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罐頭先生

2012-06-20 19:38:30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2004年冬,窗外白雪皚皚,17歲的我合上泛黃小說,細細回味書中那段經典對白。

爾後,陷入了一種莫名的思緒。
那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思緒,好像宇宙中無處不在的暗物質。
明明我們能感知它的存在,卻無從下手,無所適從。

正如八年後的我與這部名為《超脫》的電影。
一部電影的好壞實際上要從很多緯度來評定,票房、投資只是諸多緯度中最為平常的。
然而世俗卻早已習慣把這些平常大眾化,最後使我們漸漸適應了這種略帶諷刺的主流價值觀。

我們開始變的麻木、懶惰,不善于思考,也正是因為這種惰性的膨脹,我們更加不善於表達。
我們成了我們都不希望成為的那種人:物質、低俗,追求表象與輕鬆,開始拒絕內在與複雜。
我們開始冷漠,開始大同。
開始在吃飯時不停地擺弄手機,
開始在網路上誇誇其談卻在現實中不善言表,
開始在漫長的地鐵上沉溺於自己的世界而疏忽了觀察周圍人的舉動。

總之我們成為了書中常說的那種沉默的大多數。

曾有人問我:為什麼對任何事的評價都異常苛刻,甚至誇張到刻薄的程度。
我只是笑了笑,說總要有些拔高題考試才有意義。

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雷同,沉默的聲音。
人們漠視彼此互不關心,畢竟關心的成本太高,在沒有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人們的感情變得單一而涼薄。
但同時人們又無法控制自己氾濫的感情於是只好將這些情感宣洩在虛擬的網路上。
於是我們便看到了各種光怪陸離的網路秀,或是對於政治嘲諷、或是對於人性批判。

實際上在我看來超脫是《into the wild》前傳,正是因為《超脫》中這種難以言表地對主流價值觀的否定才決定了《into the wild》結局中充滿傷感的終焉。

那個冬天,我讀完人生中第一部古龍的作品,看著窗外皚皚白雪,我陷入思考。
到底我是該成為怎樣一個人,我又該如何去成為那樣一個人。
評論