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小丑
2012-06-15 19:25:32
誰來拯救?怎樣拯救?我們真的需要拯救嗎?
小司推薦我看這部電影,並且她本人也反覆觀看,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電影在濃郁的東南亞風格的背景音樂中開始,片子一開頭就是作為心理醫生的女主角伊莉莎白想得到巴厘島巫師的指點,巫師說:不要用你的大腦思考,而要用心。這是西方的科學邏輯與東方自然智慧的交鋒嗎?
她的女友告訴她:懷孕就像把紋身紋在臉上,之前一定要想好。的確,正如女友結婚前就積攢嬰兒用品一樣,她積攢的全是與自己事業和愛好相關的東西,這預示著她不能像大多數女人那樣循著結婚生子的古老軌跡過大眾都在過的生活。其實我們身邊的物品有時候也可以站出來作證:我的主人是個怎樣怎樣的人,瞧瞧我,你們就都明白了。我想一個環保主義者的衣櫃裡不太可能有皮草,除非她是個偽環保,就像我,呵呵。
我覺得祈禱在兩種情況下可能發生:
一是某人想不勞而獲,就像義大利老笑話中祈禱神幫助自己中彩票自己卻從未買過一張彩票的窮人,
二是當一個人做了所有能做的,還是陷入對未來無法掌控的深深不安之中,他別無它法只好藉助萬能的上帝,像伊莉莎白。
那麼信仰是一種「不能掌控感」下的懦弱嗎?為什麼大多數人成功時想到是「人定勝天」,失敗時才想起上帝?看到影片的第18分鐘,我的直覺告訴我這電影一定受到了經濟衰退的潛在影響。(但不一定對)
顯然,上帝很忙,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你得學會取捨一些東西,你得學會把自己的不安全感降到最低,你得學會下一秒愛咋咋地,這一秒我要享受我的生活。
好像伊莉莎白做到了,她逃離了她不喜歡卻一直在敷衍的、所謂每個正常人都該有的生活(我是指結婚 生子 柴米油鹽 爭吵或和好),來到了享樂的國度義大利。當她把幾乎一生的回憶都裝進箱子寄放在倉庫,倉庫管理人對她說:戀戀不捨的人多了,但很少有幾個人回來找。----這句話我喜歡。
我一直在考慮在伊莉莎白獨自吃義大利麵時,為什麼要放「夜女王的復仇詠嘆調」這個背景音樂,其間還穿插了熱戀中的男女親吻的鏡頭。
最終我在網上搜到了這些:
該詠嘆調取自《魔笛》,是莫扎特留傳於世的最後的一部歌劇。 夜後給女兒一把短刀,令其殺死薩拉斯特羅,並唱起燃燒著怒火的詠嘆調。《魔笛》是一部深具哲理意味的德國民族敘事歌劇,上演於1791年(作者於同年逝世)。在這部歌劇中,莫扎特運用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的神話劇的形式,體現了他的「烏托邦」理想,即智慧終將戰勝愚昧,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善良終將戰勝邪惡。這部歌劇的劇情十分離奇和稚氣,情節的發展也有不合邏輯之處,但歌劇上演後取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這無疑體現了當時的歐洲民眾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嚮往。
我想這是一個開始,它預示著伊莉莎白開始尋找她的自由與快樂,享受她的生活了,果不其然,之後,幾個深深懂得「無所事事的快樂」的義大利人引領他開啟了他的新人生。
但我卻感覺她在用食慾的滿足來掩蓋精神的不滿足,那條藍裙子洩漏了她的心事。還有就是穿插在前半集中若干涉及甜蜜愛情和幸福家庭的場景,以及年長女人對她的生活做出不成功的論斷。
「即便是永恆之城羅馬,也要面對永恆的變化」---我愛這句話。沒有什麼是你能夠抓在手裡的,我們與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之間的關係,就像是行駛在高速路上的車輛有幸相遇了,不管是擦肩而過還是同行一程,我們都應珍惜與感激,但永遠不要有長相廝守的奢望,因為這種奢望會使你害怕失去,恐懼未來,迷失自我。
打坐冥想的時候,滿腦子想的卻是自家的冥想室怎樣裝潢,哈哈,這描述的簡直就是我,總是為了做什麼而做什麼,總是在刻意的尋找一種態度,一種要命的行為藝術而不是專注於自己的心。想到一句似乎插科打諢的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做到太難。
在美國,她想用戀愛來拯救自己
在義大利,她想用美食來拯救自己
在印度,她想用祈禱來拯救自己
我想這些我們都試過,但,有人成功嗎?
伊莉莎白回到了巴厘島,巫師說:重要的是平衡,就在天堂與人間的十字路口,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
這很接近中國的道家思想,於是,她小心翼翼的保持著自己在這世界上的平衡,她不敢在愛情上聽從自己的心意,她想讓任何事情都在她的平衡掌控之中,結果她與新男友的關係卻在看似風平浪靜的海洋里觸了礁。
她,到底該怎麼做?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我們是該任由自己的感覺不顧一切,還是把一切控制在一個明顯的界限之內,其實,一切的答案就在片頭:不要用你的大腦思考,要用心
當你面對著以各種不同理由干擾你自我的人不知如何是好時,不妨閉上眼睛做一個深呼吸,問問你的心:你還好嗎?不覺得壓抑嗎?不覺得幸福嗎?會覺得難過嗎?妨害別人了嗎?
如果你能看到它對你微笑,那就不要猶豫,帶上它繼續你獨一無二的人生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