠擺脫不了的夢魘,在聖潔的信仰下參悟,變成了一個苦苦修行的佈道者。他是那麼深沉的理解尊重憐憫每一個孩子,以一種正確冷靜的方式。我驚嘆於這樣摯誠的情感與這種冷靜的釋放,這需要經過多長時間的參悟與修行啊?在所呈現的這所學校之前的那些學校,在那個推薦他說他是個非常優秀的代課老師的那間學校也是這樣的刻骨銘心嗎?也許是的,我們看到的也許只是他佈道過程中最普通的一部份,只是一部份而已。他懂得怎麼應對狂妄的學生,他對那個黑人學生冷靜有力的話完全擒住了學生不可理喻的野性。他告訴學生什麼是真正的思維上的自由,他講述的方式永遠那麼沉靜又悲傷。他不讓自己安定下來,拒絕讓自己與更深更複雜的情感產生糾葛,這本身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但是這正是最好的方式。我一直覺得個人崇拜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尤其一個組織或者一個群體,到後來往往把思維扭向另一個極端,就像《浪潮》裡的那些學生一樣。當布羅迪布完了他要布的道總是要適時的割捨。說實話,這樣一個溫柔、冷靜、英俊又有哲學氣質的男老師學生怎麼會不愛,尤其女學生。那個路邊的雛妓,我覺得他用了最得體的方式去尊重關愛她,使她重新回到擁有光明的生活,但是他這味良藥的副作用就是小女孩必然要迷戀依賴上他,他是那麼的冷靜,像上帝一樣的透徹,他不帶任何拖泥帶水的對小女孩說,你需要的不在我這裡。他的身世是那樣,難道還會有人比他更知道小女孩真的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嗎?他選擇去愛,同時也必須割捨。永遠把自己推向痛苦的境地。那個胖女孩問他感到處境困難時是否需要找個人聊一聊時,我以為他真的會跟那個胖女孩說起自己,但實際上我真是沒能理解他的專業素養,沒能理解他悲苦修行的堅定,他以一個師長的身份去透視胖女孩的需要。可是畢竟當需要他無法給予時一切也變得非常的無力。那個女人質疑他時他發火了,我覺得既是對無能為力的一種惱怒也是關於家庭自己心裡陰霾的爆發。
三. 絕望
它把教育描繪的這樣的絕望,無助的喘息,呼之欲出的儘是繾綣的灰朦煙霧,俯臥在地毯上,窺視竊聽著女校長的嗚咽,低沉的通告掩飾心靈碎裂的聲音,都想去拯救那些孩子,都在忍耐和希望中不懈堅持,可終於還是垮掉了,終於還是在女學生扭曲的認知,頑固的遊戲人生態度的撞擊下瓦解了。亞裔女教師在哭泣,孩子扭曲的心性為什麼像磐石一樣的堅固,她早就撞的頭破血流了吧。原來拯救者的世界同被拯救者一樣的殘酷。我真的從來不知道教育能這麼絕望。
  在我的印象中,布羅迪和小女孩擁抱的時刻第一次感受到了明快的色彩,或許,再濃的迷霧中也總會有一縷陽光突圍出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