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搖滾年代--Rock of Ages

摇滚年代/摇滚岁月(港)/搖滾時代(台)

5.9 / 81,639人    123分鐘 | USA:136分鐘 (Extended Version)

導演: 亞當夏克曼
編劇: 克里斯達利恩佐
演員: 湯姆克魯斯 茱莉安哈克 布萊恩克萊斯頓 瑪琳艾珂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李大米

2012-06-19 22:16:53

都是名字惹得禍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搖滾年代》的海報早早地掛上了洛杉磯的大街小巷,不仔細看,一直以為是什麼演唱會的海報,直到看到了預告,才突然對它滿心期待了起來。期待不僅來自那讓人難以抵制的Rock and Roll的魅力(雖然我只是打醬油黨),更多的期待來自這掛著「時代」二字的標題。它讓我情不自禁地把這部電影跟對另一部近似於70年代英國搖滾史詩致敬片的熱愛聯繫起來,那就是《天鵝絨金礦》。搖滾本就誕生在美國,如今故事回歸故鄉,落幕在了八十年代的LA,天時地利,不禁讓人興奮起來。只可惜,偏偏少了人和,看了之後,才發現這回導演帽子扣大了。致敬的誠意算是照單全收了,音樂也挺悅耳,看的時候雖不至枯燥,可惜看後不到一個小時失望之感就呈直線上升。雖未抱著此片如《天鵝絨金礦》一般驚世駭俗的期望,可惜人比人氣死人,前有來者,看的時候相互比較,就成了情不自禁的事兒。

若我們從導演本是導音樂劇出身來看,倒是多少可以理解他的一些處理方式。可惜,也許是走不出習慣的怪圈,而故事本身又不似音樂劇改編電影那樣有創作基礎,過於單薄的情節,撐不起這麼大一頂「年代」的帽子。所以,這裡告誡我們,age,time這種大詞還是不好亂叫的,名字不是你想起,想起就能起的。敢在名字里用與時代有關詞彙且成功的電影,無不具備一個重要的特質,從細節取勝。一個時代,可以從講述一個人或一小群人的故事入手,但他們背後的時代反應在電影中,就是可以用放大鏡,甚至顯微鏡都可以看到的精緻的細節,我願意稱之為「高解析度」電影。而《天鵝絨金礦》是這樣一部符合「時代」標準的電影,《搖滾年代》卻顯然不是。在《天》中我們看到了後嬉皮士時代的英國曇花一現的Glam Rock運動中大到明星,小到路人,從街頭巷尾到媒體,從過去到未來,從現實到虛構,多角度的敘事鏡頭裡瀰漫出對一個時代氣息的多角度映射,那個七十年代的英國,在影片每一個人的每一表情里栩栩如生,讓人難以忘懷。所以,《天》是一部電影,而《搖》只能算是一部中規中矩的美式音樂劇,而對於音樂劇,音樂穿插的自然,情節巧妙,細節突出自然是錦上添花,但若真無法做到,也沒辦法過份怪罪,因為在不到兩個小時的電影音樂劇裡面,還要有大把的時間放在唱歌上,而壓縮了講故事的時間。

所以,當音樂劇電影看,我也就不對題目耿耿於懷了,說《搖》失了人和,還是主演失了水準。比較之心又蠢蠢欲動了。非要拿《搖滾時代》跟雲集了喬納森•梅耶斯,伊萬•麥克格雷格和克里斯蒂安•貝爾三大巨星完美演繹的《天鵝絨金礦》來比,有點過份,但就主演來說,《搖》還是拉來了阿湯哥(以下將改稱湯叔)和凱薩琳阿姨來壓陣,生怕兩個小將乖乖地談戀愛唱歌跳舞,兩個好基友耍寶賣囧不夠有票房號召力。畢竟是演繹過《芝加哥》的,再度涉足音樂劇,凱薩琳應該算是十拿九穩吧。可惜,阿姨的演技依舊越來越浮誇啊,吐槽無力。看看同樣是演繹搖滾巨星的湯叔,角色設定明顯打醬油嫌疑濃厚,不知道編劇怎麼搞的。有這麼一群角色,比如《天鵝絨金礦》裡的Curt Wild,《American Idiot》裡的St. 吉米,不是男一,卻絕對應該佔據有勝過男一氣場的實力,當男一還是小屁孩兒的時候,他們已經是傳說了,巨星就應該有巨星的氣勢,湯叔明顯有點土氣未消,不說如喬納斯一般妖嬈多變,人和角色融為一體,也應該向伊萬學習一下,怎麼演繹一個巔峰和落寞時期的美國搖滾superstar,而非一個只會喝酒缺愛玩猴子像黑幫二少更多過Rocker的角色,所以本片阿湯叔應該多謝謝燈光、攝影和剪輯讓舞台效果差強人意,應該痛扁造型師,行頭也明顯不夠嘛,專輯海報走來走去都是一樣,同樣是巨星,跟喬納森的Brian Slade一比,真是寒顫了不少。此外,此人物內心世界豐富,要是真想證明湯叔演技夠硬,請將墨鏡摘下!看看伊萬的Curt Wild,表演的層次不在誇張的動作里,若非那雙眼睛,怎麼能一舉拿下《天》里比女人更妖孽的小喬呢。這裡我並非貶低美國本土演員的演技,極大可能是編劇選角的失準。拋開伊萬和貝爾兩個演技派,那時只有19歲的小喬,雖然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天生的演員,但與角色的契合度明顯已經不僅僅只是用演技來解釋了。說道配角,那個紙醉金迷,墮落與輝煌同在的年代,搖滾似乎與同性戀分不開,但這裡的好基友明顯是娛樂氣氛的,與《天》裡的主流地位不必強拉硬套來一較高下,大可笑笑,雖然游離到了主線之外,反而是此劇裡面讓人舒心的一筆小插曲。

看到最後,故事雖帶了點對夢想失落與年青迷惘的嘆息與掙扎,但仍是美式的浪漫主義,happy ending。電影本身給兩星,To the Rock and Roll加一星。而洛杉磯似乎永遠是American Dream的目的地,八十年代末的好萊塢街道上燈紅酒綠,站在好萊塢山頂遠望洛杉磯夜景,好像夜晚山頂的風都從螢幕里吹了出來,坐在電影院裡的若你也愛這座城市,可再加半顆星。


許多美式音樂劇里,雖然叫什麼搖滾,搖滾什麼的很多,除了沿用老歌的之外,多拐著拐著就跑到了Musical的味道去,據說American Idiot的電影版正在籌備,希望能有所突破,不禁又期待了起來。


---------------------- 高期望滲入分割線 ------------------------------

實屬個人期望值過高導致失望於是乎一吐牢騷的文章,無奈戳中了不少音樂劇粉絲的神經。於是仔細斟酌,慎重更名。

這片子的成功在於high爆了觀眾的頭腦,讓人權當聽演唱會而忘電影本身,這也算的可圈可點,也註定看了的人態度極端。

郭靖不懂音律,才免於被黃島主的笛聲所困。自己本身對搖滾老歌沒什麼深的研究,觀影的餘溫反而降的也快,於是被音樂本身討好見效甚微,一些對電影期望轉為失望的奇怪感覺卻慢慢浮了出來,是以降分再降分。

希望過高,名字實在要負很大責任。依舊覺得名頭扣大了,如若原版音樂劇同樣如此,同樣的評價雙手奉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