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激央

2012-06-11 05:00:53

船長,我的船長


「Oh captain,my captain!」心情複雜地看完了《死亡詩社》,這部以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為背景的電影。莎翁的Sonnet 18和拜倫的She Walks In Beauty都讓人見證和重溫了那樣一種熱血和眷戀。然而除此之外,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幕,是在keating老師離開之時,孩子們站在桌子上閃著淚光但是卻激情充盈的那一句,「Oh captain,my captain!」
船長,我的船長。
這是惠特曼寫給總統林肯的著名詩篇。林肯成功領導南北戰爭,解放黑人奴隸之後,於舉國歡慶中不幸被反動勢力雇用的刺客殺害。惠特曼於是寫下這麼一首悲壯的詩歌。美國是航船,林肯作為船長來掌控這個艱險的航程。也許在故事的一開始,keating老師讓孩子們叫他船長的時候,便註定了最後同樣悲劇的結局。
孩子們最後喊出來的那一句是激揚、憤慨而不捨的,是一種強烈的感嘆和熱情。但是作為現實來講,理想和激情始終是沒有戰勝世俗。電影中的孩子們是喊出來了,但現實卻與此形成了鮮明對比,滿腔的激昂始終是抵不過默不作聲但無所不在的刻板現實。所以,「船長,我的船長」這句話最後我沒有給它任何的標點。或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表達我當時的心情。
故事發生在威爾頓預備學院。在keating老師出現之前,這所學校是常規的,充滿教條主義和規章制度的學校。然而keating的到來激起了一陣強烈的風波,他大膽地用反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喚醒孩子們心中的熱情和信仰,把他們從僵化死板的模式中解放出來,重新找回自己的理想和熱忱。後來,學生尼爾偶然發現keating老師曾參加過一個叫死亡詩社的組織並告知同學。於是在同學的熱情嚮往中,死亡詩社得以重建。他們招納了女社員,在當年keating老師作詩的地方吟詠美麗的詩篇,跳最原始的非洲舞,肆意張揚著熱血的青春。
然而不幸最終到來了。學生中最出彩也是本來最遵從家人意見的尼爾違背家人的意志,參演了話劇《仲夏夜之夢》,取得了令人震驚的效果。但當帷幕落下,簇擁著歡呼與掌聲的他,也為夢想付出高昂的代價。聲色俱厲的父親對兒子所思所想並不關心,在自我選擇與家庭制約的尖銳矛盾中,他既不想成為父親期望的那個人,也無力成為真正的自己。於是在那個飛雪的寒夜,尼爾戴著精靈花冠回溯了自我盛放的璀璨一刻之後,決絕地將年輕的生命終結在夢想的祭臺。
尼爾的死,將學校推上了風口浪尖。學校開始追查這件事情,他們查到了死亡詩社,也查到了keating老師,並堅絕地認為是keating老師和死亡詩社直接誘發了尼爾的死,不再用他當學校的老師。最後,在諾倫領著大家朗讀曾被keating稱作「鬼話」的文章時,這位真正的老師走進教室,收拾起東西,邁步告別曾經熱血飛揚的地方。在他即將走出教室的一剎那,原本最內向的托德,突然站上桌子向keating喊出了那句話。「Oh captain,my captain!」接著孩子們紛紛站上桌子,向這位熱血船長告別。Keating帶著淚光閃爍的微笑,離開了學校。
毫無疑問,威爾頓預備學院的宗旨原本是沒有任何錯誤的——教導學生循規蹈矩地生活,追求美好的未來。這也與尼爾父親這類家長的想法相契合。這種思想,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地域,好像都佔據了生活的主流。但是,如果連最應該意氣飛揚的年輕人都沒有浪漫和衝勁,而只想著怎樣去謀求一個更好的生活,適應這個世界,那麼這種螻蟻一樣失去任何可能性的生活,又還有什麼意義呢?教育的真諦,原本在於培養出改造世界的人,但是現在我們更加側重的是,學生這個群體,作為一種產品流入市場之後會有怎樣的用途。這種環境,也使一個個年僅十幾歲的學生,越來越實用主義。
王小波有一本書叫《沉默的大多數》,這個書名使我想到了相當的一部份人,也就是社會的大多數,每天混跡於人群,過著機械化的生活,找不到任何使自己面目清晰的理由,進入茫茫人海,連自己都看不到自己的身影。這種人不該是我們的教育所要追求的產物。當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靈魂走進教室,除了知識之外,我們必須給予他們的,是對於理想的堅持和敢於站上桌子尋找新視角的那種熱血。也只有這樣,他們未來才會有改變世界的可能性。
在現有的環境下,改造世界似乎是一種可笑的烏托邦式幻想。因為我們的教育永遠是把學生思維僵化,使他們只會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這是一種不可能再短時間內得到改變的現狀。但是,我們的教育,除了服從現狀之外,還是需要有一些理想主義的。不管學生們最後是不是被社會大環境所同化,至少我們要在他們理想尚存之時,把這樣的激情保留的更久一點。不要讓他們本該存於心中的熱血,塗在無盡的考卷和標準答案中。真正有所作為的人,都是有獨立的思想和自由人格的,而一個連激情都沒有的人,又怎麼能妄談有所為呢?平庸的人是大多數,剩下極少數的人,要嘛滅亡,要嘛瘋狂——而瘋狂剛好是一個人可以成功的巨大潛質。我希望在我們的教育中,可以產生這樣的極少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